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風采)“巾幗標兵”李元敏:敢碰硬的“女漢子”
新疆伊寧10月14日電 (史玉江)在出席黨的十九大代表中,李元敏是新疆西部邊陲的一名村黨支部書記。
在新疆伊寧縣蓋買村土生土長的李元敏,今年53歲。她集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三八紅旗手”、“巾幗建功標兵”、“全國最美女性”、“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等眾多光環於一身。
蓋買村村委會大院,每週一約有1200餘村民參與升國旗儀式。 史玉江 攝
李元敏自2010年9月“臨危受命”以來,毅然挑起被當地人視為“燙手山竽”的村支書已經7年多了。
10年前,蓋買村是伊寧縣的“空殼村”、“集中整治重點村”。如今,村集體從倒欠賬的貧困村變成年收入近70萬元的富裕村,從全縣倒數第一的“後進村”變成村幹部學習考察的“治村強村”先進示範村,全村人均年收入增至12000元。
蓋買村的村民榮譽室,同時也是該村的婦女兒童之家。 史玉江 攝
臨危受命時不忍回首的苦與淚
“黨員就要多擔責任,我沒有理由不去做它。”李元敏對到訪的記者如是説。
“10年前,這個村窮得找不到一支筆,村支部辦公室裏17把椅子,只有4把是完好的。”李元敏説,蓋買村在伊寧縣141個村子中排名末位,6年換了4任村支書,後來沒人敢接手了。
2010年,李元敏已是當地的致富能手,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當得知李元敏要接手這個“爛攤子”,其丈夫韋純禮無法接受。
“這個村有救嗎?你身體又不好,不要往‘火坑裏’跳!”憶起丈夫説起的話,李元敏雙眼泛紅。“村裏總得有人來管,讓我試試吧。”李元敏説,2010年9月,儘管丈夫極力反對,李元敏還是在鎮黨委書記的四次勸導下,挑起了村黨支部副書記這副重擔。
“丈夫説,給我兩年時間,如果我能讓蓋買村變樣,他就服我。”李元敏回憶道:“在我丈夫看來,這是不可能的事,男人都做不到,何況一個女人。”
剛開始,全心投入到村支部工作的李元敏,一週沒回家兩天,丈夫一氣之下將李元敏趕出家門。“外人不理解就罷了,連丈夫他也不支持我。”在遭受一些村幹部的排斥後,無處傾訴的李元敏似乎被逼到了懸崖邊。憶起心酸事,李元敏淚水奪眶而出。
但不到1年時間,村民對李元敏態度大變,村支部各項工作開始步入正軌。2011年3月,李元敏正式接任村黨支部書記。2012年2月又高票當選村委會主任。
“從那以後,丈夫不僅打心眼裏服我,還主動當起了‘賢內助’。”李元敏説:“每當我翻來覆去睡不着時,丈夫就知道我又缺‘經費’了,第二天就會給我三五千元。”
蓋買村的便民服務大廳。 史玉江 攝
村裏的“活地圖”是敢碰硬的“女漢子”
作為蓋買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元敏對村裏的的情況瞭如指掌,自稱是蓋買村的“活地圖”。
“在一次值班查崗時,我發現一名村幹部和幾個值班人員正在喝酒打牌。看到桌上擺着一長排的啤酒瓶,我憤怒地掀翻桌子,把酒瓶砸碎。對着這幾名幹部喊道:這兒是為老百姓辦事的地方,不是喝酒享樂的地方。”
沒多久,李元敏又發現有村幹部在為村民辦事過程中索要費用。“村幹部是什麼?就是為百姓辦事的!”李元敏説,她接連開除了4名違規村幹部。
經這兩件事後,“村民對村幹部的態度不同了,村裏組織開會,不再是喇叭喊上好多次,現在村民知道後會主動來參加。”李元敏説,通過策劃,她在村裏貼出“招賢榜”,根據民族、年齡、性別、文化層次等,選了16名後備幹部,陸續培養選進村“兩委”班子,並制訂了周詳的村幹部管理制度。
“蓋買村是個人口大村,羣眾反映集體經濟存在漏洞等問題強烈,這些我都心知肚明。”面對前任歷屆村支書不敢也不願解決的“三資”難題,李元敏開始逐一清理。
“我將村集體所有的土地全部收了回來,以每畝300元的價格分給172户沒地的年輕人,當年就收入12萬元。”
蓋買村還有4個沙場,以前只收了4萬元的承包費。李元敏決定理清賬目。
“通知沙場承包人來開會,沒有一個人來,我找人開着推土機封了沙場的門。”李元敏説:“沙場老闆急了,拿着以前和村委會籤的合同來跟我叫板。”
李元敏主持召開村委會,當着承包人的面,公開評議承包事項,每年承包費達到45萬元。
“農村低保要發到村裏最困難的農户手中,也是一件得罪人的事,但我不會退縮。”李元敏説,她通過召開村民大會,公開評議哪些人符合低保條件。“原先的28個人被淘汰,另外28個真正困難的人享受了國家這一惠民政策。”
蓋買村的農民俱樂部,也是黨員活動室。自李元敏任職村委會以來,黨員人數增至44名,另有240人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史玉江 攝
樂善好施的“傑米拉”凝聚着人心
“今天是第六天體檢,很多老人有高血壓、糖尿病,不能長時間餓着。”記者到蓋買村村委會大院採訪時,李元敏聞訊趕來解釋:這幾天正組織村民去鄉上體檢,她要去給老人們送饢和水。
當天上午,李元敏自費給體檢的人送去100個饢和100瓶水。
李元敏從小在蓋買村長大,和各民族鄉親像一家人。因樂善好施,村裏人都叫她“傑米拉”(意為“美麗”)。
談起過往,李元敏稱自己是第一個在村裏開商店的人,而商店實際上成了接濟村民的場所,經常是收1元給人5元的東西。
“看到有人住在破舊的土坯房裏,還有村民的孩子上不起學,有人看不起病,我心裏不是滋味。“李元敏商店裏的油鹽醬醋,經常給困難的村民免費送。
“2005年,奶牛價格大跌,我和丈夫打算把開了15年的商店關了,騰出時間包些地,補貼奶牛養殖損失。”李元敏説。
村民的圖書室。 史玉江 攝
當時有不少村民想買李元敏的商店,她卻把商店送給了沒有收入、又要撫養孩子的村民吾乎蘭姆。
“得到商店的頭一個晚上,吾乎蘭姆不肯回家,非要跟我擠在一個炕上,還要認我為姐姐。”李元敏説,她從此多了一個維吾爾族妹妹。
李元敏的近鄰買合布里贊老人,身上長了幾個大膿瘡,躺在家裏沒人管。“我和丈夫騎三輪摩托把老人送到伊寧市醫院,自己掏錢給老人看病。”把老人接回家後,李元敏又請村裏的醫生為老人輸液消炎,還一日三次為老人擠膿瘡。
“老人的傷口癒合後,把我當成親閨女,她的事也成了我的事。老人兩個女兒的婚事、老伴的喪事都讓我操辦。”李元敏説。
蓋買村一角。 史玉江 攝
談及任蓋買村7年村支書的體會,李元敏直言辦法“很簡單”:一碗水端平,不存私心,視村民為親人,以真情換真心,這或許也是她一直以來的人生信條。
“蓋買村出名了,我的壓力也更大了,只能更好地做實事,為大家服務。”李元敏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