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視覺:汪精衞罕見訪日影像,他因何叛國?2016.5.12日
在2016華辰影像春拍預展上,有一本記錄偽“國家元首”汪精衞首次訪日全程的相冊,是研究其投敵叛國的珍貴影像資料。這本相冊由日本外務省製作,時間是1941年6月。在抗日的非常時期,作為國民政府的二號人物、曾為國父抄錄遺訓的汪精衞,為何當了漢奸?
對於自己的投敵之舉,汪精衞有過辯解。他投敵的最大理由,是所謂“戰必大敗”。而言和之事,“乃人人意中所有,而人人口中所不敢出者”。汪精衞自謂,若“緘口不言,對黨對國,良心上,責任上,皆不能安,故決然言之”。圖為1941年6月13日,汪精衞從南京乘飛機出發。
汪精衞認為只有先“恢復中日和平”,再“確立東亞和平”,才能“復興中國、復興東亞”。“目前能夠替國家保存一分元氣以為將來複興地步,多一分是一分”。圖為1941年6月14日汪精衞在“八幡丸”號上,中為“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周佛海。
南京偽政權成立前,汪精衞又對追隨者説,他們所“管理者為業經淪陷之土地及人民,所爭者為敵人已經吞噬之利益”“所欲保存者為國家之元氣與淪陷區人民之利益”。圖為1941年6月16日,汪精衞一行到達神户,受到市民歡迎。據周佛海在日記中記載,當日歡迎羣眾達十萬以上。
汪精衞是在什麼背景下叛國的呢?1938年11月3日,日本政府提出在蔣介石下台、承認“偽滿洲國”的條件下,日本就會與國民政府談判停戰。汪精衞要求蔣介石辭職遭拒,於是決定與蔣介石分道揚鑣,單獨搞所謂“和平救國”。圖為1941年6月16日,日本前駐華大使阿部歡迎汪。
1938年12月18日,汪精衞離開重慶飛往昆明,接着飛往越南河內。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衞叛國投敵,是嚴重打擊中國抗戰的一件大事。蔣介石獲得汪精衞出走的消息,大為意外,他希望能制止汪精衞的投敵行為。圖為汪精衞一行在日本官員的陪同下,在神户甲子園賓館花園散步。
1938年12月26日,蔣介石一面抨擊日本的侵華野心,一面為汪精衞辯白,“汪先生此次離渝轉赴河內,實為轉地療養,純繫個人行動,毫無政治意味……外間一切猜測與謠言, 國人必不置信。”圖為1941年6月17日,汪精衞一行乘車從神户到達東京,日首相近衞文麿率眾迎接。
蔣介石還指示外交部長王寵惠、駐英大使郭泰祺、駐美大使胡適、交通部次長彭學沛等勸其返回後方,或至少告假遊歐,不發表任何宣言。胡適勸説,“此時國際形勢好轉,我方更宜苦撐,萬不可放棄十八個月之犧牲……”圖為1941年6月17日,汪精衞一行到達東京中國駐日使館。
然而汪精衞一意孤行。1938年12月29日,汪精衞發表了主和的《豔電》。蔣介石命人轉告汪“如果有病需要赴法國等地療養,可先送旅費50萬元……但不要去上海、南京,不要另搞組織……”圖為1941年6月17日,中國大使館門前歡迎汪精衞的人們。
汪精衞拒絕了這一切,蔣介石知其已決心叛國。有人猜測,汪在抗戰局勢最惡劣的時候有此一舉,是國家設定的計謀,汪蔣兩人間有默契,在演“雙簧”。事實並非如此。1939年3月21日,軍統奉命暗殺汪精衞未果。圖為1941年6月18日,汪精衞在中國大使館發表講話。
汪精衞發表主和“豔電”後,雲南龍雲、桂系李宗仁、粵系張發奎等被汪寄予厚望者,無一人響應和投奔汪,其在“大後方另建新政權”的計劃泡湯,這大大出乎汪的意料。圖為1941年6月19日,汪精衞前往明治神宮參拜。
1939年6月8日,國民政府通令全國,以汪精衞“不惜自附於漢奸之列”,對汪嚴緝法辦。10月1日,蔣介石在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海可枯,石可爛,而對於引狼入室為虎作倀之漢奸汪逆,則永無寬恕赦免之理。”圖為1941年6月19日,汪精衞與日本松岡外相會談。
蔣介石在抗戰之初就知道,僅憑中國的實力,是無法戰勝日本的,所以制定了“苦撐待變”的戰略,等待美英對日開戰。事實上,汪精衞出走時,美國剛剛給了中國2500萬美元的“桐油貸款”,國際形勢發生變化。圖為1941年6月19日,汪精衞與東條英機座談。
1940年3月30日,南京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建立,汪精衞任代主席。在汪偽政權建立之前,東北有溥儀的“滿洲國”,蒙古有德王的“蒙疆聯合自治政府”,華北有王克敏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華中有梁鴻志的“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圖為汪精衞會見中日記者。
汪偽政權成立後,北京的“臨時政府”改組為華北政務委員會,“維新政府”宣告取消。汪偽“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其“國旗”還是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但是要在旗子右上方加一條寫有“和平反共建國”的黃布。圖為1941年6月21日,汪精衞會見右翼政治領袖、黑龍會創辦人頭山翁。
汪精衞起初不僅不想做傀儡,甚至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但到了實際談判時,他才發現日方並無誠意。1939年12月“日汪密約”規定中國“從黑龍江到海南島”“下至礦產,上至氣象,內至河道,外至領海”,皆“由日本持有或控制”。圖為汪精衞一行在東京銀座歌舞伎座觀劇。
後來汪精衞對陳公博説:“日本如能征服中國,就來征服好了。他們征服中國不了,要我籤一個字在他的計劃上面,這種文件説不上什麼賣國契,中國不是我賣得了的。我若簽字,就不過是我的賣身契罷。”圖為汪精衞在歌舞伎座看的《紅葉狩》。
汪精衞投敵前後,正是抗戰最艱難時期。廣州、武漢相繼淪陷,英國一度關閉了滇緬公路,美國也沒有開展全面援華的跡象。加之抗日會使中共坐大的觀察,汪精衞很自然地認為,主和是大勢所趨,要保存中國,就只有同日本和談。圖為汪精衞在日本祭拜犬養毅。
汪精衞此次訪日,主要是同日本政要就“中國政府”的權力問題進行磋商,並且覲見了日本天皇和皇后。1941年6月23日,汪精衞與日本首相近衞文麿簽署《共同宣言》,説明“雙方的共同目標”是“實現共存共榮東亞復興”。此時日本在中國戰場上勢如破竹。圖為文件簽署現場。
訪日期間,汪精衞在東京市、東京府聯合宴會上發表演講:中國人民均希望和平,但均懷疑日本誠意;非以事實證明,不能使人心服。圖為1941年6月25日,汪精衞乘火車離開東京。日本近衞首相等日本政府要人前來送行。
汪偽從1941年5月開始在蘇、浙、皖一帶實行“清鄉”。汪偽政權是為日本戰爭服務的工具,但它不同於傀儡政權“滿洲國”,它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能制定自己的政策。也正是由於這個緣故,汪偽政權的存在,使日本侵略者無法直接壓迫淪陷區百姓。圖為汪精衞在離開東京的火車上。
1943年1月9日,汪偽政府對英美宣戰。前一年的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已對日宣戰。如此一來,重慶與南京一真一偽兩個中國政府,分別加入了同盟國和軸心國作戰。有後人分析,這等於是中國兩面押寶,不管這場世界大戰鹿死誰手,都不會就此亡國。圖為汪精衞列車經過的富士山。
汪精衞1944年11月在日本名古屋病逝,終年62歲,葬在南京梅花山。1946年汪墓被國民政府工兵部隊炸燬。因其死於日本戰敗前,未能留下一份詳盡的自白書,他的心路歷程也成為歷史謎團了。圖為1941年6月26日,汪精衞乘船從神户返回中國。本文感謝楊津濤提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