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高標準高質量組織規劃編制,有計劃分步驟推動新區建設。
近期,關於雄安新區的發展思路和規劃建設,不斷有新消息傳來:不搞土地財政,以公租房為主,政府與百姓當“股東”共享發展紅利……每一條都特別令人振奮,備受社會關注。
很多人關心:雄安新區發展思路有了,那城市建設規劃進展到哪一步了?未來雄安新城究竟是個什麼樣?這不,重磅消息來了!
容城縣城
規劃編制原則
雄安新區規劃編制,大的原則是這樣的:牢牢把握河北雄安新區功能定位,按照順應自然、尊重規律、平原建城的要求,體現中西合璧、以中為主、古今交融城市風貌特色,努力編制出經得起歷史檢驗、國際一流的新區規劃。
城市建設框架
雄安新區城市建設,大的框架是這樣的:充分體現自然風貌,編制好白洋淀環境治理、成片植樹造林和生態保護規劃,確保新區藍綠空間佔比70%以上。要保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使新區規劃建設與當地歷史文化傳承有機融合、相得益彰。
航拍白洋淀
堅決做到“三個不建”
“目前,新區規劃建設各項工作紮實有序推進、取得積極進展。雄安新區城市建設,堅決做到‘三個不建’:不建高樓大廈,不建水泥森林,不建玻璃幕牆!” 省委常委、副省長,雄安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剛表示,新區建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努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格局。
在人們印象中,高樓大廈、玻璃幕牆幾乎成了大城市“標配”,樓蓋得越高,越顯得高檔氣派。大城市土地值錢、人口聚集,建好了房子不愁賣,於是越建越多變成了“水泥森林”。但實際上,這樣的城市可能並不宜居,也不是人們理想中的工作生活之所。雄安新區建設,顯然不想走這樣的老路。
“順應自然、尊重規律,就是按照平原建城的要求,儘可能體現原有特色風貌。” 雄安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劉寶玲介紹,建設新區絕不能搞標新立異,更不是生搬硬造,不能人為的搞點什麼出來。有河的地方就有河,高的地方就高,低的地方就低,順應自然,着力建設綠色、森林、智慧、水城一體的宜居新城區。
確保新區藍綠交織
雄安新區要藍綠交織,藍色主要是指“華北明珠”白洋淀,綠色則是大面積的植樹造林。城市規劃還劃出了一條硬槓槓:確保新區藍綠空間佔比70%以上!這意味着,新城的綠色生態面積非常大,基礎設施、生產生活佔地則不能超過30%。
“新區確定了白洋淀生態修復的三大目標,一些治理項目已經開工實施。同時,新區還將開展大規模植樹造林,建設平原近自然森林,從人工林逐漸演替為天然林,構建綠色生態新格局。”劉寶玲表示,目前新區已經開始在175畝的造林實驗,從規劃設計、苗木選擇、技術支撐、施工管理,招投標、後期監管、行政指揮等環節進行全鏈條落地實驗,積累經驗,編制《造林手冊》,開展培訓。今年秋冬還將啓動面積為一萬畝的片區造林。到2030年,新區森林覆蓋率將達到40%以上,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一倍。
“哇!這不就是住在森林公園裏了嗎?這樣的環境太有吸力了,非常令人嚮往!”看到這樣一個規劃藍圖,在北京工作的很多年輕人都發出了驚歎。
北京開通至雄安新區動車組
構建快捷高效交通網絡
令人驚歎的,還遠不止這些。按照規劃,雄安將構建快捷高效的交通網絡,未來新區四通八達,是名副其實的軌道上的城市。無論你是在雄安工作還是在北京工作,距離絕對不是問題!這樣的新城,放眼全國甚至全球,也稱得上“稀缺”品種。
12家規劃團隊參與設計
“新區規劃編制工作,有300多名全球一流專家參與,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劉寶玲介紹,9月21日,新區開展了啓動區城市設計國際諮詢,從頂尖的百餘多家規劃團隊中,優選了12家參與設計。目前,新區對這12家團隊提出的城市設計方案反覆比選出優秀方案,並充分吸收其他方案各方面靚點進一步提升完善。
“無改革創新,無雄安價值。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再開始建設。”陳剛表示,新區規劃建設是千年大計,必須要有歷史耐心,統籌謀劃、精心規劃、謀篇佈局、舉棋落子,因為這不單單是物理空間的規劃,每一項設計都必須體現新的發展理念、正確的城市價值觀。城市的整個建設、運行、管理與體制機制政策密切相聯,兩者高度融合,才能使規劃更好落地,建設好發展好! 這是一個龐大的創新性系統工程,唯有創新方可實現,新區的生命力在於創新,新區的價值在於創新!
記者從新區管委會了解到,目前新區正抓緊研究,將先行啓動一批符合新區定位和規劃方向、現實急需且條件成熟的重點項目,爭取在交通基礎設施、植樹造林和生態修復、文化保護等領域率先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責編:李丹丹)
日前,濱海新區古林街道辦事處、官港森林綠化基地管理處以及魚塢眾創空間三方達成合作協議,將在官港森林公園板塊約22平方公里的區域打造一處融合產業、文化、旅遊、社區功能的特色魚塢小鎮。
魚塢小鎮·官港項目位於濱海新區古林街官港地區,其中,陸地面積17.71平方公里、水面面積5.14平方公里,共計22.85平方公里,主要產業方向為“5+1”,包含影視、藝術、教育、旅遊、康養和體育六大板塊。魚塢眾創空間將利用自身在文化創意產業的豐富經驗和雄厚資源,緊密契合古林街對該板塊的發展目標和綠化基地對公園內綠化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要求,對官港地區進行整體定位,然後分步分批導入行業資源,爭取利用3到5年時間基本建成魚塢文體小鎮,成為天津市的知名文化地標。根據規劃,到2020年本市將創建10個市級實力小鎮和20個市級特色小鎮。(王睿 孟興 王濤)
(2017-09-25)
“以前沒有劃這種專門的停車位,都是插空停,很凌亂,現在車主們都自覺停在車位內,看着就整潔多了。”居民康女士告訴現場工作人員,這次借百日會戰拆除違建菜地,還路於民,並重新施劃停車泊位,居民個個都豎大拇指。
以前的興泰嘉園小區由於院內不收停車費,周邊其他小區外來車輛都可隨意進出停放,有的車輛甚至停在了一層居民窗下空兒地,居民苦不堪言。而小區內居民經常沒有地方停車,消防通道更是經常被佔,不僅影響整體環境,更是存在安全隱患。小區1號樓後圍牆邊違建菜地拆除硬化後,在19日上午完工了施劃的56個停車位,規範居民停車,提升了小區整體環境,拆違工作延續進行。
對於興泰嘉園小區投入施劃停車位,居民王女士深有感觸説:“感謝居委會,感謝辦事處,通過你們工作人員的努力,小區有了規範的停車位,有序停車,避免了許多因停車不當引發摩擦矛盾糾紛,謝謝你們了。”
(2017-09-20)
説起出行方式,就不得不提高鐵。如今,高鐵改變的不僅是人們的出行方式,它甚至改變了一個城市的發展模式。高鐵不僅大大拉近了沿線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更是一個區域發展的新引擎,對地方經濟發展無疑會產生深刻影響。 2014年,滬昆高鐵南長段正式開通運營,意味着江西真正進入高鐵時代,如今,滬昆高鐵、合福高鐵等雄踞江西,南昌、高安、新餘、宜春、萍鄉、撫州、鷹潭、上饒等一批城市高鐵站陸續拔地而起。乘着高鐵建設的東風,為搶佔高鐵帶來的機遇,新餘、上饒、九江、贛州、吉安等地先後規劃建設“高鐵新區”或者“高鐵經濟區”,一股高鐵新區建設風在我省掀起。
“高鐵效應”將形成城市新增長極
時間回溯至2014年9月16日上午9時,江西首趟“G”字頭高鐵動車組G489次列車從南昌西站開出,標誌着途經江西境內的首條設計時速350公里的高鐵——滬昆高鐵南昌至長沙段通車運營,同時也意味着江西正式邁入高鐵時代,並納入全國“四縱四橫”高鐵網。
此後,滬昆高鐵南昌至杭州段、合福高鐵等高鐵線路相繼開通,我省多個設區市進入高鐵時代。與此同時,南昌西站、新餘北站、萍鄉北站……一批高鐵站拔地而起。
高鐵改變生活,也改變一座城市。發展經驗表明,高鐵縮小了時空距離,增進了城市間的交流與合作,加速了人力資本、信息、技術、物質資料等經濟要素的流動。高鐵的建設會使所在城市在高鐵客運站周邊地區形成城市新的增長極,而這一地區往往會成為一個城市中功能最為多樣化、經濟活動最為頻繁、人口密度最高、土地集約利用度最高的地區。
業內人士説,高鐵效應對沿線城市區域經濟發展的趨同效應是十分顯著的。高鐵站落户生根之處,周邊的荒地被大片改造,周邊區域被統一規劃,醫療、教育、商貿、休閒公園、文化場館、相關人工配套設施逐步建設,由此形成了城市一個新的增長極。
依託高鐵站多地謀劃建“高鐵新區”
擁抱高鐵時代,謀劃發展高鐵經濟,我省多地迅速行動起來。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我省已有新餘、上饒、九江、贛州、吉安5個城市提出建設“高鐵新區”,其中,上饒定義為“高鐵經濟試驗區”,這些高鐵新區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依託高鐵站而建。
有着“八方通衢”和“豫章第一門户”之稱的上饒,擁有滬昆、京福兩條高鐵,並在其中心城區形成“十字交叉”,是全國地級市中第一個高鐵“十字交叉”城市,這確立了上饒高鐵樞紐城市的地位。上饒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高鐵讓上饒實現了與周邊發達地區的快速連接,上饒作為東進西聯、南融北接、通江達海中轉樞紐的趨勢已越來越明顯。
為讓區位優勢與高鐵優勢充分疊加顯現,早年在2015年,上饒市就提出規劃建設上饒高鐵經濟試驗區,規劃範圍包括上饒高鐵站、三清山機場、坑口西貨站及其周邊區域、經濟技術開發區、茶亭產業園、朝陽產業園、廣豐經濟技術開發區洋口片區,面積約180平方公里,計劃打造一個集生產、服務、消費為一體的多元化、多功能、多點支撐的新型城市綜合功能區、高鐵經濟的“樣板間”。2015年8月,上饒高鐵經濟試驗區規劃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上升為省級發展戰略。
作為滬昆高鐵重要的沿線城市,新餘市提出了打造高鐵新區,該新區控制面積61平方公里,計劃打造集商務商貿、交通樞紐、文化會展、旅遊度假、休閒娛樂、理想居住等功能為一體的城市新核心。目前,新餘市已完成高鐵新區核心區3000畝土地徵儲,爭取在今年底徵儲土地達5000畝。高鐵新區還成立了國有建設投資公司,進行多渠道融資和建設。
今年7月份,九江市規劃局發佈了關於《九江高鐵新區發展概念規劃》的批前公示,對高鐵新區的規劃結構、綠地和生態系統、用地佈局、道路網規劃、分期建設等進行公示,公開徵求意見。根據規劃,九江高鐵新區總佔地面積28平方公里,預計總投資超100億元。日前,九江市針對高鐵新區項目,已成立了服務推進機構,並啓動了規劃修編、水系改造臨時過渡性工程和徵地拆遷等工作。
高鐵尚未通達 吉安贛州兩地欲先行建設高鐵新區
截至目前,昌吉贛高鐵仍在緊張建設中,吉安、贛州等城市目前尚未通達高鐵,但也未雨綢繆,先行一步,規劃建設高鐵新區。
有“江西第二城”之稱的贛州市,作為我省重要的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待昌吉贛高鐵開通之後,贛州也將進入高鐵時代。目前,贛州正在謀劃建設高鐵新區。依據贛州都市區總體規劃及高鐵新區相關規劃,贛州高鐵新區核心區位於贛州經開區鳳崗鎮境內,規劃佔地面積5523畝,將打造成高效、快捷的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高標準建成城市門户和商務、物流中心,構建臨空、臨鐵經濟區,成為贛州經濟發展加速的重要引擎。未來該區將承載高鐵、普鐵、航空、公路等多種現代化交通,打造成核心商務金融區和現代服務業聚集區。
為科學謀劃高鐵經濟,積極對接高鐵建設,位於贛中地區的吉安全面規劃建設高鐵新區。吉安市有關負責人表示,吉安高鐵新區是吉安迎接高鐵時代的龍頭項目,也是建設秀美便捷有序新吉安的龍頭項目。2016年12月,為統籌項目建設的組織、協調、調度、督查等推進工作,吉安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吉安市高鐵站前新區項目推進指揮部。
經過前期的努力,吉安高鐵新區建設有了實質性的進展,目前規劃設計工作謀劃有序,項目用地工作紮實有效,工程建設工作逐步推進,整個新區建設的場面初見端倪。
(2017-09-11)
本報美編 張維麟 畫
背景
《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全省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實施意見》指出,加快推動昆明市、曲靖市、保山市和滇中新區等在建的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爭取早日實現運營,發揮以點帶面的示範作用,為推進全省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提供技術指導。
話題
滇中新區高度重視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目前,新區在建的哨關路、嵩昆路、空港大道中段3條重點道路的綜合管廊共有26.12公里,總造價約為12.39億元。在新區建設亟須資金投入的情況下,為何捨得大手筆地投入到“裏子工程”的建設?
建設方案 綜合管廊為封閉式雙艙結構
“這座橋從4幅增加到5幅,多出來的這一幅,就是專門用於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在哨關路花莊河大橋項目工地,建設公司工程管理部負責人指着正在架設的第五幅橋説。
哨關路是未來滇中新區核心區的重要主幹道,東西走向,起於與新昆嵩高速相交的小哨互通,止於與小龍高速相交的哨關互通,主道為雙向8車道,輔道為雙向4車道,配套建設綜合管廊。
在花莊河大橋項目工地記者看到,綜合管廊在路旁單獨建造,鋼筋混凝土材質,為封閉式雙艙結構,一個水艙,一個電艙。大艙高2.9米、寬2.8米;小艙高2.9米,寬2.3米。管廊內納入的管線包括給水管線、中水管線、電力管線、通信管線以及預留管位等。管廊沿線將設投料口、參觀口、通信管線引出段、電力管線引出段、防火門、集水坑等。
“正常情況下,綜合管廊就建在路邊的地下。但哨關路的綜合管廊,有一段需要下穿鐵路,還有一段要架橋過河,工程的複雜程度將影響造價。” 該負責人介紹道。
成本核算 建1米綜合管廊約需4.74萬元
據云南滇中哨關路投資建設有限公司測算,哨關路建設里程13.54公里,建安造價約28.74億元。其中,將建綜合管廊10.6公里,造價約5.48億元,約佔建安造價的19%。
哨關路的綜合管廊造價佔比並不是最高的。據測算,嵩昆路一期建設里程8.17公里,建安造價約13.19億元。其中,將建綜合管廊8.13公里,造價約3.11億元,約佔建安造價的23.58%。空港大道中段(文林路至機場北高速)工程建安投資總額12.9億元。其中綜合管廊全長約7.39公里,造價約3.80億元,約佔工程建安費總額的29.5%。
總體算來,滇中新區目前在建的3條重點道路的綜合管廊共有26.12公里,總造價約12.39億元,每米投入約4.74萬元。
除了建安費用以外,建造綜合管廊還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工程測算顯示,截至目前,空港大道中段項目綜合管廊完成約6.7公里,建設期間投入勞動力約120人,各類機械約30台,施工工期約200天,與沒有綜合管廊的市政道路相比投入大大增加。哨關路、嵩昆路兩個工程的建設公司經過測算,綜合管廊建造時間約為整個項目建造時間的25%。
綜合對比 花12億元建“裏子工程”值得
當前,滇中新區正處於大開發、大建設的關鍵時期,各方面對資金的需求都很大。新區為何會把12億元投資在“裏子工程”的建設上呢?
相關負責人介紹,滇中新區作為國家級新區,目標是要通過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設,注重科技創新、自主創新,注重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使新區未來成為具有經濟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城市新區。城市綜合管廊工程作為地下空間的“生命線”,是城市公共配套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投資合情合理。
每當暴雨來臨,因路面、區域嚴重積水造成生產、生活不便,人們首先詬病的往往是下水道,而地下管廊能有效保障城市地下管線的安全、經濟、高效運營,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滇中新區從成立伊始,就高度重視綜合管廊的規劃建設,並於2016年啓動了25公里的地下綜合管廊建設。
建設綜合管廊,還可以避免“馬路拉鍊”問題對交通和居民出行造成的影響和干擾,降低路面多次翻修的費用和工程管線的維修費用,保持路面的完整性和各類管線的耐久性,便於各種管線的敷設、增減、維修和日常管理,有效利用路下空間,減少架空線與綠化的矛盾,節約城市用地,讓城市景觀變得更美。
項目建設方負責人告訴記者,綜合管廊建設的一次性投資常常高於管線獨立鋪設的成本。但是,綜合管廊的成本效益比,顯然不能只看投入多少,要進行系統性、綜合性的對比後,才能更好地發現建設綜合管廊對城市而言,具有更加長遠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未來方向 讓智慧綜合管廊更上一層樓
近日,國家住建部下發《2017年科學技術項目計劃》,滇中新區智慧綜合管廊一期工程入列國家科學技術示範(信息化類)項目。
智慧綜合管廊可謂是綜合管廊的“升級版”。在上述3條道路中,哨關路和嵩昆路綜合管廊同時也是新區智慧綜合管廊一期工程,合計約18.05公里。其中,哨關路智慧綜合管廊全長10.6公里,嵩昆路一期智慧綜合管廊總長約7.45公里。管廊內配套有消防系統、給排水系統、通風系統、照明系統、監測系統、電氣控制系統等工程,並設置智慧管廊監控室、展示廳等。
滇中新區智慧綜合管廊一期採用國際先進的設計理念,秉承技術先進、經濟實用、開放擴展、便捷維護、安全穩定的5大設計原則,以實現3大目標:一是實現綜合管廊的“管理可視化、維檢自動化、應急智能化、數據標準化、分析全局化、管控精準化”;二是構建建設、運維、培訓、服務的完整體系,實現一體化的分析決策和綜合管控;三是打造功能實用、穩定可靠、技術先進的智慧管廊示範工程,推動新區智慧城市建設。
目前,滇中新區智慧綜合管廊一期工程(包括控制中心)土建部分已基本完工,正準備進行管廊內配套工程的實施。綜合管廊和控制中心智能化部分的設計方案已經完成,正在進行施工圖優化工作,智能化安裝部分正在進行施工進場前的準備工作。
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國家級智慧綜合管廊示範工程,滇中新區智慧管廊建設將極大地提升綜合管廊的監控水平及管理水平,改變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的信息技術基礎和手段,提升效率、水平和能力。同時,還可促進與之相關的政府信息化、企業信息化和社區信息化的同步發展,助推智慧城市建設,實現城市安全、便捷、高效運行,創造良好、宜居的城市居住環境。
本報記者 喻勁猛
(2017-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