【導語】
由於嚴重的通貨膨脹,現在的委內瑞拉像是一個“人間煉獄”,上週的哄搶風波已經導致至少兩人喪生,無數人受傷。飢餓的人們只能獵殺貓狗,在垃圾堆中搜尋食物。
5月13日,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宣佈將經濟緊急狀態再延長60天,這是他一月宣佈經濟進入緊急狀態,三月首度延長此狀態後,第二度延長。
一個石油探明儲量超過沙特,位居全球第一的國家,為何卻沒有像沙特一樣真的“富得流油”,反而陷入如此窘境?
沙特阿拉伯王國大廈,石油使沙特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70年代前,委內瑞拉石油被西方公司把持
普遍認為,國際油價跳水是委內瑞拉經濟危機的最主要原因。作為世界第五大和拉美最大的產油國,委內瑞拉的經濟和財政收入基本都依賴石油出口。隨着油價的下跌,從2013年開始,委內瑞拉的經濟開始持續衰退。
委內瑞拉人很早就知道自己的土地上儲藏着石油,在歐洲人到來前,他們用原油修補獨木舟,做防水處理。1879年,塔奇拉石油公司投產,但由於缺乏開採石油礦藏的資金和技術,該公司只能靠人力挖坑,用提桶舀出石油,每天僅產出40加侖。一戰前,他們的主要經濟支柱還是咖啡種植業。
1914年,委內瑞拉打成第一口商業油井,1917年開始出口。到20年代,委內瑞拉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國。二戰時,委內瑞拉從石油中獲得巨大利益,據該國曆史學家吉列爾莫·莫龍所言,英國在戰爭期間消耗的石油幾乎全部來自委內瑞拉。
但委內瑞拉石油工業的命脈一直掌握在美國、英國、荷蘭等西方石油公司手中,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委內瑞拉政府開始實施石油國有化的政策。從那時起,原油就和這個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甚至改變了它的民主化進程。
早在1960年,作為世界最大的石油生產和輸出國之一,委內瑞拉就成為OPEC的創始國。六七十年代,委內瑞拉人享受着整個拉丁美洲最好的生活水準。圖為1976年,在加拉加斯購物區街邊咖啡店聊天的人們。
石油國有化,民眾生活卻沒有改善
開始於30年代的現代化進程,經歷了幾次軍事化獨裁階段,委內瑞拉於1958年確立了民主政治制度,國家權力從一名民選總統順利交接給另一名民選總統,大部分委內瑞拉人也接受了民主。但到了1973年,阿以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行石油禁運,原油價格一飛沖天,給委內瑞拉帶來鉅額的石油財政收入。這一變化,也永久性地改變了委內瑞拉的政治和社會格局。
70年代初委內瑞拉推行了一套傾向國有化的政策,要求所有外資石油公司在租讓期滿後將位於委內瑞拉的資產轉交國有,並開始單方面固定油價。1975年,成立了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伊朗人質危機和1980年的兩伊戰爭使委內瑞拉原油國際市場價格創歷史新高,達到每桶32美元。到了1980年,石油工業已經佔該國財政收入的70%和國民生產總值的26%。
財政收入的猛增令委內瑞拉政府的腐敗在1974年以後的10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最廣為人知的是,委內瑞拉政府曾花2000萬美元採購一艘挪威的貨輪,隨後獲悉,該船的實際價格僅為1190萬美元,給承包方過高出價、發包官員獲取回扣是當時最廣泛的賄賂方式。還有些政治小集團利用顯赫地位謀取私利。
委內瑞拉的腐敗根本原因在於體制和法律的無力。有人認為,委內瑞拉的政治制度從歷史上就是依賴於庇護制(保護人與被保護人相互依賴)而形成的,因此要根除腐敗是很難的。
儘管財政收入暴增,委內瑞拉政府卻不斷積累着高額外債,國內的貨幣不斷貶值。石油的巨大利益壟斷在一小圈政治盟友手中,並沒有為大多數委內瑞拉人的生活帶來真正的改善,石油繁榮多次在國內造成農業蕭條,屢屢加大貿易逆差和通貨膨脹。
整個80年代,委內瑞拉政府坐視國內經濟不斷潰爛惡化,極度貧困和失業現象大大增加。從80年代末開始,隨着國際原油價格下跌,委內瑞拉社會危機達到頂峯,人民對政府的信任降到最低,出現了頻繁的罷工、示威遊行,甚至起義活動。
查韋斯。查韋斯和馬杜羅認為,這個國家的所有問題都是市場造成的,如果政府能夠控制市場,乃至將其完全消滅,一切就都好了。他們實行的經濟威權主義,導致政治威權主義、貪腐、踐踏法律等系列問題。
查韋斯激進的經濟威權主義破壞了經濟
得益於委內瑞拉窮人的支持,查爾斯1999年上台,執政期間,建立起一種新的民粹主義,打破了委內瑞拉1958年創立的舊民主傳統。為了取悦支持他的底層羣眾,查韋斯執政後首先在石油政策上動刀子,把收入拿來大搞社會福利和主觀設定的“均衡發展”。
2001年,查韋斯利用“委任立法權”,一下子通過了49項為難私營者的法律,包括將私人企業淘汰出石油產業之外;允許沒收閒置的私人土地,將土地分配給無地農民;暫停對私人企業主的憲法保護……這種做法遭到石油公司和軍隊的反對,社會對立反而日趨嚴重,最終引發2002 年4 月的兵變和12 月的全國大罷工,使委內瑞拉石油產量下降,錯過了利用新一輪的油價上漲復興經濟的機會。
2005年查韋斯加快實施其“新國有化”計劃。對外資的苛刻約束、對石油公司的高額索取以及多變的政策,使外國投資者的積極性大為受挫,資本大量外逃。新的動盪帶來石油產量的再度下降,委內瑞拉又錯失了2005-2008年上半年全球特高油價時的賺錢良機。
在2004年—2010年,超過300萬公頃土地被徵用。政府的控制導致了委內瑞拉農業的崩盤,加劇了糧食依賴進口的狀況。為了控制通貨膨脹,查爾斯政府實施固定匯率制,1美元=2.5玻利瓦爾,雖然2010年調整過一次,但玻幣的價值根本沒這麼高,本地產品在國內外都沒有了競爭力,更加依賴進口。在政府的財政補貼下,委內瑞拉境內的汽油還不如一瓶礦泉水值錢,財政損失嚴重。
2013年,查韋斯病逝,副總統馬杜羅繼任。他選擇堅持查韋斯的道路。根據委內瑞拉民調數據,80%的民眾對經濟極其不滿,70%的民眾對馬杜羅執政極其不滿。而馬杜羅卻把一切的問題歸罪於外國敵對勢力,主要是美國。“政府的反美言論不過是煙霧彈,美國軍隊不可能入侵委內瑞拉。他們只是試圖轉移民眾對嚴重經濟危機的注意力。”
不切實際的高福利和財政補貼,讓政府越來越依賴石油資源的開發,經濟反而越來越單一。碰上全球經濟低迷,石油價格下跌,石油產業陷入困境,整個國家就陷入了危機。
即使油價不下跌,委內瑞拉這樣的經濟模式也遲早會出問題,經濟體系中的非石油部門已經被徹底摧毀了,過高的福利削弱了經濟的競爭力。經濟學家估算,1998年,原油在委內瑞拉的全部出口當中佔據77%的比例,而到2013年,伴隨其他部門的萎縮,已經達到了96%之多。國家的干預,破壞了市場規律,擾亂了正常的經濟生活,高通貨膨脹率、高失業率、貧困人口較多的問題無法解決,社會必然會滑向動盪。
這條2009年由中國承建的南美洲第一條高鐵,成為委內瑞拉經濟崩潰的象徵之一。如今近7年過去,項目只建好了部分路基,2015年初,工地最後一批中方管理者也撤離,爛尾的原因不外乎缺錢、缺電。圖為空蕩的蒂納科-阿納科高鐵工地。
資源陷阱是全球通病,但其他國家走出來了
對於自然資源的過度依賴,阻礙了其他產業的發展,這種現象被稱為“荷蘭病”,或者“科威特效應”。
20世紀50年代,荷蘭發現大量石油和天然氣,荷蘭政府大力發展石油、天然氣業,出口劇增,國際收支出現順差,經濟顯現繁榮景象。可是,蓬勃發展的天然氣業卻嚴重打擊了荷蘭的農業和其他工業部門,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荷蘭遭受到通貨膨脹上升、製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長率降低、失業率增加的困擾。
針對“荷蘭病”現象,荷蘭進行了一次較大調整,包括實行穩定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增加投資;減少福利開支,迫使人們更加努力地去工作;控制工資的增長,刺激投資和增強產品的競爭力等等。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荷蘭經濟停滯和失業嚴重的問題都得到了較好的解決。
對委內瑞拉而言,凍產和減產都不能解決問題,只有主動去尋找新的增長產業,降低對原油的依賴,經濟才能慢慢恢復。
即使是高度依賴自然資源出口的國家,也應該在大宗商品價格高漲時將一部分收入放進固定的基金中。同樣依賴石油的沙特外匯儲備自2005年起就一直保持在20個月的進口額以上。這樣,即使是油價暴跌,沙特仍有充足的儲備保證經濟正常運作。
事實上,早在七十年代,委內瑞拉總統佩雷斯也曾建立委內瑞拉投資基金,意圖將新增收入的35%-50%以貸款的方式“出口”到其他拉美國家,還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機構提供貸款。但腐敗和貿易逆差似乎一直無法支持這一計劃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