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千萬失獨家庭中國政策帶來的悲劇

由 宿秀榮 發佈於 綜合

  千萬失獨家庭中國政策帶來的悲劇

  千萬失獨家庭難道不是獨生子女政策失策?

  中國將有千萬"失獨"家庭 養老問題堪憂

  8月22日至23日,第四屆中國社會救助研討會在中山大學舉行。會上,專家就社會救助體系面臨的現實困境探討解決方案。有專家指出,失獨家庭養老已是顯性的民生問題。人口學專家、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學者易富賢指出,根據2013年人口數據推斷,中國現有的2.18億獨生子女中,會有1009萬人或將在25歲之前離世,不久之後的中國,預測會有1000萬家庭成為失獨家庭。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龔志文博士認為,在養老制度視域下,“少子化”僅是失獨養老問題的“替罪羊”,其實質病理在於現存養老制度的缺陷

  

  面對失獨家庭的痛苦與失望,政府不能無動於衷  巧哥哥認為現存養老制度的缺陷這是事實,但失獨家庭如此龐大,卻是獨生子女政策造成的。如果不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允許生二胎三胎,就不可能造成這麼多沒有子女的家庭,這就是獨生子女政策產生的惡果。既然是獨生子女政策造成的,政府就應承擔他們的養老問題,收了這麼多年、那麼多的社會撫養費究竟去哪兒了,拿一些出來就可以解決這些失獨家庭的養老問題。

  未來將有1000萬家庭成為失獨家庭,這1000萬家庭當失獨後,他們是多麼痛苦和失望。面對他們的痛苦與失望,政府不能再無動於衷,應儘快減少失獨家庭,如何減少,就是要儘快放開計劃生育,而不是觀望,一再拖下去。放開生育迫在眉睫,計劃生育不僅是產生失獨、養老問題,而且嚴重影響國民素質,嚴重阻礙着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為何説計劃生育嚴重影響國民素質,巧哥哥在2014年6月撰寫了《誰在造就中國低素質的公民?》,文中説,在中國造就最低素質的人,應是不怕罰款的,不怕罰款的人有兩種,一是大款,孩子就要生,生了就交錢,因為他們有錢不怕罰款;二是窮人,生就要生,要錢沒有,要命有一條。這些有錢的土豪交得起罰款,但大都沒有精力去教育眾多的孩子;而沒錢的窮人,缺失教育的條件,孩子大多不能讀大學,有的初中沒畢業就踏上了打工路,有的從小就輟學,甚至有的根本就沒進過校門。比如江蘇邳州邢樓鎮劉屯村的劉向明,18年漂泊在外,夫妻倆以拾荒,報道説,他們的生活主題就是造娃,一共造了10個孩子。連餬口都難,還能培養孩子?孩子不讀書,從小跟着他們拾荒,能有什麼素質?如今種田也要有知識,科學種田才能增收。可以説,劉向明這對夫妻造就的這羣孩子,應是中國素質低下的公民。

  吳敬璉先生説橄欖型社會是最理想的,兩頭小中間大,有龐大的中產階級作為穩定的力量。就經濟來説,有人説中國還是“金字塔”型,即使是橄欖球社會,也還是很脆弱的。中國要強大,要社會穩定,橄欖型社會是當然是最理想的。這種“金字塔”型物質社會阻礙着社會的發展。其實將要阻礙中國大發展的是另一個“金字塔”,是國民素質的“金字塔”。中國的國民素質已隨着計劃生育政策而逐步下降。

看熱門新聞就來新聞閣:http://www.xinwenge.net/

  如今在農村找一位高中畢業的年輕人很難,會讀書的上了高中考大學,成了城裏人,不會讀書的讀個初中畢業就很不錯,所以當今農村青年大多是初中學歷。數據顯示,我國4.8億農村勞動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約佔4.2億人。近九成農村勞動力的科技文化素質低下。如果把初中畢業以上的人作為農村的“高素質人”,也只有6000萬人,7個農村勞動力中只有1人是初中以上文化。而這些初中文化以上的人,卻大多是40歲以上的人。如今鄉村讀書無用論氾濫,農民的整體素質就會仍然下降。農民是中國最大的羣體,農民素質下降,國民整體素質也就下降。中國是農業大國,如果讀書無用論繼續氾濫,讓孩子輟學的只會越來越多,農民整體素質就會越來越低,低素質農民顯然難以及時接受一些先進技術和方法,這就限制了農村的發展。從另一個方面來説,農民整體素質的下降,也阻礙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因為農民的整體素質是確保其在城市長久安身立業的本錢,農民整體素質越高,進入城市就業機會越多,成為市民可能性越大。不能造成高素質公民的另一個原因,大多農村孩子是跟着老人生活,其教育顯然成問題。

  

  圖片來源:香港《南華早報》網站

  前面我講了,超生的有兩種人,是有錢人,而是窮人。而最不敢超生的就是在體制內的人,他們大多隻能生一胎。如果説,那羣人最能造就中國高素質公民,毫無疑問是這羣人。他們無論是經濟條件,還是家庭教育環境,培養兩個孩子是沒問題的,且有時間,有精力。他們大多都是大學畢業,所謂有知識、高素質的夫妻,是適合培養高素質公民的家庭,可他們只能生一胎。比如一對大學教師夫婦,無論經濟、環境、時間都是培養高素質公民的優越條件。然而這書香門第卻只能培養一個孩子,這是資源的大浪費。

  楊支柱是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法律系副教授,妻子也是知識分子,這樣的家庭培養幾個高素質公民是沒有問題的,可他生了二胎,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2010年4月19日我在“光明觀察”發表了《法學教授楊支柱該不該超生第二胎》,我在文章中指出:楊支柱是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法律系副教授,楊教授該不該生第二胎?我認為該生,站在高度上説,是為了民族的振興和祖國的未來。楊支柱夫婦都是知識分子,也就是我們常説的“精英一族”,從遺傳基因來講,生的孩子是健康聰明的,教育條件好,有利於孩子的發展,從另一個方面來講,楊支柱夫婦也有撫養二胎的經濟條件。在我看來,實行計劃生育30年,中國人口的整體素質在下降,尤其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缺乏承受力和吃苦耐勞,幹事業就需要那種百折不撓的精神。有美國軍事家撰文分析中國軍隊“軟肋”時説,中國的軍隊勇敢拼搏的精神在下降,原因到了這一代軍人大都是獨生子女。

  我認為楊支柱教授該生的最大理由是,計劃生育既然是國策,就要人人平等。楊支柱生二胎是在追求權利的平等。

  再説獨自長大的獨生子女,雖然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但他們孤獨的心。獨生子女除了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外,沒有兄弟姐妹這層關係,因此其社會化帶有自身的特點。一個孩子沒有伴,也增加了教育和培養高素質的難處。

  我們還不能忽視生態環境的改變而使城市青年夫婦不能生育的狀況,也不能忽視城市中剩男剩女越來越多的現象,他們不結婚,當然也不生孩子。如今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可生育二胎的,卻有不少夫婦不願再生,這説明有培養高素質公民的家庭,生育狀況仍在萎縮。

  計劃生育可能造成生育量成“亞鈴型”,窮人生育是亞鈴大的一頭,而另外一頭雖然小點,但那是富人的生育數,而有條件培養高素質公民的生育數卻是亞鈴中間最小的。國民素質的高低卻是“金子塔”型,低素質公民就在“金子塔”底部。

  老齡社會是一個趨勢,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國民素質整體大下降。可怕的是這失獨家庭愈來愈多。所以説,要改變當今現狀,就要允許這些可以培養高素質公民的家庭能平等生育,允許每個家庭都能生二胎,甚至更多。

  不久之後的中國,會有1000萬家庭成為失獨家庭,這不是一個小數字,政府應儘早拿出應對策略,一是對這些失獨家庭進行登記造冊,政府要拿出資金為他們買養老保險,確保他們老有所終,在巧哥哥看來,這是政府最應做的事,當年這些家庭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計劃生育,只生一胎,如今他們成了失獨家庭,如果政府不管,他們就會更加傷心和絕望;二是要追問那些社會撫養費去哪兒了,撫養了誰?計劃生育有罰為何沒有獎?大城市多生一胎罰十幾萬,乃至幾十萬,那麼少生一胎,為何不獎個幾萬?至今還是由單位一年領60元錢獨生子女費。三是要拿出時間表來放開計劃生育,早一天放開,就早一天減少失獨家庭,一個孩子畢竟風險大。在巧哥哥看來,放開計劃生育利國利民,有利於緩解老年社會問題,有利於提高國民素質,促進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穩定與和諧,為何還不盡快放開呢?

看熱門新聞就來新聞閣:http://www.xinwenge.net/

  千萬失獨家庭中國政策帶來的悲劇

  千萬失獨家庭難道不是獨生子女政策失策?

  中國將有千萬"失獨"家庭 養老問題堪憂

  8月22日至23日,第四屆中國社會救助研討會在中山大學舉行。會上,專家就社會救助體系面臨的現實困境探討解決方案。有專家指出,失獨家庭養老已是顯性的民生問題。人口學專家、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學者易富賢指出,根據2013年人口數據推斷,中國現有的2.18億獨生子女中,會有1009萬人或將在25歲之前離世,不久之後的中國,預測會有1000萬家庭成為失獨家庭。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龔志文博士認為,在養老制度視域下,“少子化”僅是失獨養老問題的“替罪羊”,其實質病理在於現存養老制度的缺陷

  

  面對失獨家庭的痛苦與失望,政府不能無動於衷  巧哥哥認為現存養老制度的缺陷這是事實,但失獨家庭如此龐大,卻是獨生子女政策造成的。如果不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允許生二胎三胎,就不可能造成這麼多沒有子女的家庭,這就是獨生子女政策產生的惡果。既然是獨生子女政策造成的,政府就應承擔他們的養老問題,收了這麼多年、那麼多的社會撫養費究竟去哪兒了,拿一些出來就可以解決這些失獨家庭的養老問題。

  未來將有1000萬家庭成為失獨家庭,這1000萬家庭當失獨後,他們是多麼痛苦和失望。面對他們的痛苦與失望,政府不能再無動於衷,應儘快減少失獨家庭,如何減少,就是要儘快放開計劃生育,而不是觀望,一再拖下去。放開生育迫在眉睫,計劃生育不僅是產生失獨、養老問題,而且嚴重影響國民素質,嚴重阻礙着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為何説計劃生育嚴重影響國民素質,巧哥哥在2014年6月撰寫了《誰在造就中國低素質的公民?》,文中説,在中國造就最低素質的人,應是不怕罰款的,不怕罰款的人有兩種,一是大款,孩子就要生,生了就交錢,因為他們有錢不怕罰款;二是窮人,生就要生,要錢沒有,要命有一條。這些有錢的土豪交得起罰款,但大都沒有精力去教育眾多的孩子;而沒錢的窮人,缺失教育的條件,孩子大多不能讀大學,有的初中沒畢業就踏上了打工路,有的從小就輟學,甚至有的根本就沒進過校門。比如江蘇邳州邢樓鎮劉屯村的劉向明,18年漂泊在外,夫妻倆以拾荒,報道説,他們的生活主題就是造娃,一共造了10個孩子。連餬口都難,還能培養孩子?孩子不讀書,從小跟着他們拾荒,能有什麼素質?如今種田也要有知識,科學種田才能增收。可以説,劉向明這對夫妻造就的這羣孩子,應是中國素質低下的公民。

  吳敬璉先生説橄欖型社會是最理想的,兩頭小中間大,有龐大的中產階級作為穩定的力量。就經濟來説,有人説中國還是“金字塔”型,即使是橄欖球社會,也還是很脆弱的。中國要強大,要社會穩定,橄欖型社會是當然是最理想的。這種“金字塔”型物質社會阻礙着社會的發展。其實將要阻礙中國大發展的是另一個“金字塔”,是國民素質的“金字塔”。中國的國民素質已隨着計劃生育政策而逐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