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柵欄三慶園復建 將再現200多年前風貌

  大柵欄三慶園復建,將再現200多年前風貌。8月18日,一名京劇小演員從復建開園後的三慶園牌樓下走過。

  歷經220年滄桑歷史見證了京劇從萌芽到形成、從成熟走向高峯的全過程……昨天,對國粹京劇藝術的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和做出重大貢獻的京城七大戲園之首——三慶園在北京大柵欄商業街原址復建重張。

  今後,三慶園將主打京劇演出,攜手麒麟劇社,挖掘並創新在舞台上消失多年的骨子老戲。同時,通過名家名段賞析、少兒京劇演出、京劇票友展示等形式,在專業性、羣眾性和傳承性上做文章,推動京劇藝術蓬勃發展。

  □歷史

  由知名戲園變為食堂

  位於大柵欄商業街中部(今大柵欄商業街18號)的三慶園,又名“三慶戲院”,是一家以京劇演出為主的老戲園子,號稱京城七大戲園之首。

  史料記載,三慶園在清乾隆年間就已經有了。“四大徽班”晉京是京劇發展史上的標誌性事件,三慶園與“四大徽班”晉京以及國粹京劇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乾隆五十五年,為慶賀乾隆帝八旬壽辰,揚州鹽商江鶴亭在安慶組織了一個徽戲戲班,取名“三慶班”,在藝人高朗亭的率領下進京演出。“三慶班”在京城獻藝獲得認可,本應南歸,但是由於演出生意火爆,深受京城百姓喜愛,就留在了京城。嘉慶元年,為長久計,“三慶班”與宴樂居合營,改造宴樂居為三慶園,開始了以演戲為主業的戲園經營。

  首次入京的“三慶班”獲得了京師權貴和平民的喜愛。徽戲的唱腔本身就非常豐富,晉京後又融合了京話,戲劇的表現力愈加豐富,徽戲在京城開始佔有一席之地。

  “三慶班”在京城的成功刺激和帶動了其他徽班的進京,隨後“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陸續到來,徽劇在京城大放光彩,此事件被時人稱為“四大徽班”晉京,是京劇開始形成的標誌性事件。

  歷史上,三慶園與廣德樓、廣和樓、慶樂園並稱為戲樓中的“四大名園”。到了清末民初,三慶園又與廣德樓、廣和樓、慶樂園、同樂軒、慶和園、中和園被譽為“京城七大戲園”,其所在的大柵欄一帶在最輝煌時有三十多座戲園,也是當年梨園藝人主要的聚居地。

  “四大徽班”晉京後,曾長期在三慶園輪演。梨園史上聲名顯赫的“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以及高朗亭、程長庚、梅巧玲、譚鑫培、余三勝、路三寶、賈洪林、李萬春、孟小冬、劉喜奎、餘洪元、言菊朋、餘叔巖、高慶奎、馬連良等名角兒也都曾在此演出。其中,有很多人都是在三慶園一舉成名的,如程硯秋多部經典劇作均是在三慶園首演,轟動一時;1923年,京劇武生名家李萬春首次以“李萬春”的藝名在三慶園演出《戰馬超》,一鳴驚人;1925年,孟小冬以一出《四郎探母》在此首演告捷,一炮走紅。尚小云的重慶社和榮春社在此更是駐演近二十年。

  1900年6月15日,北京前門外大柵欄起火,三慶園與慶樂園、中和園、慶和園等戲園悉數被燒燬,三千餘梨園弟子失去生路。1905年,由張紹鵬等人合資復建,復建後的三慶園除京劇演出外,還經營電影放映,成為北京最早經營電影放映的戲院之一。

  “三慶班”的紅火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中葉。1941年10月2日,言菊鵬在三慶園與童芷苓、裘盛戎合演了他的謝世之作《二進宮》。1950年,三慶園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而停演。

  1958年,三慶園變成大柵欄商場職工食堂。1964年,荀慧生慰問商場職工,曾率團在此演出京劇《拷紅》,成為他20世紀在“三慶園”的絕版演出。1972年,因建築物傾斜有倒塌風險,老戲樓三慶園原建築被拆除,此後一直被作為商業經營場所。

  □復建

  三年翻改建舊貌換新顏

  “三慶園”作為知名文化品牌,在傳統京劇藝術發展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為使這一文化品牌得以傳承下去,2009年10月,在西城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柵欄商貿有限責任公司在三慶園戲樓原址全資註冊成立北京三慶園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之後,一直為京城廣大票友提供免費場地,許多京劇、評劇、越劇愛好者來這兒登台亮嗓,累計舉辦了十餘場大型票友京劇演唱會以及百餘場日常票友演出活動。

  2013年,三慶園老戲院重建項目正式啓動。據瞭解,三慶園老戲院的重建依據是1960年由清華大學土木建築系劇院建築設計組編撰出版的《中國會堂劇場建築》中的三慶園平面測繪圖以及民國十八年(1929年)12月22日《晨報·星期畫報》上的三慶園門面老照片等歷史圖片和史料記載,恢復1905年重修後的三慶園建築格局,戲園分為地下兩層和地上兩層,其中舞台在原規制上有所擴大,觀眾席設計為茶座形式,二樓設有小包廂。整個工程歷時兩年,於日前竣工並通過驗收。

  昨天,記者實地探訪剛修繕完成的三慶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大的通天柱門樓,踏門而入是一段展示中國京劇文化和“三慶園”發展歷史的狹長通道。穿行來到天井,抬頭可見由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題寫的“三慶戲院”四個大字,再往裏便是戲池。觀眾席為茶座形式,二樓設小包廂,表現出老戲園中池座、廊坐、官坐的佈局,後台設置比原規制更加寬敞,舞台音響、燈光等設備一應俱全,更加適應現代戲劇演出需要。三慶園戲台前,“假象寫真情,邪正忠奸,試看循環之理;今時傳古事,衣冠粉黛,共貽色相於斯”這副著名的對聯也重新掛起來了,伴着戲迷們在皮黃清韻中一起涵泳悠遊。

  □重張

  打造京味文化體驗中心

  據介紹,重張後的三慶園將遵循文商旅一體的經營發展策略,全力打造傳承京劇藝術的舞台,特別是在承辦藝術教育及社會公益活動中讓百年戲院涅槃重生。西城區文委有關負責人介紹,重新開張的三慶園將緊緊依託以京劇為代表的戲曲文化資源和以大柵欄老字號為代表的傳統商業文化資源優勢,建立以文化為龍頭、以商業為基礎、以旅遊為紐帶的具有濃郁京味特色的文商旅有機結合的京味文化體驗中心,努力將其打造成為大柵欄3A景區中的5A級景點。未來無論是遊客還是老北京,都可以在這裏“聽京戲、品京味、賞京物、穿京衣、轉京宅、學京藝、遊京景、憶京城”,一次性、一站式的體會到最全面、最豐富、最具特色的京味文化,“遊客可以在這裏看北京,北京人在這裏可以看到不一樣的北京”。

  重新開張後三慶戲院除了邀請北京風雷京劇團常駐演出外,還將引進原創室內劇、音樂劇、曲藝等,同時為戲迷票友提供活動場所。另外,三慶戲院還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培訓基地、北京藝術類高校演出基地、中小學生校外藝術教育平台、戲曲藝術互動體驗中心,更好地傳播傳統戲曲藝術。為眾多中小學生提供展示藝術特長的表演舞台,還將向全區居民提供近距離感受京劇傳統文化的平台。

  此外,三慶園還有望作為“京劇一日遊”的行程站,和國內各大旅行社和各類會議組委會進行對接,通過中國戲曲發展史展示體驗、戲曲藝術角色扮演、京劇唱腔練習、穿戲服、畫臉譜等參與感很強的形式,讓中外遊客在此感受到最具特色的京劇文化。

  八旬老人重遊追憶梨園往事

  昨天,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導師,82歲的貫湧老先生淚灑現場。71年前,剛剛十幾歲的他人生中第一次登上戲曲舞台,就在三慶園。“那時候不會唱,按現在的話説就是跑龍套。”這麼多年,老先生對那次演出仍記憶猶新。那天演的《鬧天宮》,不大的舞台,竟同時容納了60多人,孩子們個個精神,裝扮漂亮,手裏抱着牙笏,一對一對地上台,台上上來20多人的時候,台下掌聲雷動。那掌聲一直陪伴着他。即便後來當上主角,為人師表,那也是他最初喜歡這行的動力。

  老人在現場走走停停,“這兒是賬房”,“這兒有個大水鍋”,“這有勾畫臉譜的彩匣子”,“這還有一個特殊的彈壓席,四個警察扛着槍輪流站崗,一旦有事維護秩序”……70多年過去,他看到的全是當年的樣子。

  老人對三慶園歷史上的輝煌如數家珍。他告訴京華時報記者,最早紅火是在慈禧時期,京劇形成,走向市場,就在三慶園。這地方內離皇宮很近,官員們上朝方便,外離永定門近,因此形成官員商賈聚集的商業娛樂區。而在京劇的成長、成熟期,很多名角首演都在三慶園。“比如我們現在熟知的黃天霸八大拿都是從這裏首演的。”老人回憶,在京劇正式形成之後的高峯期,以楊小樓、餘叔巖、梅蘭芳為代表的三大士也正是以三慶園為基地。

  老人興致盎然地講起早年的趣事。那時候戲曲界很少女演員,演河北梆子的女演劉喜奎,在三慶園對面演時裝戲,跟這邊的梅蘭芳先生打擂台。“誰也不服氣誰,最後形成了雙峯對峙的局面。轟動一時。”

  老人記得,一次國民黨傷兵來看戲,因為不想買票砸了戲園子,他和幾個小孩嚇得從二樓的化妝間跳到了當時六必居醬園子……1946年的一天下午兩點左右,旁邊的張一元失火,他隨戲班子揮別三慶園。“後來漫步大柵欄,各家店鋪紅紅火火,唯有我們的三慶園……一言難盡吶!”老人紅着眼眶説,在有生之年盼來了三慶園重建開園,“這預示着京劇的復興。我祝福它永遠年輕,永遠紅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169 字。

轉載請註明: 大柵欄三慶園復建 將再現200多年前風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