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代購或平台海淘商品謹慎下單

同樣規格的商品,價格卻比專櫃、官網便宜,近年來,微商憑藉這一優勢成為熱門的新型電商模式之一。打開手機,“海外代購”“原單正品”等各色信息充斥着朋友圈,可在廣大消費者享受實惠的同時,假冒偽劣的商品、退換困難的售後卻也同樣困擾着很多人。近日,南潯法院就調處了這樣一起與代購有關的案例。

2018年10月,“90後”女孩李某與一名自稱定居加拿大、代購各類奢侈品的微商劉某互加微信好友。劉某每天都會發布奢侈品牌箱包、項鍊、護膚品等信息,聲稱自己在全球均有合作伙伴,可長期代購到各類超低折扣奢侈品正品及限量款,並一再在朋友圈聲明“所賣貨品都是正品,假一罰十”。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李某覺得劉某信息可信,就分兩次向其訂購了兩款奢侈品牌的項鍊與手鐲,總價3.7萬餘元。

2019年8月,李某終於收到項鍊,可拿到專櫃一對比,發現在設計、質感上與專櫃商品存在較大差異。今年1月初,李某將該項鍊拿去鑑定,鑑定報告中載明“送檢樣品不符合XXX品牌製造商公示的技術信息與工藝特徵”。知道自己被騙後,李某多次與劉某微信溝通退款事宜,劉某雖口頭答應,但退款卻一直未落實。3月28日,李某向南潯法院起訴。

調解過程中,被告劉某的父親作為訴訟代理人蔘與調解。他告知法官,劉某因定居國外不方便出面處理糾紛,並告知劉某自己並未為客户直接代購過商品,只是藉着國外定居的身份之便,發佈相關商品信息並接受訂購,而發貨的都是她的上家,其本人賺取部分酬勞,對商品質量並不知曉。法官仔細向劉某父親講解《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海關法》等相關法律知識,劉某父親表示知曉了代購的法律風險,願意代女兒退款,並對其進行教育。最終,原被告雙方通過移動微法院達成調解協議,被告退還貨款並賠償原告損失5000元。

“微商在社交APP分享商品信息,較易取得他人信任,但經營混亂、交易系統不完善、真假難辨、質量無保障等問題也是屢見不鮮。”該法院相關工作人員表示,許多消費者僅通過微信聊天完成交易,連賣家的姓名、地址、聯繫方式都不清楚,可以提供的信息極為有限,若再碰到直接刪除好友或更換賬號的賣家,就更易出現財物兩失的情況。

在此,南潯法院提醒廣大消費者,通過微商代購或平台海淘商品時,務必謹慎下單,不要輕信朋友的“友情代轉”,如需購買,應事先了解相關商品信息、驗貨方式及渠道,儘可能要求驗貨後付款,並選擇第三方交易平台,以便退換貨時多一份保障,不要圖方便直接進行微信、支付寶、銀行卡等轉賬交易。同時,消費者需注意留存聊天記錄、轉賬記錄等證據,以便發生糾紛後及時維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49 字。

轉載請註明: 微商代購或平台海淘商品謹慎下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