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衞視綜藝賠錢 明星扎堆類或被替代

80%衞視綜藝賠錢 明星扎堆類或被替代

  像《見字如面》這樣的文化類綜藝將成為趨勢。

  80%衞視綜藝賠錢,明星扎堆類或被替代

  上週,《極限挑戰》暫時停播。雖然有傳這週會復播,但實際上自本季開播以來,這檔“現象級”綜藝的成績和口碑較上季已有下滑。據新京報記者統計,《極限挑戰》第二季前九期CSM52城的平均收視率達2.12,但本季卻同比下降34%,只有1.38。

  這並非市場中個例。今年無論是“綜N代”《奔跑吧》《中國新歌聲2》,還是新開播的《七十二層奇樓》《中餐廳》,平均收視率都未能與去年整體水準持平,整個綜藝市場呈現疲態。除此之外,今年綜藝類型的同質化仍讓人詬病。明星户外真人秀、音樂、喜劇類繼續佔領市場的半壁江山,而“慢綜藝”、文化綜藝則在成為黑馬後,快速被一檔接一檔表現平平的節目帶入了下一波跟風潮。

  為何今年的衞視綜藝市場在收視和創意方面,都開始平庸?為何在各大平台喊着“原創”口號的同時,類型同質化現象卻仍未改善?究竟綜藝的瓶頸期對市場來説是好是壞?為此,新京報採訪了世熙傳媒CEO劉熙晨、北京文化綜藝事業部總經理宋小歌,樂禧文化CEO岑俊義、博見傳媒總裁吳博聞等多位業內人士,揭露上述問題的原因所在。

  雷同原因

  來不及給創意研發時間

  綜藝研究者彭侃博士曾經在採訪中説過:“全世界都缺少好的大的模式,中國更缺少,我們的研發能力更弱。”從今年已播出的160餘檔綜藝來看,近一半仍是“綜N代”,全新綜藝中也有部分疑似借鑑了海外模式,真正的純原創綜藝寥寥可數。國內創意的匱乏,以及缺乏將創意變成綜藝的能力,已是老生常談。

  不重視創意人才

  在業內人士看來,國內對於創意人才的重視,跟國外相比,在短時間內還是有一些差距,“在幾年前我們連綜藝編劇這個職位都沒有,現在都有編劇了,這讓綜藝領域的創意策劃和節目敍事更加專業。”宋小歌表示。但像韓國的綜藝編劇、日本的綜藝作家,在國外都是擁有相當地位的人,“他們從不會隸屬於任何一個衞視,他們所做的綜藝創意,回報也非常高,所以創意動力非常大。”吳博聞透露。

  不具備試水系統

  而在創意能否得到市場認同上,海外也具備成熟的試水系統。像歐美的模式公司會廣泛徵集創意,並多次進行公司內部的創意推演,包括真實扮演或做成小產品拿到市場中;日韓則是一年內會固定投放創意片在衞視播出,收視率高的創意片便會被衞視認可並使用,而這些資源都是衞視無償提供的。

  然而近兩年,國內綜藝除了跟海外借鑑模式或者購買版權外,並沒有學到他們以觀眾為核心的創意製作。“我國的創意大多數都是交給領導去肯定的,而非市場。” 吳博聞透露。衞視的綜藝檔期往往是固定的,因此很多領導會為了填充進度空白,或者迎合資本,簡單看一下創意是否有過成功的先例,就會要求儘快上馬。“比如《爸爸去哪兒》之後,《爸爸回來了》等各類親子節目在衞視層出不窮,《中餐廳》之後,‘中客棧’類也很快應運而生。”

  製作缺乏標準

  除此之外,目前很多製作公司缺乏成熟的製作流程,也很難將很好的創意發酵為綜藝。業內人士表示,從一個創意,變成一檔節目,並非今天做出一個PPT,第二天就可以提案,然後馬上賣廣告的。“現在的公司都希望有這樣的研發週期,但其實根本沒時間推敲創意、邏輯和情感是否成立,所以最後很多節目只停留在PPT階段,很難變現。”

  還有一些節目則是在第一季成功後,第二三季的水準、氣質卻明顯不如最初。劉熙晨將這種狀況歸結於綜藝製作缺乏標準性。“我們有時候其實能想出點子,但我們很難做成一個標準的、可持續的模式。很多時候我們的導演、製作人都是一邊錄製,一邊拍腦瓜去修改模式,最初的點子到最後基本沒有可控性了。所以現在經常會出現這一季做得很好,到下一季了換了導演,便成另一個節目了的現象。”

  小公司數量井噴,製作人不再專注創作

  目前衞視綜藝不僅面臨創意不足的難題,製作團隊的浮躁、不成熟也是導致綜藝氾濫、爆款難產的原因之一。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至少有10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摘掉衞視的帽子,走入市場,成立了只有幾十人的製作公司。但除了推出《見字如面》的實力文化,製作《奇葩説》的米未傳媒等公司表現不俗以外,大多數方興未艾的民營製作公司仍是“雷聲大,雨點小”。

  “目前這種自由競爭,讓綜藝製作方數量過多,小公司過於分散,以至於市場開始混亂,缺少了標準。”在劉熙晨看來,目前很多綜藝公司很難做到像米未一樣,發展為估值20億的大公司。更多是小公司數量持續井噴,大家都在一味輸出節目,無論質量好壞,導致市面上綜藝大幅氾濫,“很多小公司都是覺得,我掙五百萬不如我掙兩千萬,所以資方説做什麼節目就做什麼,只顧拿錢,不顧質量,這樣的情形太多了。而這種亂象也令市場很難再形成價格機制,氾濫的綜藝數量讓藝人成本、製作成本都在快速攀升,藝人酬勞增多也有一方面這個原因。”

  而在內容層面,很多優秀的製作人如今一旦自主成立公司之後,便不再專注於內容。畢竟在“出走”前,招商、藝人溝通、發行、行政等問題都有其他部門配合,但現在的他們既要想創意,又要想怎麼掙更多的錢。“廣告壓力、藝人談判這些事他們並不專業,所以他們很難組一個衞視綜藝的大盤子。”宋小歌以米開朗琪羅要去賣自己的塑像來比喻這樣的局面,“當他們不能再專心致志地搞創作,長此以往,術業不專攻,再好的製作人也很難生產出更好的衞視綜藝。”

  曾製作《爸爸回來了》、《奔跑吧兄弟》等節目的導演岑俊義,在出走浙江衞視,自立門户之後,就面臨着分身乏術的尷尬境況,目前公司除了網綜以外,尚未涉足衞視綜藝,“現在的市場太亂、太浮躁了,製作人都忙着經營公司或者管理團隊,大家並沒有多少時間能靜下心來做原創。對於想做出好節目的人來説,這個挑戰肯定會制約產生更好的綜藝內容。”岑俊義無奈地表示。

  資本偏好跟風,原創基本不會投

  除內容層面以外,“無投資,不綜藝”也成為市場中很尷尬的狀況。隨着互聯網以多元化的廣告模式佔據優勢後,廣告方開始偏好網絡產品。因此與今年衞視綜藝的頹勢相比,網綜《中國有嘻哈》的創意中插輕而易舉賣到3000萬元以上,而極具話題度的視頻產品《十三邀2》的贊助商也從某國產汽車品牌,“鳥槍換炮”升級為奔馳轎車。

  據數據統計,2015年電視廣告首次出現下滑;2016年再度同比跌幅3.69%;到2017年,電視廣告下行趨勢愈發明顯。“現在很多衞視項目都是要先定廣告才能做的,目前80%的衞視綜藝都是虧錢狀態,所以沒有足夠的廣告,製作公司很難繼續運營。”劉熙晨表示。

  在業內人士看來,資本向來是錦上添花,不會雪中送炭。相比“慈善式”花錢鼓勵原創模式,他們更願意佔領風口,什麼類型熱就投什麼,以快速地獲取利益。像《歡樂喜劇人》《音樂大師課》等優秀的原創綜藝,就因未有先例、無明星陣容、並非熱播的綜藝類型,而長期處於“裸奔”狀態。但當第一季播出後成績不俗時,源源不斷的資方便會主動“自打臉”地搶着投放下一季了,“畢竟資本方對行業的瞭解有侷限性。他們一般還是看哪類節目目前播的很好,他們就跟風投哪類節目,等不好的時候,他們就會往外走。”

  然而,像今年原本計劃製作的魔術類、裝潢類等原創綜藝卻沒有《歡樂喜劇人》的好運氣了,即便這些節目的陣容寫明力邀吳彥祖、梁朝偉等重磅嘉賓,但最後還是無奈淪為PPT。“一是這類綜藝的明星需要大量投入,如果不成功,資方和衞視的壓力都會很大,很多項目在沒有營收或者是難以盈利的情況下,大多數人會選擇放棄。二是現在很多客户在簽約前一聽到是原創模式,基本就不會投了,除非在流量明星方面已經組了一個很好的盤子。像‘中餐廳’、‘民宿’這類創意,幾年前我們都想到過,但在海外做之前,資方和平台沒有給我們足夠的試錯成本,可如今卻做得風生水起。”宋小歌透露。

  前景

  雖然目前的綜藝市場看似不景氣,但業內人士認為,這反而才是進入“春天”的前奏。“綜藝瓶頸期其實是一件好事,它起碼讓所有人關注到目前綜藝市場確實不成熟。”某綜藝製作人表示。而製作公司則表達了對綜藝市場從初級階段進入第二階段的信心。

  從發展來看,電視市場從上世紀90年代走俏,到如今平穩發展,中間經歷了20多年的潮起潮落;反觀綜藝市場,從被大家關注,到出現“爆款”,再到同質化,只是這四五年的時間,這樣驚人的發展速度中,業內人士深知有多少資本和內容的泡沫。“往往市場化的成熟,就是通過瓶頸期的變化,來不斷從結構上進行調整的,只不過現在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

  1 市場進入優勝劣汰時期

  在劉熙晨看來,目前綜藝態勢的回落,首當其衝的或許是良莠不齊的綜藝製作公司。大多數小公司可能會因為內容不佳,而找不到資本、發行不到衞視平台,最後經營不佳而轉投大公司,迴歸為綜藝製作中的一環。“優勝劣汰是必經的。因為我們要建立起工業化生產的意識和能力,首先就是要讓綜藝團隊更加職業化,有分工意識,這樣才能保證綜藝不過於氾濫。”還有一種可能,未來只有擁有組盤能力的大公司,才能繼續做好大型衞視綜藝,而幾十人的小公司只能更多是去做小而美、且類型更垂直的網絡綜藝產品。“只有這樣,資本才能更集中在好的內容上,而非亂投醫,很多人拿了錢卻做不好。”宋小歌表示。

  2 明星娛樂性綜藝會被替代

  除此之外,瓶頸期也會導致充滿明星、話題噱頭的娛樂性綜藝變得質優量少。“市場開始調整,並不意味着空間縮小,只是證明觀眾對於綜藝的審美確實提高了。完全浮躁的跟風、無創意的內容將開始被淘汰。”劉熙晨表示。而對於綜藝市場究竟需要哪些類型,諸多業內人士均對素人、社會型、下飯型綜藝表示看好。因為縱觀目前海外的熱播綜藝,無論是歐美還是日韓,以素人為主,聚焦於烹飪、旅行、裝潢、冒險等類型的綜藝,反而是市場的中流砥柱。

  “這與觀眾的消費結構有關。”宋小歌預測。在廣告客户方面,比如其商品是花生油或燃氣灶,那即便烹飪節目是原創模式,也會產生一定投放。而像今年客棧類節目即將紛紛上馬,也是因為近年來民宿的走紅,旅行客户會注意到這類市場。“像今年娛樂性綜藝呈現頹勢也是因為所謂明星、模式都是不貼近生活的‘小花招’,當這撥明星已經黔驢技窮了,下撥還沒成長起來,綜藝還能做什麼呢?”

  宋小歌認為,現在大家理解的大眾娛樂綜藝,例如户外真人秀、全明星陣容等,會在瓶頸期過後達到一個平衡,市場只會留下五六檔精品節目,而大多數綜藝會變成真正符合大眾長期審美的,與大眾有共鳴的類型。“例如人工智能、科技、文化、旅遊、裝潢等這些又貼近廣告商品牌,又滿足社會消費需求的綜藝,應該會在大浪淘沙之後,水到渠成地成為新趨勢。”

  採寫/新京報記者 張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277 字。

轉載請註明: 80%衞視綜藝賠錢 明星扎堆類或被替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