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孩子沒出息,媽媽要先教會Ta立足之道:生而為人,別太善良

“助人為快樂之本”,受東方儒學薰陶的中國父母,在培養孩子的時候,都不忘教育孩子善良,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

但家長要是不想孩子將來沒出息,首先要教會他做人的立足之道,善良也要分時間、地點、場合,生而為人,別太善良!

不想孩子沒出息,媽媽要先教會Ta立足之道:生而為人,別太善良

媽媽秉承“善良論”,兒子玩具被搶,還勸娃別計較

同事陳倩,對兒子小米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在教育方面下了功夫,小時候,陳倩就常常引導孩子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不管孩子情願還是不情願,陳倩都要求兒子要大方,為人要善良。

長大一些,陳倩會要求小米力所能及地幫助大人,見到有小朋友需要幫助,自己儘可能伸出援手

不想孩子沒出息,媽媽要先教會Ta立足之道:生而為人,別太善良

進入幼兒園後,別的孩子搶了小米的東西,他回家告訴媽媽:媽媽,今天小剛搶走了我的玩具,我不給,他還打我。”

“你要跟小朋友一起分享好東西,別計較了。”陳倩卻總是這樣安慰小米。

不想孩子沒出息,媽媽要先教會Ta立足之道:生而為人,別太善良

在陳倩教育謙讓他人、幫助他人的邏輯之下,小米成了眾所周知“最好欺負”的孩子,也一直因為陳倩的“善良論”,讓小米不敢反抗。

久而久之,小米就變得沉默不語,性格懦弱

媽媽要教孩子的“立足之道”,別把善良用錯地方

“東郭先生”的故事告訴我們,善良的對象錯誤,不一定能夠獲得同等“善意的回報”。

善良是一個人的寶貴品質,可當善良給錯了對象,善良反倒成了“利刃”,傷害了自己,生而為人,別太善良,作為家長要告訴孩子,以下這三種情況下,請果斷收起善良

不想孩子沒出息,媽媽要先教會Ta立足之道:生而為人,別太善良

1)你弱勢他強勢的時候

通常情況下,需要幫助的人會向強者求助,但反常的是,當你處於弱勢,對方更強勢的時候,他發出聲援信號,這時候就要引起警惕了。

“反社會常規”的現象,多半是別有所圖,一如成年男人向孕婦、老人、小孩尋求幫助,一定不是真心有困難需要解決。

不想孩子沒出息,媽媽要先教會Ta立足之道:生而為人,別太善良

2)封閉環境的情況下

開放環境之下,有眾人的監督,但一旦進入了封閉環境,可能人心的貪婪就開始冒出,很難想象對方會有什麼樣的出格行為。

對人善良也要分地點、場合,如果處於封閉環境,且在你弱他強的情況下,請收起你的善良,以確保自身安全為首要前提。

不想孩子沒出息,媽媽要先教會Ta立足之道:生而為人,別太善良

3)面對以怨報德的人

並不是所有善良的付出,都有同等的回報,有時候善良的付出,換來的是對方得寸進尺,那麼請果斷收起你的善良。

有的人習慣了索取,以怨報德,面對別人的善意,非但不知道感恩,反而會希望從他身上獲得更多好處的想法,對這種人善良,那麼毫無疑問是將自己置於危險。

“生而為人,別太善良”

我們不否認,善良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留下的精神財富,也是一個人身上最為寶貴的品質。

不想孩子沒出息,媽媽要先教會Ta立足之道:生而為人,別太善良

但善良一定要有“尺度”,不能因為無止盡的善良,不好拒絕他人而將自己置於危險境地,危險情況之下,請不要只顧善良,而是要學會保護自己

作為家長要引導孩子,善良一定不是無底線地縱容他人“作威作福”,否則孩子一味退讓,善良已經變了味,只會導致孩子性格懦弱,難成大事

不想孩子沒出息,媽媽要先教會Ta立足之道:生而為人,別太善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09 字。

轉載請註明: 不想孩子沒出息,媽媽要先教會Ta立足之道:生而為人,別太善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