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聞哥:歐盟的電動汽車碳信用制是在和中國掰手腕?

由 終廷花 發佈於 綜合

  歐洲正在變成德國人的歐盟?據正在脱歐道路上越走越遠的英國路透社10月10日報道,為促進電動汽車發展,歐盟將提出一項新議案。該議案有意迴避碳配額問題,轉而納入碳信用額度,汽車製造商可用此抵消碳排放量以達到減排目標。那麼,碳信用是個什麼東西?歐盟葫蘆裏在賣什麼藥?筆者認為的歐盟一箭三雕指的是什麼?歐盟的電動汽車碳信用制度未來對中國的借鑑和影響有哪些?

  在説這些之前,我想您應該瞭解下面這幾個事實:

  默克爾連任了德國總理;

  目前明確表示要發展電動汽車的只有中國、歐盟(不是歐洲)、和美國(主要是加利福尼亞州);

  中國的碳配額制度2021年到期(雖然明年才開始),到期後,後續制度暫時未決。

  同時,以德國為首的歐盟在汽車業上面臨着幾個重大挑戰:

  大眾“排放門”事件的持續發酵;

  中國迫切的電動汽車政策;

  歐盟包括歐洲其他國家,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的逐步落後。

  筆者認為,即使在常規混合動力技術上面被日本超越,德國的汽車工業都沒有過像今天一樣的緊迫感和焦慮。這從默克爾連任之前接二連三“打臉式”地表態當中可窺見一斑。在法蘭克福車展上,默克爾説,在未來幾十年德國仍然需要柴油機技術,同時也要投資研發新的驅動技術。這就像什麼都沒説,也許默克爾的連任幫助了歐盟,尤其是德國的汽車工業看似繼續保持了一種戰略定力,這是典型的防守策略,歐盟好像看到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威脅,這個新議案透漏出默克爾為下一步的計劃做了哪些準備?這一支箭怎麼射出?

  雖然這一新議案還未通過,有望最早於11月8日提出,並引入新機動車輛二氧化碳排放標準,但是筆者認為它通過的可能性極大,並且這個新議案既不像中國的雙積分政策,也不像美國的零排放和税收減免機制,而是看似有些金融樣貌的碳信用制。

  什麼是碳信用呢?筆者簡單概括就是你節約了多少碳排放,你就得到多大的授信權益。這種權益可以自用也可以交易,甚至可以用來投資,無論“你”是個人還是機構。如果歐盟實施這一政策,未來將會從下而上的倒逼電動汽車的發展,意義深遠,但是它能否成功呢?它瞄準的是什麼呢?

  由於默克爾成功連任,她會繼續推動歐洲一體化的進程,而碳信用制度的建立需要統一的金融系統做支撐來捆綁每一個人的社會行為,這符合默克爾和歐盟的邏輯,歐盟的銀行也可以藉助碳信用的機遇和汽車工業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不僅得到歐盟汽車工會的支持而且刺激、捆綁、量化每一個歐盟人民的所有消費行為,去買,去賣,去租,去借,形成大歐洲真正的統一市場。筆者認為這是第一隻雕。

  碳信用,從字面理解,信用是最重要的,就像我們國家開始逐步完善的個人徵信系統一樣,如果記錄你的社會行為越完善,你的信用體系就越可靠,銀行也好,金融機構也罷,對你的授信額度就可以越大,所以馬雲才敢對加拿大總理説:我替你懲罰那些不守信的人。大眾汽車的“排放門”事件嚴格來説是一個信用問題,連那麼大的公司都可以失信,歐洲人當然憤怒了,對政府相關部門也會失去信任,碳信用的建立可以對汽車製造商的排放信用問題進行重新評估,重新授信。汽車製造業涉及的行業之廣,涉及人口之眾,碳信用用武之地很大,從減少碳排放角度滲透進碳金融領域一直以來都是歐盟和德國的“野心”。筆者認為這是第二隻雕。

  作為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以國家行為積極推進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的就是我們中國,但是雙積分政策在2021年到期之後,電動汽車就一定具有比燃油汽車更低的價格、更好的性能嗎?如果沒有,是否還需要後續政策的對接?繼續給車企“餵奶”嗎?筆者認為不大可能,“孩子”長大了,就要有獨立生存能力。減少碳排放的最終手段是要形成每一個公民的共識,主動去完成力所能及的減排行為,就像支付寶三大賬户之一的“碳賬户”裏面介紹的,多一次步行,少用一張票據等等。你積累下來的碳排放積分如果可以用來買車時候作為“補貼”,銀行授信你個人碳賬户裏面的資金額度可以代替現行的購車指標,這將從根本上創新新能源汽車的營銷方式,這也是歐盟碳信用制度的目的之一吧?這一樣需要整個金融系統的承接,而這一點未來是否可以成為我國對接雙積分政策退出之後的方式呢?歐盟如果對此議案順利通過,那麼對於中國將具有碳金融的先發優勢,但同時對我們也有借鑑意義。這是第三隻雕。

  看似一箭三雕,實則這隻箭瞄準的是我們中國。但是,我們依然有後發優勢。即使是歐盟人民保佑“默大媽”,筆者認為依然沒戲,一個德國救不活歐盟,一個歐盟的政策也救不了德國。

  中國才具有統一的市場;

  中國才具有強有力的政策執行力;

  中國具有獨立的無人(自動)駕駛、人工智能、出行大數據,物聯網等相關技術儲備;

  中國才具有更加堅定的信念。

  筆者始終認為未來電動汽車必將以中國標準為世界標準,我們有全世界最大的、還在發展的市場,我們還有沒有充分滿足的出行需求和相關科研實力,我們有強執行的政策導向和技術儲備,最重要的,我們具有一批堅定信念的人和企業,我們應該對自己更有信心。

  歐盟能成功嗎?筆者認為,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