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放學回家後,寶媽發現3歲的兒子牙齒上有淤青的痕跡。老師:沒有掌握力量

由 喜東付 發佈於 綜合

文 | 期待您的關注,幫您輕鬆育兒

孩子越長大,不能陪伴在父母身邊的機會就越多,孩子從三歲開始,就開始出現與父母分別的時刻,因為小孩從三歲左右就要上幼兒園了,上幼兒園是孩子第一次離開父母,踏入社會的實習,孩子去上幼兒園之前,父母要提前跟孩子做好溝通,要教會孩子一定的自理能力,孩子上幼兒園之後,是否會遇上一個好老師,和其他小朋友是否相處融洽,這應該是父母最關心的吧。

一天晚上放學後,馬女士抱着兒子回家了。他看到兒子手臂上有很多牙印,有些地方還有瘀傷。他説他在幼兒園被老師咬了。馬女士大發雷霆。第二天,馬女士帶着兒子去幼兒園,去了老師那裏。馬女士為了保護孩子,在兒子面前,你與老師和幼兒園負責人吵了起來。老師説不是咬,是吸。你兒子以前咬過自己,他想用《以牙還牙》“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是掌握力量,所以就變成這樣了。不是要咬你兒子。老師很年輕,他還是一名沒有取得教師資格證書的實習教師。之後,老師被解僱了。看到這一點,有網友説:老師的教育方式是正確的,只是不好,但馬女士的兒子也做了錯事。他怎麼能隨便咬人?他應該受到懲罰。也有網友表示:這樣對待熊孩子沒關係,掌握適當的咬勁。這種方法仍然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其實,咬人是孩子成長髮育的必經過程,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咬人這一現象呢?

1. 在孩子看來咬人不是壞事

在孩子看來咬人不是壞事,在孩子的潛意識裏,咬人和咬玩具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而且吃飯也需要用咬的,孩子並不會意識到咬人有什麼不對,所以父母用説教的方式告訴孩子不要咬人是沒有太大效果的。

2. 是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情緒

孩子通過咬人這一舉動是在表達自己的情緒,如果孩子在幼兒園出現咬老師或其他小朋友有可能是在表達,沒有好好關注自己時的不滿,通過咬人來宣泄不滿。

3. 是孩子感知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

孩子進入口欲期後,“嘴”是孩子感知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

那麼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咬人這一現象呢?

1. 給孩子尋找替代品

為滿足孩子咬的慾望,避免孩子出現咬人這一現象,可以給孩子尋找替代品,比如適合孩子咬的磨牙棒,或者當孩子發出咬人的信號時,可以帶孩子做些別的事,轉移注意力。

2. 給孩子安全感

父母要給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和足夠的陪伴,有的孩子是在傳遞不滿,才出現咬父母這一舉動。

3. 要及時阻止

當孩子出現咬人舉動時,父母要及時阻止,鼓勵孩子用説的方式來表達,也可以給孩子來點適當的懲罰,告訴孩子咬人不對,對孩子直接咬回去,這種方式雖直接,但一定要掌握好力度,不要傷到孩子。

一個3歲孩子的媽媽,也是一名,孩子的成長是一堂必修課,關注孩子心理最深處的問題,做一個負責任的媽媽,想了解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更多的人。

注:(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