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網絡熱點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網絡新聞,讓您瞭解一手娛樂、社會、民生、國家等熱點綜合資訊。
陳冠希叫板中國有嘻哈?
陳冠希叫板中國有嘻哈?不知道粉絲們有沒有看《中國有嘻哈》,這檔節目可是把嘻哈好好推廣了一番,不過似乎陳冠希對
《中國有嘻哈》有不同看法,不過説真的冠希哥的嘻哈也是一流~7月13日,陳冠希在寧夏草莓音樂節壓軸演唱Hiphop歌曲《記得我嗎》,唱完後他説:“好像有些人忘了我,你可以告訴《中國有嘻哈》,我叫什麼名字!大聲點,聽不見!”剛剛他又發微博表示:“hiphop不只是外表,是一個精神,一種生活方式,他們有嗎?乖乖地笑,跳吧。”小編覺得這也不算叫板吧~只能説是一種看法,之前冠希哥已經表態最喜歡孫八一了,他覺得孫八一最真實。看到這真正愛hiphop的人,你們同意嗎?
迪麗熱巴的小奶音?
迪麗熱巴的小奶音?
迪麗熱巴最近真的是越來越火啊~最近網上更是傳
迪麗熱巴
“一個被演員耽誤的聲優”,原來
近日,有網友在微博上發出幾段視頻。視頻中迪麗熱巴模仿小孩子、宿管阿姨、小嬰兒的聲音,小編特意去聽了聽,不得不説
迪麗熱巴
語言天賦真的很高啊,小奶音非常萌~萌到炸,難不成
是吃可愛多長大的?
怪不得網友們紛紛評論“一個被演員耽誤的聲優”不當
聲優好可惜哈哈~
潘瑋柏《失眠》承認抄襲?
潘瑋柏《失眠》承認抄襲?昨天提到的
潘瑋柏新歌
《失眠》抄襲一事有結果啦,
《失眠》
該曲由潘瑋柏及房振剛共同創作,問題就出在房振剛身上~
房振剛
對此做出回應,表示自己很欣賞Beast這個團體,“也可能因為有聆聽過Beast的作品,在創作《失眠》這首歌的時候,在整首歌當中無意識的在這幾個小節寫出了與節目中的小樣雷同的旋律。”向大眾道歉,也表示對潘瑋柏深感愧疚。看來是真的涉及抄襲了~華納音樂也表示,潘瑋柏會對自己專輯作品負責,並將該首歌曲下架,看了這首歌要聽不到咯,可惜不?
靳東説錯話事件?
靳東説錯話事件?8月7日,靳東在微博説錯話那事大家還記得不~其中一句“想起了梵高那句“在這個薄情的世界上深情地活著”,被網友扒出該句並非梵高所説,引發爭議。近日
靳東回應啦!
8月13日,靳東發文回應此事,稱“返回北京時區,才知道發生了好多,想跟那些一直擔心本人,專業和未來的戲路,擔心本人説錯話,寫錯字的朋友分享一下,‘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完全不用替我擔心,多花點時間關心一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好像更重要一些。返回之時恰逢新劇播出,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指正。”這回答~666,就説你服不服!
[編者按]
8月19日,六集政論專題片《法治中國》在央視首播,晚8點,第一集《奉法者強》播出。
據新華網,全片共分六集,分別為《奉法者強》《大智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上)》《公正司法(下)》《全民守法》。
該片以建設法治中國為主題,以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關於全面依法治國重大決策部署和重大成就為主線,內容涵蓋法治建設主要方面,既有權威、嚴謹的理論闡述,突出思想性和理論深度,又有豐富、生動的案例故事,體現人民羣眾因法治進步而不斷增強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以下為第一集《奉法者強》解説詞全文。
《法治中國》劇照
【序】
【解説詞】
法者,治之端也。
法治,就是用法律的準繩去衡量、規範、引導社會生活。一個現代國家,必須是一個法治國家;國家要走向現代化,必須走向法治化。
翻開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厚重歷史,既有強漢盛唐的雄風、大國盛世的榮耀,也有外敵鐵蹄下的山河破碎、軍閥割據中的民不聊生。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震撼世界的姿態大踏步行進民族復興的步伐。時至今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日可待,我們比近代以來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幾代人夢寐以求的奮鬥目標。
【字幕】2014年10月23日 北京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
【同期】習近平總書記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路該怎麼走?如何跳出“歷史週期率”、實現長期執政?如何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的重大問題。
【解説詞】
這三個深刻、凝重的發問,是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上必須作出正確解答的重大考題。
【字幕】2014年10月23日 北京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
【同期】習近平總書記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着眼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長遠考慮。
【解説詞】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這三道重大考題給出了堅定而明晰的答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時代大潮中,法治中國的宏偉藍圖已經磅礴展開;神州大地上,全面依法治國的嶄新畫卷正在激情繪就。
【推出片名:法治中國 第一集 奉法者強】
【解説詞】
龍年的深秋,古城正定處處洋溢着喜慶熱烈的氣氛。習近平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的消息傳來,正定人民和全國人民一同歡欣鼓舞,心潮澎湃。
11月15日上午,大家懷着激動的心情,守候在電視機前,期待着第一時間聽到闊別已久的老書記那熟悉的聲音。
【同期】習近平總書記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解説詞】
黨的領袖對人民作出了莊嚴承諾,人民對黨中央寄予無限希望。
大國治理,機杼萬端。無論是帶領一個縣、謀劃一個省,還是治理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治國理政的深邃思考和不懈奮鬥中,“法治”始終是令人矚目的關鍵詞。
正定百姓記得,習近平總書記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主政正定的時候,就開始重視法治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他曾提出,從全國來看,農村法制建設特別要針對封建宗族勢力、黑惡勢力加以防範,露頭就打。
在一份公開的習近平擔任正定縣委書記時制定的文件中,法制教育就已經被寫入其中。
“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搞好綜合治理。家庭、學校和社會密切配合,在全縣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宣傳教育網。”
“增強人民的法制和道德觀念,人人爭做遵紀守法的模範。”
在福建寧德擔任地委書記時,習近平經常深入到基層,聽取羣眾呼聲。讓當地幹部羣眾至今印象深刻的是,習近平經常是帶着律師“下訪”,現場化解矛盾、解決難題,體現了他對運用法治方式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視。
到福州工作後,習近平同樣十分重視法治。福州晚報當年的一篇文章,記錄了他對福州城市管理工作的一次調研。他明確提出,“城市管理要更加規範化法制化。”“逐步把城管工作納入規範化、法制化的軌道,不斷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
2007年8月,《之江新語》一書出版,收錄了習近平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表的部分文章。其中有相當篇幅對法治作了深刻論述。
【解説詞】
文章深刻指出——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不斷髮展和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的不斷提高,對進一步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牢固樹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和依法辦事的法治理念。”
“市場經濟必然是法治經濟。”
“道德是法治的基石。法律只有以道德為支撐,才有廣泛的社會基礎而成為維繫良治的良法。”
【解説詞】
在上海工作期間,習近平對法治的重視和推進一以貫之。他提出,“不斷提高執法水平,充分運用法律手段為發展創造良好、寬鬆的環境。”“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保證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
【同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常務副主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 王曉暉
高度重視法治、大力推進法治,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鮮明特點。在長期治國理政實踐中,他深切認識到,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厲行法治。他在浙江工作時就提出,建設“法治浙江”。黨的十八大之後,他把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強調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法治思想來源於實踐,又在實踐中不斷昇華。
【解説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早在他擔任黨的十八大報告起草組組長的時候,對依法治國這一重大課題就有深入的調研思考。黨的十八大報告鮮明提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字幕】2012年12月4日 北京 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佈施行三十週年大會
【解説詞】
2012年12月4日,履新剛20天的習近平總書記出席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佈施行三十週年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發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動員令。
【同期】習近平總書記
黨的十八大強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解説詞】
此後,無論是出席中央會議,還是赴國內外考察訪問,在各個場合,法治都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及的高頻詞。他將依法治國放在至關重要的地位,為中國夢護航。
【字幕】2013年2月23日 北京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
【解説詞】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範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
【字幕】2014年2月17日 北京 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開班式
【解説詞】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當然要高度重視法治問題,採取有力措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法治中國。在這點上,我們不會動搖。
【字幕】2014年12月20日 澳門 慶祝澳門迴歸祖國十五週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四屆政府就職典禮
【同期】習近平總書記
人類社會發展的事實證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進行治理。
【解説詞】
這些關於法治的系列重要論述,映照出習近平總書記對治國理政之道的深刻理解。在他的心中,法治,始終佔有極為重要的分量。
【同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 常務副主任 穆虹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通過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展開形成“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全面依法治國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
【解説詞】
流之長者,其源也遠。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依法治國的重要思想,代表了中國共產黨人一直以來對法治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對中國歷史王朝更迭、治亂循環的睿智洞察。
歷史總是在回望中意味深長。數千年中華文明演進,歷歷滄桑,興衰交替,一再詮釋着“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的深刻道理。
近代以來,中國許多仁人志士在追尋法治的道路上進行了艱辛的探索。
清末沈家本主導修律運動,隨着清王朝覆滅無疾而終。
民國初年,孫中山領導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北洋軍閥的連年混戰中形同具文。
當廣大人民還只是當權者統治的對象,當外國軍隊可以在中國土地上肆意橫行,法治就只能是鏡花水月,不可企及。
【解説詞】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社會主義法治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基礎和社會基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走上了探索實行社會主義法治的道路。
【同期】解説員
這個展廳珍藏了新中國初期頒佈的法律文件。在這邊我們可以看到新中國建國之初頒佈的第一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這邊是土地改革法。這是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也稱“五四憲法”。
【解説詞】
回首新中國法治建設進程,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深刻的教訓。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使法制遭到嚴重破壞,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越來越認識到,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建設,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改革開放以來,法治建設逐步駛入快車道,法治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和促進作用日益明顯。
【字幕】2014年10月23日 北京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
【同期】習近平總書記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經驗和教訓使我們黨深刻認識到,法治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什麼時候重視法治、法治昌明,什麼時候就國泰民安;什麼時候忽視法治、法治鬆弛,什麼時候就國亂民怨。
【解説詞】
當今中國,正處於實現歷史性一躍的關鍵節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倒計時,“第一個百年”目標勝利在望,“第二個百年”目標日漸接近。同時,我們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複雜多變,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改革這艘航船,需要法治的護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條奔騰不息的河流,需要法治堤壩的保護;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成果,需要法治的守衞。
源頭活水,成就大河奔流。站在過去和未來的交會處,肩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重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啓了建設法治中國的新徵程。
【解説詞】
2014年的金秋十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大幕拉開。
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次以法治為議題的中央全會。至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思想和戰略部署全面展現在世人眼前。
【解説詞】
2014年10月23日下午3時,《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草案,擺放在出席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每一位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座席前。
這份《決定》草案,凝聚了全黨的智慧,反映了廣大人民羣眾的期盼。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文件起草組組長,多次主持會議研究。文件起草過程中,進行了深入調研,廣泛徵求了黨內和社會各方面意見,經過了反覆修改。
【同期】習近平總書記
現在提請表決,同意的中央委員請舉手。
【解説詞】
決定獲得一致通過。至此,“全面依法治國”被列入“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一道,構成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一個都不能缺”的戰略舉措。
【同期】中國政法大學 終身教授 張晉藩
把依法治國作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是我們黨總結國際範圍內社會主義興亡的歷史教訓,同時也是總結我們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所得出的重大結論。這個結論也就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於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重大貢獻。
【解説詞】
這是一份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面向未來建設法治中國的任務書和路線圖。
藍圖壯麗,任務繁重,路徑清晰。在這份法治中國建設的總體規劃之中,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的表述,格外引人注目。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同期】中國人民大學 常務副校長 王利明
總目標的提出,具有多方面的作用。首先就是向國內外釋放一個明確而堅定的信號,這就是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第二點也明確了在法治建設過程中,我們要有一個總攬全局牽引各方的總抓手,這個總抓手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我們所有的法治工作都要圍繞着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樣一個總抓手而展開。所以,這個總目標可以説具有綱舉目張的作用。
【解説詞】
道路問題關係全局、決定成敗。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有一條貫穿全篇的主線,這就是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指明瞭正確方向。
【同期】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秘書長 汪永清
一個國家走什麼樣的法治道路,歸根結底是由這個國家的國情決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深深植根於藴育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中華大地,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這條道路的核心要義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也必將創造更高水平的制度文明。
【解説詞】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關鍵靠黨。
【字幕】2014年10月23日 北京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
【同期】習近平總書記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解説詞】
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強調,必須加強和改進黨對法治工作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過程。
【同期】中國社會科學院 院長、黨組書記 王偉光
在我們國家,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集中體現,黨領導人民制定了憲法和法律,黨也領導人民執行憲法和法律,黨自身也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
【解説詞】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對在黨的領導下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作了系統闡述。那就是,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
黨中央聽取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工作彙報,審議批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一系列關於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政策文件……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的法治建設沿着正確的方向,正在加速前行。
【解説詞】
人民是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他指出,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使法律及其實施充分體現人民意志。
【解説詞】
從實施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破解“民告官”難題,到把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努力化解信訪積案;從實施立案登記制改革保障人民羣眾依法表達訴求,到建立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制度方便羣眾;從穩步推進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制度改革,到廣泛動員組織人民依法有序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權益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靠人民維護的良好局面正在迅速形成。
【解説詞】
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鮮明地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公平正義的本質特徵。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範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任何人違反憲法法律都要受到追究,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藉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
【解説詞】
無不平之法、無法外之人、無法上之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於不遵守法律甚至嚴重違反法律、破壞法治的害羣之馬,不論其職務多高,都要依法嚴懲、毫不姑息。黨的十八大以來,已有周永康、薄熙來、郭伯雄、徐才厚、令計劃、蘇榮等一大批原高級領導幹部因嚴重違紀違法而受到黨紀國法的嚴肅懲處。
【解説詞】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禮法並施,德法兼容,是中華民族長期以來探索形成的社會治理之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範作用,又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體現出社會主義法治的鮮明中國特色。
【解説詞】
2016年12月9日,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朱勇走進中南海,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中講解“我國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
【同期】中國政法大學 教授 朱勇
中國歷史上有一些盛世,盛世的形成有一個基本特徵,那就是道德法律共同治理。道德引導民心、導民向善,法律規制社會、調整行為。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要體現法律和道德相結合,體現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紮根中國現實,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既是對歷史規律的科學總結,也是當代中國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
【解説詞】
我國革命史中的英雄事蹟,彰顯着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近年來,司法機關依法辦理了涉及侵害邱少雲等英雄人物名譽、榮譽的民事案件,給肆意詆譭、誹謗英雄的行為敲響了警鐘。
【同期】中國政法大學 教授 朱勇
這是具有非常重要意義的案件,通過司法程序保護英雄的名譽,既是道德對法律的引導,也是法律對道德的支撐。
【解説詞】
走什麼樣的法治道路、建設什麼樣的法治體系,是由一個國家的基本國情決定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反覆説明,從實際出發,從中國國情出發,是我們各項事業取得成功的一條基本經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同樣必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字幕】2013年3月23日 俄羅斯 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
【同期】習近平總書記
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着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
【解説詞】
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着才知道。這個淺顯而深刻的道理,正是我們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最好説明。
【同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主任 曲青山
法治建設從實際出發,首先要特別注重總結我們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新鮮經驗,使我們的法治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同時要處理好古與今、中與外的關係,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借鑑吸收人類法治文明的優秀成果。
【解説詞】
古往今來,東方和西方,人們都在對社會治理之道進行不懈探索,都不約而同地運用了法律這種手段。
【解説詞】
從“天下之事,一斷於法”的法律思想,到“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司法理念;從春秋時子產鑄刑鼎首次公佈法律,到漢唐以降歷代相沿的成文法典……古老中國漫長的法制演進,藴含着豐富的法律智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注意研究我國古代法制傳統和成敗得失,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汲取營養、擇善而用。
【解説詞】
從被馬克思、恩格斯稱讚的古羅馬《十二銅表法》,到《法國民法典》,再到現代各國的法治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不等於關起門來搞法治。法治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對於各國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具有普遍意義,我們要學習借鑑世界上優秀的法治文明成果。
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習借鑑不等於是簡單的拿來主義,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認真鑑別、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盤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解説詞】
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這五大原則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規定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前進方向。
【解説詞】
走自己的路,我們歷經艱辛;一路走來,我們倍感振奮。法治中國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中國人民在正確的法治道路上大步邁進。
【同期】國務院法制辦公室 黨組書記 袁曙宏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五年,是全面依法治國舉措最有力最集中的五年,成就最豐碩最顯著的五年,經驗最豐富最系統的五年,開闢了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論和實踐新境界。
【解説詞】
依憲治國,推進憲法全面有效實施:
完善以憲法為統帥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設立國家憲法日,建立憲法宣誓制度,弘揚憲法精神,維護憲法權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根本法律和制度保證。
【解説詞】
以法為憑,改革蹚過一個個“深水區”,啃下一塊塊“硬骨頭”:
修改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正式實施全面兩孩政策;依法解決無户口人員户口登記問題,切實保障公民權利;按照法定程序對土地制度改革、司法責任制改革試點等作出授權決定……改革在法治下破題、在法治下推進,夯基壘台、積厚成勢,生髮出源源動力。
【解説詞】
循法而行,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破解發展難題:
編纂民法典,制定電子商務法,修改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不斷建立健全符合發展規律要求的法律制度,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法治支撐和保障。
【解説詞】
持法為刃,鑄就捍衞政權安全、制度安全的堅強力量:
制定國家安全法、反間諜法、反恐怖主義法、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網絡安全法、國家情報法;依法懲治顛覆國家政權犯罪,用法律手段清朗網絡空間……法治,成為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安全的強大屏障。
【解説詞】
以法築堤,將權力運行納入法治化軌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制定或修訂一系列黨內法規,同時更加註重運用法律手段懲治腐敗,法治對全面從嚴治黨的保障作用進一步凸顯。黨內法規體系日趨完善,約束“關鍵少數”標準更嚴,使廣大黨員、幹部將法治內化於心、外踐於行。
各級政府釐清行政權力邊界、規範行政權力運行、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從上到下依法行政已成為共識,讓權力在法治框架下運行。
【同期】
我宣誓:忠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履行法定職責……
【解説詞】
2016年1月1日起,憲法宣誓制度正式施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縣級以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選舉或者決定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以及各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在就職時應當公開進行憲法宣誓。
【同期】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 副主任 許安標
憲法宣誓,是一種莊重的國家儀式,既表明了國家堅持依憲治國、維護憲法權威的堅定決心,也是宣誓者本人表明堅定地遵守憲法、維護憲法權威的莊重承諾。同時,也營造一個良好的遵守憲法、維護憲法、弘揚憲法精神的良好社會氛圍。
【字幕】學習憲法宣誓誓詞 中國政法大學
【解説詞】
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也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續奮鬥。
立於潮頭,方知浪高風急;登臨險峯,才見前路艱辛。
【字幕】2014年9月5日 北京 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週年大會
【同期】習近平總書記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解説詞】
時代呼喚法治,人民期盼法治。全面依法治國,宏偉的目標、壯闊的藍圖,激勵着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信心、團結奮鬥,共同建設一個充滿生機、成就輝煌的法治中國!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Time and heart”:治國理政天下,維護憲法權威!社會文明進步,法制完善先行!
網友“1173227984”:有法必依!
網友“哲學牛”:依法治國,必須以國家主體為基礎,必須以國家權力為保障,逐步改進!
(1970-01-01)
中新經緯客户端8月16日電外交部16日舉行例行記者會,針對中國再次成為美國第一大債權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回應稱,中美之間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希望雙方共同努力維護好中美經貿關係互利共贏的局面。
記者會上,有提問稱,中國再次成為美國第一大債權國,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圖片來自外交部網站
華春瑩説:“這個問題你應該問金融部門。但你提到的這個情況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今天中美之間的確已經形成了利益交融深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她表示,希望雙方共同努力維護好中美經貿關係互利共贏的局面。
據美國財政部在華盛頓時間週二發佈的數據顯示,6月份中國所持美國國債、票據和國庫券的總量上升到1.1465萬億美元,與此前一個月相比增加了443億美元。中國連續第五個月增持美國國債後,重新成為美國的最大債權國。
而與此同時,美國時間8月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指令美貿易代表對華髮起貿易調查。對此,中國商務部表示“嚴重關切”,希望美貿易代表要尊重客觀事實,慎重行事。(中新經緯APP)
關注中新經緯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中新經緯”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U182362273”:中國用羊在喂狼
網友“U72512204”:奶奶的,使勁巴結美賊!最後這些債都黃個熊了!賣國賊!
網友“U113173645”:中國人就會花錢買平安,一點骨氣都沒有!!!!!
網友“U132110118”:把這麼多錢存在潛在的敵國,合適嗎?中美如果軍事摩擦,這錢被凍結了,怎麼辦?拿肉喂狼,反咬自己!?
網友“136******77”:為啥又第一?不第一行嗎?人家是老大,不第一收拾你。
網友“U132516410”:你持它國債多,它就多來南海看看,
網友“U39299449”:把商務部長免掉!借美國人錢,讓它反過來打中國人!
網友“U119327915”:不借給他們錢,他們怎麼造航母,怎麼造核彈。怎麼欺負我們。他們不欺負我們,我們怎麼有理由上這麼多的税。
網友“楊”:又鉿美國送錢
網友“U125013113”:欠錢的是爺,欠的多了,就沒得還了!
(2017-08-16)
8月16日,2017年上海書展正式拉開帷幕,不少新書與讀者見面,其中,張申府先生的文集《我相信中國》頗為引人注目。張申府(1893-1986)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建人之一,周恩來和朱德的入黨介紹人,曾任教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數學、哲學領域都有建樹,被譽為“中國羅素研究第一人”。然而,他的生平經歷和學術思想卻並不為人熟知。本書由張申府的女兒張燕妮選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收入了張申府1919—1985年間發表的政論雜著、學術論述、散文隨筆,囊括了其在《新青年》《每週評論》《新華日報》等報刊上發表的代表性作品,以及後期回憶周恩來、蔡元培、李大釗、章士釗、羅素等人的文章和他的學術生活小傳。
《我相信中國》
張燕妮在2011年後有了編寫這本張申府文集的想法,她覺得選編父親的文章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重新認識父親的過程。“雖然我和父親一起生活了30多年,但實際上真正瞭解父親是在他去世之後。”在本次新書發佈會上,張燕妮以《我的父親張申府》為題,輔以大量珍貴照片,梳理了張申府先生的重要人生經歷和學術思想。
張燕妮
建黨前後:在“南陳北李”之間奔走串聯
1893年6月15日,張申府出生在直隸省河間府杜生鎮小垛莊。1906年,13歲的張申府跟隨在京師大學堂讀書的七叔到北京求學,先在識一學堂學習了半年,一年後考入公立宛平高等小學。1908年,考入公立順天高等學堂中學班。1914年,張申府考入北京大學。1917年,在北大畢業留校做助教,教邏輯和數學,三年後提為講師。
中學時的張申府
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張申府參加了少年中國學會、新潮社的活動,並任《新青年》編委,和李大釗一起創辦了《每週評論》。這期間除與李大釗、陳獨秀等人交往甚密外,他還認識了天津覺悟社的劉清揚(後成為張申府妻子)、周恩來、鄧穎超等進步青年。張申府積極學習、研究和譯介馬克思主義,很快成為一個共產主義的信仰者。
1919年,張申府(右一)在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與李大釗(左二)梁漱溟(左三)雷國能(左一)合影
1920年,少年中國學會部分會員在北京岳雲別墅的合影,右二為黃日葵,右三為李大釗,右七為張申府,右九為鄧中夏。
1920年4月,共產國際遠東局代表維金斯基來到北京後,最先與李大釗和張申府商談建黨問題。同年8月,陳獨秀在給張申府的信中説,“建黨的事在北京只有守常和你兩個人可以講”,並就黨的名稱問題與二人商議。李大釗和張申府建議叫“共產黨”,得到維金斯基同意,陳獨秀遂將黨的名稱定為“中國共產黨”。
1920年,上海的共產黨小組在陳獨秀的主持下成立。10月,北京的共產黨小組也在北大圖書館李大釗的辦公室正式成立,張申府和李大釗、張國燾是三名最早的成員。在此期間,張申府還去上海迎接來華講學的羅素,住在陳獨秀家裏,兩人就建黨問題進行了多次詳談,回京後他把上海方面的情況向李大釗作了詳細介紹。
1920年底,張申府應聘到法國里昂中法大學教書,同時還肩負着一個重要使命,即受陳獨秀、李大釗委託,在海外建立、發展中共黨組織。1921年初,他先後介紹劉清揚和已先期到達法國的周恩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又與周恩來在德國介紹朱德加入共產黨。張申府先後建立了旅法支部和旅歐支部,並任旅歐支部的負責人。
1921年春,張申府和天津覺悟社部分成員在法國巴黎,左起:張申府、陶尚釗、周恩來、張家俊、劉清揚、趙光宸、李錫智。
旅歐期間,張申府在德國柏林和朱德(前排右一)等人合影
1922年,張申府(坐右二)在德國柏林與蔣夢麟(坐右三)、傅斯年(立右四)等合影
1923年,張申府在德國柏林和劉清揚(左二)、周恩來(左三)、趙光宸(左四)合影
從歐洲歸國時,國共兩黨已實行第一次合作。張申府前往廣州參加黃埔軍校的籌建,一度擔任軍校政治部副主任,是黃埔軍校的第一個中共黨員。
“一二九”運動前後:唯一一位被捕的大學教授
1931年,張申府被清華大學聘為哲學教授,講授邏輯學、西洋哲學史等課程。他推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在課堂上經常指導學生閲讀馬列原著。“九一八事變”後,民族危難日甚一日,張申府在每次授課之前或快下課時,都要利用一點時間把當時國際國內的政治局勢講給學生們,號召大家團結起來,抵禦外侮。
30年代在清華大學任教時的張申府
1935年12月9日,北平數千學生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遊行。張申府同清華學生姚克廣(姚依林)、女一中校長孫蓀荃、學生郭明秋同到西單亞北咖啡館樓上飲茶,看着遊行隊伍的行進。姚克廣和郭明秋是學聯的主要負責人,這個咖啡館實際上就是遊行隊伍的臨時指揮部。
為了推動北平文化界的抗日救亡運動,張申府和一些愛國教授經常聚會,討論時局,商討抗日救亡活動。1936年1月27日,北平成立了文化界救國會,張申府被推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和救國會執行委員,積極組織北平文化界的各項救國活動。1936年2月29日清晨,國民黨出動大批軍警特務包圍了清華園,搜捕抗日學生,一些未及躲避的學生被抓捕。張申府也是在這一天被捕的,他是當時被捕的唯一一位大學教授。
在社會各界人士的積極營救下,經馮玉祥保釋,張申府在被囚禁70天后走出監獄。出獄後的張申府回到清華大學,然而在一個月後,學校突然以一紙信函取消了與他的聘約,張申府遂離開清華園專事救國活動。隨着救亡運動的展開,北平文化界救國會在原有基礎上擴大為北平各界救國聯合會,不久又成立了華北各界救國聯合會(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綏遠、察哈爾七省),張申府是主要負責人。
“七七事變”後,張申府先後到武漢、南京、重慶等地從事抗日統一戰線工作。抗戰爆發後,張申府作為救國會的重要領導人之一,擔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又擔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在大後方為愛國民主運動奔走呼號。抗戰勝利後,張申府作為民盟代表,參加了政治協商會議。
與羅隆基、沈鈞儒討論政題(中為張申府)
學術思想和成就:“合孔子、羅素、列寧而一之”
張申府在北京大學時,經常到圖書館看書,他從發現英國哲學家羅素的《我們的外界知識》起,對羅素髮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廣泛蒐集羅素的文章、著作,並開始醉心於羅素的研究,並翻譯一些羅素的文章。1919年至1920年間,先後翻譯了羅素《我們所能做的》、《哲學之價值》、《夢與事實》、《民主與革命》等文章,並寫了幾篇介紹羅素的文章,這些大都登載在《新青年》和《每週評論》上。
1920年,張申府在北京與英國哲學家羅素(左二)等人合影
抗戰時期,張申府創辦《戰時文化》半月刊,1932年他發表《論中國化》一文。提出了“科學中國化”問題。張申府在“五四”時期就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此後對辯證唯物論的真理性始終堅信不疑;同時他又始終保持着對羅素的敬意和研究興趣,認為西方的邏輯與科學法對改造中國人籠統模糊的思維方式非常有益;而對於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他也有着相當深厚的根基。這三個在一些人看來是互不相容的思想體系,而在他看來,它們的思想精華是相通互補的,完全可以熔為一爐,創造出一個更高形態的新文化。
張申府在1932年10月提出了“百提(羅素),伊里奇(列寧),仲尼(孔子),三流合一”的思想,在寫於1941—1942年間的《家常話》中,他又説:“我始終相信,孔子、列寧、羅素是可合而一之的。我也始終希望,合孔子、列寧、羅素而一之。”“三者之間,不但並無敵對沖突;三者之間,而且正待相補相充。”“合孔子、羅素、列寧而一之的新體系定是新世界中的新中國的新指標、新象徵。”
哲學家方克立先生認為,“極富前瞻性地提出‘三流合一’的思想是張申府先生對中國現代思想史的最大貢獻”。
採訪Q&A:認為自己“不是政治家,是個教書匠”
澎湃新聞:張申府先生的晚年生活如何?
張燕妮:新中國成立後,父親一直在北京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工作,曾任參考書目部主任,後為採訪部研究員。1957年被劃為“右派”,降職降薪,從三級研究員降為六級,1961年“摘帽”後又提了一級。
在生活上,父親從沒有很高的要求。他不沾煙酒,平時只喜歡喝一點綠茶,也不講究吃穿。父親常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直到晚年他的生活基本自理,80多歲了還自己動手縫補衣服。過去買東西多用紙包裝,如包茶葉的紙、裝藥的紙袋等,這些包裝紙父親都疊好收起來備用。有些紙片用來做筆記,就像現在專門製作的便籤紙;有的沾有油漬的包裝紙,他也收起來作為生煤爐引火之用。
父親去世後,我在整理他的遺著時,發現一份未發表的手稿,標題為《我所認識的章行嚴先生》。此文寫於1973年章士釗先生去世後,一篇3000多字的文章分別寫在七八張小紙片上,有拆開的藥袋反面,有包茶葉的紙,當時父親可能是隨想隨記,後來經整理發表在全國政協文史委員會編輯出版的《文史資料選輯》上。
父親晚年深居簡出,最大的愛好就是買書、看書,圖書館和家“兩點一線”,在圖書館看書,回家就鑽到自己的書房裏。週末偶爾逛逛琉璃廠和王府井的外文書店。他的工資本來並不很高,但他節衣縮食、省吃儉用,仍把一部分工資用來買書。有時為了支付買書的“急用”, 父親只好向朋友借錢。月初還了錢,月底買書增加了額外開支還得再借,如此循環,往往幾個月才能還清。母親常常嘆氣道:這是拆了東牆補西牆啊!他的涉獵範圍很廣,哲學、數學、文化、藝術、科學,什麼都看,還定了七八份報紙、期刊,包括一些越南的材料,他也看。除了看書,他也欣賞音樂,常到電影院看新聞紀錄片。
他的圈子是比較小的,主要是和梁漱溟、李建生(章伯鈞夫人)等交往,一般是他們到我家裏來聊聊天、談談學術這樣。
父親發表的文章很少。1978年之後,有一篇《知樂歌》發表在《中國哲學研究》上,是他對哲學、人生的思考,是很短的一篇文章,文字很簡練,但是花了好長時間來寫,數易其稿,一個字一個字地改。這個好像也是哲學家的特點,追求簡潔,不去講故事,文章寫得都很精練,我叔叔張岱年也是如此。
1975年,張申府在家中讀書時留影
澎湃新聞:革命家、哲學家、數學家,張申府先生最看重自己的哪個身份?
張燕妮:父親在1948年寫的一篇文章中講到,自己“不是政治家”,是個“教書匠”,是一個學者或學人。90歲時,父親曾慨嘆“沒有寫出一本大書來。”他自省自己“用心過紛”,對於新知識、新思想、新學科,他都廣泛關注,涉獵太廣。
學者認為,張申府先生是20世紀引人注目的政治活動家、也是具有重要影響的哲學家。回顧父親的一生,他早年勇立潮頭,播揚真理,活躍在20世紀前半期的中國歷史舞台上。父親雖然沒有寫出“一本大書”,但是從他的多篇學術論述中可以看出,父親的哲學思想達到很高的水平,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
每個人的人生經歷既反映了自身的性格特徵,也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和寫照。“學者”“書生”的性格特徵在父親身上體現得也是最明顯的。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防意如城”:還是岱年的哥哥
(1970-01-01)
近日,由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前所長吳松弟主編的九卷《中國近代經濟地理》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是一部系統反映中國近代經濟地理面貌的大型專業叢書,從全國角度論述近代經濟地理格局的演變進程。該書又以江浙滬、華中、西南、華南、閩台、華北與蒙古高原、西北、東北等地為劃分,分別探討各區域近代經濟變遷的背景、空間過程和內容,以及各區域近代經濟地理面貌。
8月17日,《中國近代經濟地理》新書發佈會在2017上海書展舉辦,吳松弟教授就“近代經濟地理格局的形成與表現”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
左起:王焰、張忠民、吳松弟、朱蔭貴、甯越敏
澎湃新聞:中國近代經濟地理的格局大約於什麼時候形成?總體上呈現怎樣的區域經濟差距?
吳松弟:中國的近代經濟地理格局大致在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已經形成。近代以前,中國大的區域經濟差距是“南北差距為主、東西差距為次”。到了近代,漸變為“東西差距為主、南北差距為次”。
近代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主要通過東部沿海口岸吞吐,近代工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帶。近代城市的數量尤其是人口規模較大的城市的數量也以沿海地帶居多。近代的金融業、教育、科研和外向型農業也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東部沿海是近代生產力最發達、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區域。
自港口城市西行,近代生產力水平和現代化程度隨地理距離的加大而不斷下降,大體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東部”這種明顯的區域經濟差距。但北部經濟文化總體水平落後於南部這一格局,同時也維持着。
澎湃新聞:為何會出現區域經濟差異“從南北差距為主轉化為東西差距為主”?
吳松弟:這種鉅變,是近代生產力性質不同於古代生產力、地理環境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的反映。
古代中國以農業為經濟基本部門,農作物的生長深受自然條件的限制。當各大區域的生產技術和人口密度都逐漸達到了古代的頂峯時,氣温、降水、生態環境的差異最終決定了經濟差距的形成。
在氣温、降水等方面,南方均優於北方。北方還存在大範圍而且持久的生態惡化,比如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華北平原的黃河屢屢決溢改道,以及百年左右便發生一次的嚴重戰亂。於是,形成了“南勝於北”這種經濟差距。
而到了近代中國,雖然務農人數仍佔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但工商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且中國已納入世界經濟體系,在相當多的地區農業和手工業中市場化、外向化部門已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沿海地區成為中國聯繫世界的主要通道,“港口—腹地”是全國各區域經濟聯繫的主要途徑。是否位於或靠近東部沿海,甚至通往東部口岸城市的重要交通線這一特定的地理位置,便成為近代區域經濟能否較早興起並具有較高水平的關鍵因素。
如果不計自然條件特別差的地方,一般説來,在同一個口岸的腹地的內部,各地區的經濟水平和現代化程度,與到達港口城市的距離和交通的方便程度往往成負相關的關係,距離越遠交通越不方便的區域現代化程度越低,反之則越高。
吳松弟
澎湃新聞:這一變化對今天的中國經濟地理有何影響?
吳松弟:首先,中國呈現“東中西”三大區域差異。地理學家胡煥庸於1935年提出了劃分中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胡煥庸線(“璦琿—騰衝一線”)。在人口分佈上明顯是西不如東,經濟水平同樣如此。這一界線至今仍然維持着,但還缺少一條西部與中部的分界線。
1986年全國人大六屆四次會議通過的“七五”計劃正式公佈,提出東、中、西三大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區域。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等11個省(市),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等10個省(區),西部地區包括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9個省(區)。
此後經過幾次調整,目前西部地區包括四川、重慶、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等12個省區市,中部地區有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個省級行政區,東部地區包括的11個省級行政區沒變。
其次,“北不如南”。比如蘇皖二省包括黃河、淮河、長江,明顯北不如南的經濟差距。另一點,考察區域經濟着重看農村而不看城市。南北農村生活也明顯“北不如南”——南方發達地區的鎮超過北方一般的縣城,南方的發達地區的縣城超過北方的一般的地級市。
澎湃新聞:香港和上海是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兩隻“領頭羊”,這兩個地方當時繁榮的共性在哪裏?又有何差異?
吳松弟:在近代,沿海口岸城市得到優先發展,沿海港口存在明顯的等級轉運關係,上海和香港位於最高級,通過轉口貿易對北、南兩大區域產生經濟和文化影響,故稱為兩大“領頭羊”。
經過長期的發展,近代沿海沿江的各個通商口岸在經濟規律的作用下,通過埠際貿易已形成井然有序、等級分明的港口貿易體系。在這一體系中,上海、香港兩個全國性的港口位居第一級,廣州、廈門、寧波、漢口、重慶、青島、天津、大連等規模較大的重要的區域性港口位居第二級,其他規模較小的區域性港口位居第三級甚至第四級。
上海和香港不僅以貿易量大而凌架於諸港之上,而且通過各港口之間的埠際轉口貿易對其他港口城市及其所在地區產生重大影響。
至少到1910年,從浙江以北直到東北以及長江流域的各港口,主要是通過上海的中轉而和國外發生貿易聯繫的。而福建、廣東、廣西、海南,以及江西、湖南兩省的南部的港口則主要通過香港和國外發生聯繫,1895年日本佔領之前台灣的進出口貿易也主要通過香港。
二十世紀初以來,隨着各港直接對外貿易的增長,上海和香港轉口貿易的地位下降,但仍在各港的進出口中佔有一定的份額,並仍有一些港口要通過上海或香港的中轉才達世界市場。
還需要指出,上海和香港對利用它們中轉的港口城市及其所在地區的關係,並不僅僅體現在貨物進出口的轉運關係,更包括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影響。
也可以説,上海、香港在很長的時間中是整個中國現代化的北南兩個領頭羊,在它們之下的廣州、漢口、青島、天津、大連等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按照同樣的方式將自己的影響送達相關的港口及它們的腹地。
澎湃新聞:中國近代經濟地理有哪些特徵至今延續?
吳松弟:絕大多數都延續下來。如西不如中、中不如東的區域差異,如以港口城市或其他交通樞紐為基礎興起的經濟城市的空間分佈,以及以這些經濟城市為核心的經濟區域,如廣大內陸地區仍主要通過沿海走向世界,如基本交通格局,都沒有改變。如果説有改變,主要是交通建設和國家規劃下興起一些重要城市的結果,但都屬於局部的改變,不是全局性的重大改變。
澎湃新聞:在您看來,瞭解近代中國經濟變遷對當下有何意義?
吳松弟:一是在理論方面彌補這一時段的研究的空缺與不足——從較長的時段,理解中國經濟地理演變的長期規律與特徵,探尋中國經濟地理的有別於別國的特色及其成因。
二是通過長時段、大跨度視角研究得出的結論,能夠為現代經濟地理學研究和解決現實問題提供歷史借鑑和思路,也為政府在制訂區域經濟規劃和城市發展規劃時提供參考,藉以提高科學性和效率。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為榮”:另外,當初老三線、小三線都被毀了——實際任何發展不能繼承前面的成果,而重起爐灶必然勞命傷財。
網友“為榮”:三分自然因素,七分人禍——制定政策總是偏向沿海地區!
網友“愚策”:從2015年開始拜讀第一卷到現今9卷本全部出齊,不僅凝聚了參編學者的心血,也讓關心這項研究成果的讀者等得有些心焦。對於地理空間的越來越重視是近代史深化研究的可取方向,希望更多的讀者從中收穫更多,進而帶動後續更好學術作品的問世!
網友“藍硯”:確實是這麼回事!
網友“為榮”:三分自然因素,七分人禍——制定政策總是偏向沿海地區!
(1970-01-01)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