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明珠
“棍棒底下出孝子”到底是對是錯?不好説,只是諸多父母依舊奉行這一教育準則,相比於從不捱打的孩子而言,難道從小打孩子,長大後就更有出息嗎?不一定!尤其是成年後的情商差距,一目瞭然。
案例
夢夢和丈夫大志在教育孩子豆豆上總是發生分歧和矛盾,完全是“嚴父慈母”的家庭模式,豆豆貪玩淘氣,一旦犯了錯誤,大志總是不分青紅皂白吼他,甚至動手,而夢夢實在看不慣丈夫的做法,每次都是靜下心來耐心講道理。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圖文均無關
每逢教育孩子出現反差時,夫妻倆總是忍不住爭論一番,大志認為態度太隨和只會讓孩子得意忘形、不長記性下次再犯,並揚言自己就是從小被父親打大的,現在不也好好的;而媽媽則認為棍棒教育的處理方式太武斷,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極為不利。
幸孕姐認為不管是採取哪一種方式教育孩子,父母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是爸爸明顯做法不夠明智,通俗來説就是情商低、脾氣大,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知如何用合理正確的方式處理問題。
原因是什麼呢?大志從小受到其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教育後代時,依舊動不動採取暴力來宣泄自己的情緒。心理專家稱,一個人的行為會折射出父母的影子,父母“棍棒教育”帶給自身的傷害,會成為心中的“烙印”,神不知鬼不覺地“傳”給下一代。
研究發現:從小經常捱打的孩子,長大後情商更容易變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教會孩子如何處理爭端的訓練營,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如果不會剋制自己的情緒,只知道用暴力來發泄情緒,孩子便會“模仿”這種行事風格,在遇到麻煩時,不知如何控制情緒,潛意識裏也傾向於用暴力處理衝突。
腦科學研究發現,那些經常被體罰的孩子,大腦前額皮質的某些區域中灰質明顯偏少,而這部分區域直接控制着人的情緒,體罰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展,導致其成年後很大概率出現情緒障礙。
而從小從未捱過打的孩子就不一樣,他們遇事冷靜理智,善於思考,懂得從根源上找原因去處理問題,更多的是以理服人,在處理人際關係上更加得心應手,朋友緣比較好。
多數父母覺得打孩子是為了孩子好,其實這是以“愛的名義”來發泄自身的壞情緒,相比打罵的瞬間酣暢,耐心的溝通和交流更容易讓孩子接受,他們也更能意識到自身的錯誤並加以改正,而打孩子除了造成情商低外,還會給他們的身心健康埋下更大的風險。
1、內心越來越自卑
多數父母不分場合、不分時間的打孩子,不僅傷孩子的自尊心,而且在動手時説的難聽話最傷孩子心,這會影響他們對自身的認知,產生自我懷疑和不信任——難道自己真如父母口中那樣差勁兒?久而久之,內心越來越自卑,超級沒有安全感,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變得不喜歡與人交往,性格十分孤僻。
研究表明,經常捱打的孩子,長大後的自尊程度較低,攻擊性、失落感和焦慮程度往往很高。
2、惡化親子關係
在父母棍棒下長大的孩子,很難和爸爸媽媽建立親密無間的感情,什麼事都喜歡壓在心裏,甚至隱藏自己對父母的愛和關心,長期下去,親子關係變得緊張,嚴重的長大後為了逃離父母的“魔爪”,遠離家庭,甚至產生復仇心理。
3、產生逆反心理
兒童的神經系統十分脆弱,粗暴的打罵方式只會讓孩子心靈恐懼、精神高度緊張,當擠壓到一定程度時會爆發出來,尤其是進入青春期後具有暴力傾向,產生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等。
“棍棒教育”簡單粗暴,雖然效果立竿見影,可是卻為未來埋下各種隱患,這樣豈不是違背了教育初衷,與其這樣,倒不如選擇温和的説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