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劇“一朵梅”: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遠播五湖四海
【聚焦十九大】(十九大訪談)中國戲劇“一朵梅”: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遠播五湖四海
中新社北京10月20日電題:中國戲劇“一朵梅”: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遠播五湖四海
中新社記者 羅欽文
如許多地方傳統劇種一樣,流行於閩南和港澳台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華人聚居地的高甲戲也面臨種種困境。但是,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陳娟娟依然一如既往地演戲、教學生、做傳承人。
資料圖:福建百折傳統摺子戲展演啓幕。高甲戲《審陳三之探牢》演出現場。劉可耕 攝
“有了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的扶持,高甲戲未來會更好。”十九大代表陳娟娟20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如是説。十九大報告關於“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闡述,令她“有信心”。
身為福建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副主任,高甲戲的傳承、創新與發展一直是陳娟娟思考的問題。
因為兒時愛唱歌愛跳舞,她在小學四年級時被老師看中,上了福建省藝術學校泉州分校的高甲戲班。“那時要想上高甲戲班,還要參加嚴格考試;畢業後,進劇團,也要考試,競爭很激烈。”
陳娟娟感慨説:“現在多是獨生子女,劇團很難招到人;當年和我一起進劇團的30多個孩子,還留在劇團的也只剩下十幾個了。”
在陳娟娟看來,人才缺乏是高甲戲發展最大的困難。編劇斷層,寫戲的人少,好的劇本少,難以創排更多優秀的藝術作品。
不過,這種狀況近年來開始有了起色。陳娟娟告訴記者,下基層演出,觀眾增多;泉州城鄉有近百個高甲戲民間劇團,每個劇團每年演出二三百場。
她認為,這主要得益於國家對保護文化遺產、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像高甲戲2006年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支持設立高甲戲傳承中心。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傳承人,陳娟娟“口傳身授”帶年輕演員,每個唱腔、台詞、字韻、身段都要結合青年演員的自身條件和表演特點,反覆推敲、認真研究。她主動到藝校高甲班任教,培養更多新的苗子,並走進校園演出,讓傳統文化根植孩子心田。
“要將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傳承好,還要培養更多的年輕演員。年輕演員的培養,是劇種不斷創新發展的動力。”陳娟娟説。
創新是陳娟娟關切高甲戲傳承的又一關鍵詞。她告訴記者,將京劇現代戲《杜鵑山》移植到高甲戲舞台,將石獅籍愛國華僑李子芳的革命故事改編成現代高甲戲《星光》,都是高甲戲不斷推陳出新的努力。
更為陳娟娟津津樂道的是,2013年,俄羅斯經典童話《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成功改編為高甲戲童話劇,在德國首演,沒有字幕、沒有幻燈片,仍受到海外觀眾熱捧。
高甲戲是閩南文化的一張名片,近年來頻頻“走出去”,展開對台對外文化交流。除了經常赴台演出,陳娟娟説,這兩年還去了孟加拉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英國、法國、美國、摩洛哥等國家演出。
這個月底,陳娟娟要去越南參加東盟藝術節,明年將赴法國參加巴黎中國藝術節,演出的都是高甲戲的傳統劇目。
“‘一帶一路’特別是泉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設,為高甲戲帶來更多走出去的機會”,陳娟娟希望,沿着“一帶一路”,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遠播五湖四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