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和壞父母,中間隔着這幾種行為差距,娃毀了你可能還不知道
很多家長的育兒觀念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他們覺得孩子擁有優越的生長環境和高品質的生活水平,就能開心、快樂地成長。
但據調查表明: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最渴望得到的東西不是豪宅名車,花不完的錢財,而是一個充滿温暖的家。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無關
案例——
幸孕姐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15歲時就擁有了一輛屬於自己的寶馬,20歲時父母又送了他一棟別墅。有天他突然跟媽媽説:“媽媽,你知道我最高興的事是什麼嗎?”媽媽不解,孩子説:“你和爸爸去世了我最高興,因為那個時候家裏所有的錢就都是我的了!”這時媽媽感到十分心寒,自己竭盡所有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卻換來如此傷人的話。
而另一位家庭環境一般的孩子跟她媽媽説,自己想在生日的時候收到一輛保時捷。媽媽答應了他的要求,在孩子生日這天給他買了一輛保時捷的玩具汽車,並告訴他,喜歡的東西要自己掙錢去買。若干年後,這位出身普通的孩子經過勤勤懇懇的工作,終於給自己買了一輛保時捷。
這兩位媽媽做法截然不同,然而在孩子教育上的輸贏卻一目瞭然。
一個是把自己的財富都給了孩子,另一個把自己的孩子變成財富。
幸孕姐認為,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並不少見。很多父母都會像富裕家庭的媽媽一樣,而留給孩子的財富卻最終變成一把傷人的利劍。那麼,哪些家庭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呢?
一、過於溺愛導致孩子性格冷漠
這是獨生子女家庭普遍存在的問題,孩子受到父母以及四位老人的寵愛,幾乎是要什麼就有什麼,認為得到是理所當然的,卻不懂得付出。
案例中富裕家庭的孩子就是在被溺愛的環境下長大的,所以只知道一味地索取,性格變得冷漠而且無情。
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適可而止的,無須傾其所有,要讓他們明白,被愛的人也同樣要付出愛。
二、全方位的保護讓孩子無用
這部分孩子也是父母無條件溺愛的結果,無論是在家還是學校裏,父母都為他們操持好了一切,除了吃飯睡覺自己動手以外,其他一概由爸媽代勞。
等到孩子工作後,才發現生活完全無法自理,對於社會生存、人情世故、職場社交也一竅不通。從小在父母的庇護下長大,最終卻是個一無所長的人。
父母保護孩子天經地義,但也要學會適時放手,起碼要讓他們掌握獨立生活的能力,而不是離開了父母就無法生存。
三、不切實際的期望使孩子絕望
每個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有讓父母實現夢想的能力。
孩子的身體機能、智力、知識水平等受多重因素影響,不是期望他未來是什麼樣子,他就會變成是什麼樣子。往往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過高的期望容易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造成他們神經緊繃,心理崩潰。父母應理智對待,給予孩子更多的時間和耐心,讓他們一步一個腳印慢慢成長。
四、無端的的指責讓孩子內心敏感而脆弱
著名教育家盧梭曾説:“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規律。”但偏偏有的父母就認為自己的孩子應該跟隔壁家的孩子一樣優秀。
但凡孩子犯了一點小錯誤,就是一頓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這樣久而久之,孩子的內心會變得十分敏感,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形成了自卑怯懦的性格。
在父母眼裏,自己的孩子應該是最優秀的,不要用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他們,要善於用自己的視角去發掘他們身上的優點。
綜上所述,作為“一流的父母”,不應只是給孩子創造無盡的財富,而是要讓他們學會自己去為自己創造財富,這才是家庭教育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