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5月9日電 (夏賓)新冠肺炎疫情正深刻改變着各種領域。在消費實現從線下向線上的轉移後,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之下,服務也大規模地從線下向線上轉移。後疫情時代,在公益領域,基金會及更多元的公益機構如何直面時代挑戰?
“數據化是公益未來的必經之路。”愛佑慈善基金會創始人王兵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以其基金會為例,疫情期間線上辦公,啓動抗疫新項目迫在眉睫,在系統中搭建一個全新的項目流程,籌款入賬、申請、與醫院端的審核、流程審批、付款,中間涉及7個部門協調工作。資管系統的配置和新增抗疫捐贈業務流程(20分鐘)、資管和財務系統之間的對接(20分鐘)……全程不到兩個小時完成,並將第一筆善款支付出去。
數據化的紅利如何體現?王兵進一步稱,這2小時,讓整個新業務無縫接入到愛佑的系統中,善款進入財務系統,支出進入捐贈人專户系統,業務的全流程進入業務系統,同時數據沉澱進入數據倉庫,永久保存,每一分錢清清楚楚,都在線上,分毫不差。
“如果還是人工在做,幾筆善款還好,但是幾千萬呢?上萬人呢?系統搭建好,不管多大量的資金,一分錢還是一個億,不管善款支出多大體量,一個人還是一萬人,都非常清楚、每筆可查、瞬間完成,這是純人工工作達不到的。這就是在線化、數據化的力量。”王兵説。
王兵表示,數據對其工作會有更為細緻、深入的影響。如,現在已部分實現患兒申請材料智能化審核,分析救助患兒和家庭的數據,建立數據模型,建立出貧困家庭的畫像和標準,大大提高審核效率和準確性。
再如,對所有的捐贈人和受助人,慈善機構能得到更為精準的畫像,面對捐贈人的需求,能進行更為精細化、智能化的匹配。
他直言:“不管我們是否願意,數據化趨勢都會存在,大環境的變革都會發生,進入不到這個環境和系統中做事,社會資源對接不上,就會被邊緣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