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義坐江山,孝行得天佑”《琅琊榜》中靖王與譽王的因果故事
佛教新視野
2017-07-12 13:46
電視連續劇《琅琊榜》自2015年上映以來,好評如潮,也驚動了向來不看國產劇的我,先後有幾位好友向我強烈推薦這部電視劇。當我不經意打開手機觀看這部劇作時,被它跌宕起伏的情節深深吸引了,看了一遍又一遍,回味悠長……
從這部劇中我看到了因果報應,看到了“多行不義必自斃,善惡到頭終有報”的道理。在生生世世的輪迴中,每個眾生的所有善惡行為最終都會感報,所以釋迦摩尼佛,觀世音菩薩教導我們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那麼,我們就來看看《琅琊榜》所揭示的因果。
《琅琊榜》講述的是一個復仇的故事:南梁大通年間,北魏興兵南下,赤焰軍少帥林殊隨父出征、率七萬將士抗擊敵軍,不料七萬將士因奸佞陷害含冤埋骨梅嶺。林殊從地獄之門拾回殘命,歷經至親盡失、削骨易容之痛,化身天下第一大幫江左盟盟主梅長蘇。十二年後,梅長蘇重返帝都,從此踏上覆仇、雪冤與奪嫡之路,他最後輔佐明君靖王登基,並且為七萬赤焰忠魂洗雪了污名。
《琅琊榜》中有兩個主要人物——靖王與譽王。
靖王蕭景琰是一個理想化的人物,也是我最喜歡的人物之一。自古以來但凡在奪嫡中獲勝之人,必有城府與手腕。但靖王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好人,正直善良,事母極孝,講義氣,重情義,甚至有些愚鈍,傻之中帶着魯莽。比如,多年以來,他因赤焰舊案與身為皇上的父親心存芥蒂,卻從不違背真心去假意迎合,哪怕因此被排擠、放逐也不改初衷。他會為“蘇哲”的世故而生氣,更會為了救出赤焰舊人衞崢而不惜得罪皇帝,失去好不容易得到的大好局面。這部電視劇歌頌了人性本善的真意,傳遞出了邪不勝正的理念。而梅長蘇與靖王之間真摯的情義,通過一個眼神,一張長弓,一個回憶,一次決策,甚至一個鈴鐺……一步步讓觀眾的心被牽動,進而為這種美好而真摯的友情感動。
靖王的競爭對手之一是譽王。譽王為了加大打擊前太子,無端製造出私炮房爆炸案,令六十九位無辜百姓平白喪命。六十九條人命,在他看來都沒有鬥倒太子來得重要。
在譽王與靖王的鬥爭中我們可以看出,譽王首先輸在他自己對生命的殘暴上,他缺少一顆為天下萬民的“因”,怎麼可能得到江山的“果”。所以,在劇中,蔡荃才會有這樣一番言語:“六十九條人命,六十九條人命啊!對於皇上而言,這個不值得一罵,對於譽王而言,這個不值得一悔嗎?居然誰都沒提,誰都沒有看得很嚴重,他們介意的,他們放在心上的,到底是什麼?是什麼!”
其次,譽王輸在一個“孝”字。
譽王對培育自己多年的養母言皇后沒有至孝之心。從劇中我們知道,言皇后非常疼愛自己的這位養子,視若己出,並當其為終生依靠。可譽王得知無緣皇位後起兵造反,並逼着養母一起謀反,最終把養母逼上了絕路,他為了自己的私利完全不顧及養母。
而靖王,他一直堅決反對在奪嫡這條艱險萬分的路上把母親牽扯進來,真真正正考慮母親的安危。百善孝為先,我們有理由相信靖王的前途是一片光明。他之前所受到的排擠和放逐是為了以後更大責任的歷練。若靖王沒有梅長蘇輔助,最終得到皇位的可能就是譽王或前太子了,但這樣得來的江山,終究很難守住。善惡到頭終有報,歷經放逐、貶黜和不受待見的靖王終於為自己的皇長兄洗卻了冤情,並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這不能不説是百姓之福,社稷之幸!
佛説一切眾生皆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親人,那何來仇怨,何來宿敵?一切皆是因果,別人對你友善也好,對你惡毒也罷,皆是因果使然;王侯將相、平民百姓,皆是福報使然。因果報應,可謂是如影隨行。善因得善報,善報得善果;惡因得惡報,惡報得惡果。若想得到善果,那就一直種善因,遠離惡因,離避惡果吧。
其實,佛法的義理不僅僅在經書上,更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所思所想裏,在我們看過的書裏,在我們追過的劇中……
願媒體多傳播一些有啓迪意義的正能量電視劇和電影。願人人明信因果,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和諧幸福。
文/梅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