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轉型挑戰“付費牆”,財新國內首嘗新聞全付費
數字媒體邁入付費閲讀時代?
“有質量的新聞報道不應該是廉價的”,美國新聞集團掌門人魯伯特・默多克在2009年做出了一個震驚全球傳媒業的決定――新聞集團旗下所有新聞網站都將實施收費。八年後,財新傳媒宣佈開啓“全面付費”,財新網也成為國內第一家試水收費制的新聞網站。
資料圖:北京街頭的報亭。中新社發 張家瑞 攝
近年來隨着廣告營收斷崖,全球媒體都不約而同被放逐到了嚴酷的商業大考之中,而花樣迭出的付費模式能否為新聞傳媒注入活水?
財新轉變盈利模式
日前,財新傳媒發佈公告,稱將於11月6日起正式啓動財經新聞全面收費,並通過“財新通”“週刊通”“數據通”“英文通”的“四通”產品,滿足不同用户的閲讀需求。目前收費過渡已經開始,購買《財新週刊》數字版(298元/年)就可成為用户,並在三週後平穩過渡為“財新通”用户(498元/年)。
財新網此前已屬於“半收費”網站。其線上《財新週刊》、財新“數據+”和“財新英文”系收費產品,而發稿量最大的財新網則可免費閲讀。而從今年9月下旬以來,財新網部分網稿已經開始收費或定時收費,10月初以來該網站已陸續推出每日收費稿件。
“在收費升級後,財新網主要新聞設為收費或分時收費――即48小時內免費,然後轉入收費。”財新傳媒副總裁、運營部負責人康偉平表示,財新網仍將有相當一部分內容免費,主要為常規性新聞、視頻、圖片、博客以及部分觀點評論等。
對於此次“扛起收費大旗”,財新在公告中坦言,此舉是“財新成立近八年來的一次商業模式轉型,目的在於聚焦精準用户,傾力提供高質量原創財經新聞內容,也是借鑑國際同行經驗,為尋求基業長青做出的重要探索”。
全球媒體築起“付費牆”
面對內容農場與社交媒體的雙重夾擊,以《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泰晤士報》等為代表的老牌傳媒巨頭,已紛紛築起了“付費牆”,開啓付費閲讀時代。
《華爾街日報》早在1997年就開始試水閲讀收費,併成為全球最成功的付費數字新聞網站之一。非訂閲用户點開網站界面,只能看到文章開頭兩段。在長達20年的探索中,其付費模式進行過多次調整,比如,今年8月給非訂閲用户24小時的“訪客權限”,在此期間他們能夠瀏覽《華爾街日報》網站上的一些報道樣本,而不需要一開始就去購買付費服務。
付費訂閲模式的商業化探索讓這些老牌報業集團重新煥發出生機。在2011年推出“付費牆”不到一年半的時間,《紐約時報》的訂閲收入就已超過廣告收入;《金融時報》自2002年至今一直實行網上新聞收費制度,其頁面閲讀量增加了一半,訂閲收入與廣告收入也均有所上升。
蓄勢待發的付費閲讀也讓社交平台嗅到了無限商機。今年7月,《華爾街日報》報道稱Facebook正在制定平台付費閲讀計劃,讓用户可直接在平台上訂閲各家媒體發佈的內容。
付費模式或分而治之
“優質的內容,不論是知識還是資訊,都值得付費。”新榜創始人徐達內坦言。然而,在“免費主義”盛行的互聯網時代,
無論付費模式進行怎樣的探索創新,其所承擔的風險都是不容小覷的。
《紐約時報》就曾因受眾流失在關閉、重啓新聞付費業務之間數度徘徊。財新掌門人胡舒立曾説過,“培育一個收費市場是非常難的事。”
據艾瑞諮詢發佈的《2016年中國網絡新媒體用户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有33.8%的用户對新媒體內容付過費,15.6%的用户有付費意願但沒有實際行動。
記者發現,除了498元一年的“財新通”,財新旗下還有兩款更高端的付費產品:定價1348元/年的英文新聞產品Caixin Global與定價1998元/年的數據分析產品“財新數據+”,瞄準高端精英用户。
“財新既做內容生產原創,又做渠道發佈,此次啓動全面收費是個了不起的嘗試。”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説,“優質的內容直達用户,避免商業網站任意抓取,這對版權保護大有裨益。”
業內分析人士表示,是否採用付費模式以及採用何種付費模式,需看媒體自身特性。能吸引讀者付費閲讀的內容,大多是垂直領域具有較高專業性、附加值且不容易在網上找到同類免費內容的新聞產品,而綜合型媒體則不太可能在付費業務上取得成功。未來網絡新聞付費領域或將“分而治之”,垂直專業類媒體發力在線付費內容,大型綜合類媒體則延續之前的免費模式。本報記者 範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