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觀劇報告:《​雞毛飛上天​》入選“五個一工程”,現實主義創作備受鼓舞

由 酒書端 發佈於 綜合

  9月6日,電視劇《雞毛飛上天》成功入選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舉辦的“五個一工程”評選活動,成為8部入選的優秀電視劇之一。

  “五個一工程獎”是由中共中央宣傳部設立的全國精神文明建設領域的最高獎項。成功入選“五個一工程”,無疑是對現實主義作品《雞毛飛上天》的再一次肯定,也極大地提振了創作者的信心。

  匠心打造精品

  給虛熱的IP市場降温

  一段時間以來,在IP熱的衝擊下,在資本的助推下,懸浮劇、IP劇甚囂塵上,現實題材作品的播出空間卻相對受限。即便這樣,但凡冒出的微光,無不是秉承着影視創作者匠心的精品之作。

  如近年播出的《雞毛飛上天》、《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小鎮大法官》《刑警隊長》《馬向陽下鄉記》《父母愛情》等均堪稱現實主義作品中的翹楚。這其中,《雞毛飛上天》無疑是極具代表性的。

  《雞毛飛上天》以義烏商人“雞毛換糖”為背景,講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至今,義烏商人陳江河(張譯)和妻子駱玉珠(殷桃)憑藉勤勞和智慧,艱難創業的故事,從三代人的奮鬥中描繪出時代的變遷。

  《雞毛飛上天》根據真實的義烏髮展故事改編,由張譯、殷桃、陶澤如、張佳寧、高姝瑤、花昆、張兆輝等老中青三代實力派演員領先主演。前後準備了六年時間。拍攝期間,製片人不僅要求編劇下基層生活,求反映最真實的義烏,更是要求張譯、殷桃等主演體驗生活,向當地企業家取經。如此認真嚴謹的態度,與些摳圖神劇相比,高低立現。

  在拍攝製作上,《雞毛飛上天》更是輾轉義烏、捷克、韓國等地進行拍攝取景,既有改革開放時期義烏拉橫幅、換糖吆喝、小作坊經營的現實面貌,也有走出國門在布拉格老城廣場、查理橋、捷克小鎮克魯姆洛夫以及奧地利小鎮哈爾施塔特等與國際接軌的商業景觀。

  在場景還原上,將充滿年代感的針線、髮卡、手帕、頭巾等小商品悉數還原,重塑改革初期義烏的城市面貌,將觀眾帶回那個時候的百姓生活。

  再加上演員集體在線的演技以及精雕細琢打磨過的台詞,無不彰顯着創作團隊的用心,對創作和作品的尊重。服化道充分體現了幕後班底的誠意,

  而一個個細膩真實的細節,比如,殷桃扮演的駱玉珠與張譯扮演的陳江河能在別人都在搶棉布的時候,別出心裁的收購廢棉布做成拖把賣。將擁有敏鋭商機嗅覺、果敢的商業判斷的義烏商人形象刻畫地立體又深刻。

  此外,陳江河和駱玉珠

  8年之後重逢的場景,也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哽咽、不敢出聲的張譯,和瞬間紅了眼眶的殷桃,在兩人細膩熨帖演繹下,不免讓人感動落淚。經過悉心打磨的台詞,更是針針見血,直戳內心。“假的怎麼了,現在人就愛穿假的”,毫不掩飾地反映了社會問題,體現了創作者對現實的思考和觀照。

  “沒有隔離感,很接地氣”,這是不少觀眾在看電視劇時候的共同感受,這與《雞毛飛上天》把筆觸伸向廣闊的生活,把鏡頭對準基層百姓,深入基層潛心創作,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創作宗旨是不無關係的。

  題材不分冷熱,只分好壞

  小人物折射大時代

  瑪麗蘇,主角光環籠罩的套路IP文,或能坐擁流量,但這種流於表面的作品,實難走進百姓心間,不過是浮躁創作環境下的快消品。好的現實作品必須是反映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

  在

  《雞毛飛上天》中,從大哥大到微信,從勞動服到時裝,一個個小小的事物折射出社會時代的變遷,也映照出浙商精神的世代傳承和創新。

  劇中,一個細節將浙商精神的傳承表現得淋漓盡致。按照家世,駱玉珠兒子王旭,根本不需要拉着小車給人打水換錢,但他卻搖着陳江河的那柄“撥浪鼓”,在大學校園裏把這“雞毛換糖”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顯然,義烏“雞毛換糖”的神已經深入骨髓。

  好的作品更應該是能

  體現了主創人員對社會歷史變遷的深刻感悟和責任擔當

  。

  劇中,

  駱玉珠與陳江河二人的兒子陳路進行教育時,小兒子陳路帶着小夥伴偷偷到汽車電影院賣花,以

  “賣貨湊錢找爸爸”的名義銷花,結果被親哥抓個現行,瞭解情況後的陳江河沒有選擇嚴厲批評,而是循循誘導:“你賣花賣的不是實力,而是賣了別人對你的信任”。一語道破從商的操守與秘訣,“誠實守信”才是立身紮根之本。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曾經這樣評價,“《雞毛飛上天》是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的形象教科書,劇中人物的經歷和命運充分體現了4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堅持了一條正確的道路才有了雞毛飛上天的現實,雖然講的是義烏,卻是40年中國的一個縮影。”

  匠心之作《雞毛飛上天》一路走來備受肯定。在第23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的提名中,男女主角的張譯和殷桃憑藉劇中精湛的演技將 “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收入囊中。在隨後的第27屆浙江省電視“牡丹獎”評獎中,斬獲“最佳作品”獎,殷桃再次榮獲“優秀女演員”獎。此外,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更是將《雞毛飛上天》列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參考劇目之一,《人民日報》更是發文力贊,認為該劇“是一部具有史詩性的歷史正劇”。

  在豆瓣上取得了

  8.2的高分,自今年三月首輪在江蘇衞視和浙江衞視播出後,就取得了口碑和收視率的雙豐收,

  在

  csm52衞視黃金劇場電視劇收視榜單上一直排名前三

  。

  在深圳衞視二輪播出時候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收視成績,

  這自然讓人對即將於本月

  10日,登陸東南衞視和吉林衞視三輪播出的該劇充滿信心。

  金盃銀盃不如觀眾的口碑,零差評的該劇在“50後”到“90後”多個年齡羣體中都引起強烈反響,更難能可貴的是,引起年輕一代的共鳴,有不少年輕觀眾表示這部劇不僅打動了父母,也打動了自己。“雞毛換糖”的精神在劇中得到了發揚和傳承,而在劇外,這種精神也潤物細無聲地走進了觀眾的心中。

  有意思的是,在播出之前,編劇申捷很擔憂會不會因為題材原因導致受眾率太低。而觀眾的熱情反饋,優良的收視成績,行業的普遍認可,無疑給了市場和創作者極大的信心,只要劇好,再不被看好的劇都能火。

  “雞毛最輕,可是有點風就能飛到天上去”現實主義作品的創作雖然道阻且長,但有了微光,就值得我們繼續為之奮鬥。相信未來,像《雞毛飛上天》這樣優秀的現實主義電視劇,

  能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電視熒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