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這個信息發達的時代,一切都被加了一鞭。
已經好久沒有被感動過,今天的影片做到了。
《瑪麗和馬克思》
豆瓣8.9,好於97%的劇情片,好於96%的動畫片,56%的人給滿分。
在豆瓣250部經典電影中,排名75,在動畫類的排名中,排名第9。
1976年,8歲的瑪麗·黛西·丁格爾是澳大利亞墨爾本的一個小女孩,喜歡動畫片“諾布利特”、甜煉乳和巧克力。瑪麗的媽媽是個酒鬼,而在茶葉包裝廠工作的父親平日只喜歡製作鳥標本。
孤獨的瑪麗沒有朋友,某一天心血來潮給美國紐約市的馬克思·傑瑞·霍羅威茨寫了一封信詢問美國小孩從哪裏來,並附上一根櫻桃巧克力棒。
44歲的馬克思患有自閉症及肥胖,碰巧也喜歡看“諾布利特”動畫片及吃巧克力。二人的筆友關係從1976年維持到1994年,期間各自經歷了許多人生起伏,直到成年的瑪麗終於來到紐約看望馬克思……
這部沒有炫目的視覺特效、沒有英雄主義渲染、也沒有大規模的宣傳造勢的偏獨立電影所帶給人心靈上的震撼卻多過任何一部3D大片,初看這部電影或許會略感沉悶,但不要緊,請沉澱下你浮躁的心情,平心靜氣的看下去吧,這部電影足夠緩慢的擰乾你的心臟,直切你神經末梢以為被隱藏的完好的瘡疤,良藥總是苦口。
如果説《飛屋環遊記》是一部脱俗的成人童話,這部電影就是剖析我們精神世界的手術刀。
誰脱了衣服身上還沒有幾道傷疤,瑪麗和馬克思的來信一直穿插在電影之中,每一封都是一段人生的解讀,那是瑪麗的未知和馬克思的解讀,瑪麗和馬克思兩個人的兩段人生,加起來就好像一個孤獨的人一樣,瑪麗看到的是年輕時候的樣子,而年老了就成了馬克思。
但也因為有馬克思在,瑪麗沒有成為馬克思,而是有了新的生活,追求到了新的生活。也就是説她終於走出了自己的那一步。而這一切真的可以歸功於素未謀面的馬克思。
電影非常的細膩。瑪麗成年之後,以馬克思為例研究精神疾病,當她高興地將學術成果寄給馬克思的時候,馬克思難以置信,憤怒地拽掉了打字機的M鍵。
通信中斷了。瑪麗粉碎了所有的書——她苦心經營的學術成果,放棄了比較健康的家庭生活,酗酒,頹廢。愛她的丈夫離開她,去爬他的斷臂山了。
而這時的瑪麗越來越像她的母親,走近了自殺的邊緣——我們不禁擔憂,生活難道真的只是一個循環麼?
電影開頭告訴我們這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
亞當·艾略特拍攝這部電影是想讓我們分享瑪麗與馬克思的故事。
我的敍述仍然出於這樣一個意思,與你分享兩個寒冷而又微熱的懷抱。關於書信,關於筆友,關於消逝的記憶,缺失M鍵的打字機,磁帶,照片以及活生生的現在。你會覺得生活本身是這樣的深刻,又是這樣的平常;生命是這樣的偶然,又是這樣的必然。它似乎無所謂,但對互相依戀互相熱愛的人,如馬克思與瑪麗而言,卻是生命的奇蹟。
我相信,看過電影之後,恐怕我們很難忘記,這趟由38個燈泡、133個場景、212個黏土人物、475個微縮道具、632個黏土模具、808個茶包、1026張嘴巴、132480張獨立畫面構成的奇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