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兩岸設500套救生設備 以備不時之需
炎炎夏日到,珠江兩岸戲水和游泳的人逐漸增多,兩岸的救生設施是否充足呢?記者調查發現,在繁華市區地段,大約每隔100米岸邊就安裝了一個救生箱,遇到緊急情況,市民可踢爛箱子拿出裏邊的救生圈和救生繩救人。水務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珠江兩岸一共設有500套救生設施。
珠江兩岸設500套救生設備 以備不時之需
疑問一:珠江兩岸救生設備是否足夠?
廣州從2013年開始在珠江兩岸設置救生設備,起初是在人流最多的幾大親水平台設置,後來逐漸擴大。根據《珠江兩岸救生設施方案》,救生設施優先在人流密集的重要區域設置,主要範圍包括東至琶洲大橋、西至珠江隧道、南至鶴洞大橋的珠江兩岸公共岸線,主河道總長16.88公里,沿岸所在的行政區域有荔灣區、越秀區、海珠區和天河區,涵蓋了白鵝潭周邊、天字碼頭、洲頭咀、星海音樂廳、珠江新城臨江大道、芳村酒吧街等人流密集地段。
昨日下午,記者在沿江路的愛羣大廈到天字碼頭段行走發現,救生箱的設置還是很密集的,大約100米就有一個。在南方大廈親水平台的左右兩邊入口處都設置有兩個救生箱,而且沿途的兩個碼頭旁邊也都特別設有救生箱。水務部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夏天來了,各個部門都在加強救生設施的配置,僅珠江兩岸就大約有500套救生設施。
除了岸上的救生設施,珠江兩岸還設置有救生爬梯,不慎落水者可以抓着爬梯爬上岸來。記者看到,在白鵝潭到廣州大橋的市中心段,大約每隔100米就有一個爬梯,現在被漆成了綠色,站在岸邊就能清晰地看到。
疑問二:救生設施為何要鎖進箱子?
在愛羣大廈到天字碼頭的沿江路一帶,救生箱的安置很有規律,但有市民發現,這些救生設施都放進了一個木箱子裏,箱子還是帶鎖的,箱子上印有聯繫電話。市民不禁疑惑,難道救人時還要撥打電話才能把救生圈拿出來,這豈不耽誤事?
其實不然,記者仔細觀察,發現箱子頂上就有説明:緊急時請踢爛箱子,拿出救生圈。但實際上,救生設施在兩年前剛剛設置時,救生圈就掛在岸邊,為何現在進了箱子裏呢?水務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此舉是因為露天放置的救生圈會遭遇風吹雨淋、高温暴曬,會大大縮短救生圈的使用壽命。放進箱子裏可以把救生圈保護起來,而且箱子很薄,很容易踢爛。”
實際上,救生圈剛剛放置的時候,就出現過頻頻被盜的情況,而且還有人因此被公安部門拘留。
為此,水務與公安部門已經進行聯動,整合珠江兩岸治安攝像頭,以便對救生設施進行監控。在珠江邊上釣魚的陳伯告訴記者:“現在救生箱確實比以前多很多,方便市民使用。放進箱子後亂拿救生圈的人也少了,有些人並不是想偷,而是想到珠江游泳又沒帶救生圈,看到岸邊掛着一個就順手取下來。”
不過記者走訪發現,在愛羣大廈一帶,不到1000米的路段,有四個救生箱的門是爛的,但裏邊的救生圈和救生繩均完好。水務部門表示,設有專門人員對兩岸的救生設施進行巡查,一旦發現被盜或被損壞會及時補上。
疑問三:救生杆和醫藥箱為何沒了?
2013年江邊救生設施剛剛開始放置時,還有救生杆和醫藥箱。現在記者在珠江兩岸從人民橋到琶洲橋路段巡查,再未發現這兩樣東西。此前,在南方大廈親水平台側面臨近江面的石壁上,掛了數套救生設施,一套包括一個橘紅色聚乙烯複合救生圈、一條30米長的紅色救生繩及一個紅色的救生箱,還兩根紅白相間的四米長的救生杆。
水務部門表示,現在的確不再放置救生杆和醫藥箱了,因為“救人用救生繩和救生圈就足夠了。救生繩改進後長度已經增加到了100米”。記者瞭解到,當時是有醫藥企業捐贈了40個救生箱,裏邊配備了紗布、創可貼等急救藥品。對此,有市民表示:“的確用處不大,放在路邊日曬雨淋,藥品很快就不能用了。”
此外,還有市民表示,現在親水平台都設置了和珠江邊上一樣的石質欄杆,也無法走到岸邊去了,“雖然沒辦法親水,但的確安全了很多,其實也沒什麼必要在親水平台擺放什麼救生杆和醫藥箱。”
記者昨日上午11時許走訪發現,南方大廈親水平台、員村親水平台,還有琶洲親水平台,休閒的市民都很少,寥寥幾個也是坐在樹下的石凳上休息。在琶洲親水平台,帶着孩子在玩的陳女士告訴記者:“過去這裏還比較熱鬧,媽媽們會帶着孩子來親水公園玩,現在下水的台階都封閉起來了,加上有軌電車從綠化帶中間穿過,走到珠江邊上都不太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