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沒實踐經驗難就業 為就業回爐職校接受實踐技能學習

  【新聞閣2015年07月29日訊】“回爐”技校看似沒“面子”,卻是滿足就業要求的“裏子”。與其“死要面子活受罪”,倒不如放下身段以求在社會上立足。近年來,大學生“回爐”讀職校的人已經越來越多。他們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用技能為學歷“鍍金”,接受實踐技能學習,獲得一技之長,以增加就業砝碼。

大學生沒實踐經驗難就業 為就業回爐職校接受實踐技能學習

  大學生“回爐”技校,放在過去是不可思議的事,近年來卻屢見報端,不少技校甚至推出了專門針對大學生的培訓班。有人認為這是對教育資源的浪費,不值得提倡,也有人認為這是大學生的多元化選擇,是務實之舉。據瞭解,大學生之所以選擇“回爐”技校,大多是出於“專業就業率低”“沒有技術,好工作難找”“本身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等因素。從就業的角度考慮,為選擇最合適的就業道路,大學生不再端着“天之驕子”的架子,順應市場需求繼續接受職業教育,值得點贊。其實,大學生去技校“回爐”並非中國特色,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不僅學士需要學習職業技能,甚至碩士、博士就業前都必須拿到符合相應崗位要求的職業資格證書。

  大學生“回爐”到技校“淬火”,主動學習技術,用技能為學歷鍍金,這説明了職業教育逐漸得到了社會認可,也從側面反映出,注重技能培養的職業教育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的能力更強。在2014年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教育部曾發佈一組數字:我國每年從中高等學校畢業進入勞動力市場的總量約1700萬人,中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本科各佔一半;中職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5%左右,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在70%左右。越來越多的本科大學生畢業後回到技校培訓,獲得各種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以應對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回爐”技校,猶如一面鏡子,提供了某種鏡鑑。眼下,多數高校培養目標鮮有自身的特色和定位,甚至淪為“千校一面”,缺少區別於其他大學的人才培養定位和質量標準。在筆者看來,為適應社會多元化需求和不斷髮展的新態勢,不同類型的大學在定位上,應該具有一定的多樣性和層次性。比如,研究型大學要注重科研創新,教學型大學要注重知識傳授,高職高專教育應注重實踐技能培訓。可以預見的是,大學生“回爐”技校這一態勢,將倒逼我國高等教育改革進入加速期。高校倘若仍固守舊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將落後於經濟發展潮流和社會需求,甚至面臨被淘汰的厄運。

  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其實,大學作為一種通識教育,並非教育的終點,文憑也不是“萬金油”,並非就業的靈藥。人一生中需要不斷學習,“回爐”技校看似沒“面子”,卻是滿足就業要求的“裏子”。與其“死要面子活受罪”,倒不如放下身段以求在社會上立足。實踐證明,大學生“回爐”學技術,一旦學有所成,在未來的工作上會更有創造力,更容易取得成就。

  當然,筆者並不是鼓吹所有大學畢業生都“回爐”技校,“回爐”也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並非學了門技術就萬事大吉,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關鍵還在於“人職匹配”。如果盲目“回爐”,只會浪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卻難以取得預期效果,得不償失。做什麼,怎麼做,如何做?每個人都不盡相同,既不能盲目從眾,也不能故步自封,而是應根據自身情況做出理性選擇。

  (■郭立場 作者系河南信陽師範學院招生就業處教師)(中國新聞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45 字。

轉載請註明: 大學生沒實踐經驗難就業 為就業回爐職校接受實踐技能學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