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第4051期:重要的不是帶孩子從小“行萬里路”,而是投入這份心思

  導語

  近日,一對父母帶着5歲孩子環遊世界的故事,火爆了朋友圈。這對父母想傳達的理念是,旅行能讓孩子從小適應各種生存環境、開拓眼界、領略人生百態,變得寬容、自信、堅強而獨立。帶孩子從小“行萬里路”到底有多大的作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更重要的是,捨得為孩子投入的這份心思本身,令人讚賞,這也是越來越多中國家長的進化之路。…[詳細]

  要點速讀

  1

  這對夫妻看起來也就是工薪族,未必多有錢多有閒,只不過是敢想敢做,做了一個普通家庭甚至都不會去想的決定而已。這樣的勇氣,令人激賞。

  2

  “行萬里路”更多是培養眼界與心性,“行得多,識得廣”,更能明白奮鬥的方向和意義。

  3

  在孩子身上投入心思,不管是否遂人願,但帶着這份願望、這份心思和努力出發,無疑會更容易達致理想的結果。

  帶孩子環球旅行的這對父母,能讓人感覺到真誠

  這篇文章由於頗為“標題黨”――題為《對不起,爸爸媽媽給不了你800萬的學區房》,因此引發不少質疑。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是,“這家人是在炫耀”,看這走遍中東、歐洲、美洲的勢頭,以通常的經驗,這得花上許多錢――要知道,一線城市忙碌的中產白領們,攢錢買房或還着貸款的生活,已經憋屈不堪,怎麼可能有這大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一家三口環球旅行?更不要説那奢侈的閒暇時間。所以,很多人斷定這對夫妻其實是有錢人,這篇文章就是在顯擺。

  還有一些人,比如專欄作家毛利,認為這對父母帶孩子環球世界的教育理念,跟辛辛苦苦買800萬學區房的家長一樣庸俗,不值得提倡。因為這對家長在文章裏雖然表示“不想僅僅教會你(孩子)如何拼命的學習,如何擁有所謂勵志人生”,但依然還是在強調環球旅行有哪些好處,“跌倒時如何跌的從容而有尊嚴”“受到傷害時,如何獲得內心的平靜”“衝突與分歧時,如何包容、退讓和堅持”。在毛利看來,這依然是功利心太重的表現,“小孩一出去玩,回來拼命説孩子有變化,旅行很值得,這跟上早教班有什麼區別”。她還舉了個反例,“聽説過一生沒出過遠門的康德嗎?”言下之意,從不旅行也能收穫很多,所謂旅行帶給人的價值,也許只是虛幻。

  不少網友就更加刻薄,認為5歲孩子出去玩就是走馬觀花,“根本理解不了旅行的意義,也沒有快樂的感覺,甚至都留不下記憶。”甚至認為孩子只是父母想出去玩的藉口。

  這對夫妻到底是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功利心才帶孩子環球旅行?這個看法是偏頗的。事實上這對夫妻首先是旅行愛好者,在孩子出生前就有過許多出國旅遊經驗,再仔細看他們出發前的宣言,能感受到他們的真誠――“2017年,是我和喬爸大學畢業整十年。名校畢業、戀愛長跑、世界500強外企、事業穩定、家庭幸福……每一個詞兒聽起來都不賴,那下一個十年怎麼過?中年危機、二胎牽絆、學區房、子女教育、健康問題……看似過着別人羨慕的生活,其實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於是夫妻兩人才“做出了這輩子最囂張的決定”,結束這十年的職業生涯,帶着孩子來一場“激動人心”的環球旅行。

今日話題第4051期:重要的不是帶孩子從小“行萬里路”,而是投入這份心思

  這對夫妻帶着孩子旅遊,圖片來自“巴喬愛吃糖”公號

  這樣的心境,的確是很多忙於攢錢買學區房的中產所難以理解的,以己度人,自然覺得這是有錢人才幹得出的事。但其實真未必是這樣,這對夫妻看起來也就是工薪族,未必多有錢多有閒,只不過是敢想敢做,做了一個普通家庭甚至都不會去想的決定而已。這樣的勇氣,令人激賞。他們懷有的旅行能給孩子帶來諸多價值的理念,也更加令人信服。至於功利心,這也不是什麼問題,畢竟,旅行的本質屬性就是玩,就算強加“價值”上去也是改變不了的,既然符合孩子愛玩的天性,又何樂而不為?

  帶孩子出國“行萬里路”,也許會是一種趨勢

  那旅行到底能不能給孩子帶來好處?按理説,這應該是沒有爭議的。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兩者是不矛盾的。只有當功利心過重的時候,才會去計較讀書和旅行哪個收穫價值的效率更高,去計較孩子能否理解旅行的意義。其實,人的成長往往是潛移默化的,成年人覺得孩子現在還理解不了的東西,將來會慢慢咀嚼消化,即便只剩下一個模糊的印象。

  知乎網友“史蒂文”分享的經歷就挺值得參考――“通過旅行,我能看到女兒在各方各面的進步。她從小知道在機場如何安檢、登機,也知道出行之前如何抉擇哪些物件該放進行李;她不僅知道西方人有綠色、藍色的眼睛,也知道這個世界上的不同語言是人類建造巴別塔時產生的。她記得馬來西亞有長鼻猴和螢火蟲,記得迪拜有帆船酒店,記得洛杉磯環球影城有小黃人和變形金剛,而這些都是她經常掛在嘴邊的故事素材。”

  事實上,在當今這個時代,由於互聯網和消費電子技術的極大普及和普遍收入水平的提高,通過書籍、電腦、手機獲取知識,已經幾乎沒有門檻,人與人的差別往往體現在個體的努力程度上面。然而,能否離開自己所在的城市在全國走走,尤其是能否離開國內跑去國外走走,不同家庭之間是存在條件區別的。相比起“讀萬卷書”主要是為了獲取知識,“行萬里路”更多是培養眼界與心性,而這可能是當今中國不同階層家庭孩子間最大的差別。“比你出身更好的人比你更加努力”,這種現象怎麼來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富人家的孩子“行得多,識得廣”,更能明白奮鬥的方向和意義。

  從世界各國的普遍經歷來看,出國旅行的意義是值得拿來專門説的。發達、開放國家的民眾,相比起欠發達、封閉國家的民眾,往往會更加青睞出國旅遊,這並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更有錢才這樣,不如説是因為有開放的心態、出國走走的想法,才維持了國家繁榮與發達。遠一點的清教徒傳教士們的經歷且不談,就看現代,日本走向強盛、發達的過程中,民眾出國遊數量大增,急迫地想開開眼界,因此帶着全家老小逛遍全世界,一度成為國際話題。而現在,輪到中國人“邁步走世界”了,這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反映了當今社會的時代風貌。

今日話題第4051期:重要的不是帶孩子從小“行萬里路”,而是投入這份心思

  歷年世界各國出境遊消費支出的變化,中國呈飆升狀態

  最重要的,是捨得為孩子投入大量的心思

  帶孩子從小“行萬里路”是否一定能收穫些什麼,其實依然不能斷言,因為很大程度上,這隻能是一種個體感受。“能否多帶孩子出去走走”也不是各個家庭之間的本質區別,真正重要的區別,也許在於不同的家庭間,家長在孩子身上投入的心思,差別可以很大。

  毫無疑問,這對帶5歲孩子環球旅行的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的心思是非常多的,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行動,而不是隨大流忙於討好老師忙於幫孩子完成作業,忙於買學區房給孩子報補習班。不管是否遂人願,但帶着這份願望、這份心思和努力出發,無疑會更容易達致理想的結果。而孩子因此獲得的人生財富,是其他的孩子所不能夠複製的。

  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公正》一書的作者邁克爾・桑德爾,與其妻子、國際知名哲學家琦庫・阿達多,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心思的表率。他們的做法是從小給孩子講故事,由兩位學者自己原創的、專門講給自己孩子的故事,持續數年,形成一個有獨立世界觀的故事體系。在和孩子講述故事的過程中,這對父母不斷在頭腦中編織故事,而孩子們則經常出謀劃策,討論故事接下來如何發展。這樣獨一無二的親子互動,毫無疑問會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行動力,培育道德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今日話題第4051期:重要的不是帶孩子從小“行萬里路”,而是投入這份心思

  桑德爾夫婦給孩子講述的故事最後結集為繪本出版,圖為桑德爾夫婦來中國做宣傳

  在如今,很多人抱怨不同家庭的孩子起跑線不同,的確是這樣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起跑線應當由國家和社會盡量去拉平,但家庭教育是沒辦法要求跑得快的家庭放慢下來的,只能讓自己跑的更快。慶幸的是,這起跑線的位置不完全是由財富決定的,你投入多少心思,才是關鍵。這正是如今的中國家長,可以去盡力嘗試的。

  結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74 字。

轉載請註明: 今日話題第4051期:重要的不是帶孩子從小“行萬里路”,而是投入這份心思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