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網友上傳的照片

  這兩天,“高鐵院士”劉先林又火了,大概眾多網友還不知道具體的事,我先來給大家講一講。劉院士第一次火是在六月中旬,衣着樸素,78歲高齡的他,為了方便和不能坐一等座的同事交流,放棄了為他準備的一等座,坐了二等座,並且在高鐵上筆耕不輟,在高鐵上改稿,照片被上傳到網上,引發熱議,網友稱,“又見掃地僧”。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簡陋的辦公室

  這次劉院士重返大眾視野是因為他用了三十多年的掉了漆的辦公桌引起人們熱議,簡陋的辦公室裏,桌子上擺滿了各種器具和圖書,辦公桌面原有的漆早就被磨完了,椅子也是簡陋的。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劉院士

  現在的專家教授越來越多,水平也參差不齊,經常受到大眾的質疑,我們最缺的就是像劉院士這樣的科學家,這樣的偉大的專家教授。

  希望大家都能轉發起來,讓更多的人知道這麼一個偉大的老人。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馬上就是十一黃金週啦!作為國人最常用的出行方式之一——高鐵,早已是一票難求啦!

  中國的高鐵技術可是國人的驕傲呢!中國高鐵技術已是世界頂尖水平,是外國人眼裏中國的“新四大發明”、最想帶回家的“中國特產”之一哦!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中國高鐵速度驚人,今年6月25日“復興號”下線,最高時速可達350公里運營,標誌着我國成為世界上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高的國家!

  中國高鐵的安全性和平穩度可是首屈一指的呢!一網友腦洞大開,在高鐵上做了一個小實驗,結果震驚全世界哦!↓↓↓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高速行駛的列車上,4枚硬幣穩穩立住,並且能保持立住的狀態超過一分鐘。中國高鐵的平穩、舒適已經被無數網友點贊。

  噓,悄悄告訴你一個小秘密:中國高鐵能如此平穩,離不開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長陳雲敏教授哦!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攻克高鐵路基沉降等世界難題!

  眾所周知,我國高鐵運營里程不僅高居世界第一,更超過其餘各國里程總合。這些高速鐵路許多都建設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軟土地基上,

  軌道路基因此面臨沉降這一難題。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軌道沉降諸多的麻煩這種不均勻的沉降會讓軌道變得不平順,“坑坑窪窪”,甚至引起軌道結構的損壞。列車在這樣的軌道上行駛,乘坐舒適性降低、脱軌風險增大,甚至不得不限制車速,同時也減少高鐵服役壽命。

  陳雲敏團隊對高鐵路基沉降的研究從我國高鐵事業起步之初就開始了。經過長期鑽研,他們成功提出了一套車輛—軌道—路基耦合動力分析理論,從而能細緻地刻畫列車運行引發路基沉降的種種複雜效應。

  比如,列車高速行駛的速度效應對軌道路基的影響;一班接着一班的列車反覆駛過,對路基沉降的循環累積效應;地鐵盾構施工造成的擾動效應等——這些因素都已經從模糊的概念,變為定量的分析。在此基礎上,科研團隊又進一步提出了控制和修復路基沉降的方法。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由陳雲敏團隊自主研發的高速鐵路全比尺動力試驗創新裝置

  在浙大建工學院的實驗大廳,有一套由陳雲敏團隊自主研發的高速鐵路全比尺動力試驗創新裝置。映入眼簾的是高達數米的路基,路基之上是軌枕、鐵軌,鐵軌之上,是8個動力激振器。實際上,鐵軌也是分為8截互不相連的。這些激振器每秒最快能起降30次,像“彈鋼琴”一樣快速地此起彼伏,把車輪駛過鐵軌的連續過程模擬出來,最高能夠模擬輪軸荷載達20噸的列車以360公里的時速駛過鐵軌。

  實至名歸,拿下茅以升科技獎

  在這套裝置的幫助下,實驗人員能夠建成與現場條件相同的路基,再由激振器模擬不同速度的列車駛過的情況。現實中長達數年的列車載荷帶來的路基沉降,靠實驗室中的“假車”,能在幾個星期就能完成模擬試驗。科研團隊還不時向路基注水,模擬在雨雪和地下水升降等更加複雜條件,實現可控條件下路基沉降試驗。

  近年來,這些路基沉降研究的最新成果已經應用在許多地方,取得經濟效益1億多元。路基沉降修復最大抬升量達45毫米,經驗證2年後期沉降小於1.5毫米,解決了高鐵沉降的不停運修復難題。

  而憑藉着如此顯赫的成就,在剛剛結束的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第26屆頒獎大會上,陳雲敏教授獲得茅以升科技獎土力學及岩土工程大獎。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一位浙大自己培養的院士

  這麼厲害的專家,可是浙大自己培養出來的頂尖人才哦!陳雲敏教授從本科到博士,都在浙大就讀。今年5月,在母校120週年紀念大會上,陳雲敏教授就表達了他對浙大深深的感激與熱愛:

  “是浙大培養和成就了現在的我。浙大厚實的本科基礎課教學讓我第一次感悟到數學對生活的精確表述、對邏輯的完美演繹,感悟到自然和科學美,激起了我出於好奇心而產生的求知慾。研究生階段我跟隨導師曾國熙先生、吳世明先生研究岩土工程,先生倡導的理論、試驗和工程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思想,科學地詮釋了對真理的探求、質疑、驗證及應用,他們言傳身教使我學會了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基本道理和方法。十年求學,母校塑造了我健康向上的人格、科學的思想、純粹好奇心驅動的探索精神、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仔細想想,這些就是我們校訓‘求是創新’的精神,她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的一生。”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陳雲敏教授同時從三個層次,表達了對工科學生們的學習提出了一些建議:“我認為工科學生課程體系應該有3個層次:第一,作為大學生的課程;第二,作為工程學科學生的課程;第三,工科具體專業的課程。在課程體系設計中,要考慮哪些是工科學生必須掌握的“通識”。學生少學一門專業課關係不大,日後可以在工作和學習中補;但如果沒學過電路設計這一類型的“工科通識課”,在知識結構上就缺了一塊,這樣的人才將來想成為大師是很難的。

  “工程學科學生最重要的能力是設計能力。學生所學的知識通過設計應用於產品,創新也是通過設計來實現的。在工程教育中,要加強設計能力的培養。從學生本科一年級開始到四年級,設計的方式和對象可以不一樣,有所遞進。一年級可以做通識的設計,四年級做更加專業化的設計。”

  本文內容整合自浙江日報、求是新聞網

  編輯:呂心怡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2017-10-01)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江蘇新聞

  做有態度有温度的新聞

  還記得這張曾經紅遍網絡的照片嗎?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圖片來源:@機工戰略微博

  這張照片中的老先生,是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劉先林。今年6月,他乘坐火車看圖紙的照片被髮到網上,有人稱讚他是“高鐵二等座中最尊貴的客人”。

  而時隔幾個月,小編又被他的一張書桌震撼到了……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書桌上只見一道道劃痕,甚至有一整片已經看不出原來的暗紅漆色,只見黃黃的木色。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掉漆的寫字枱和硬木椅子用了三十多年,他多次拒絕換新桌椅的理由是“椅子太舒服了容易走神,只有坐硬椅子,才能出靈感。”

  從被動壟斷到國際領先

  “國外能造的東西中國也都能造出來”

  劉先林很少發表論文,也沒有大量的理論課題,但是從電路板的焊接、現場的試驗、甚至用户問題的解答都親力親為,他的實驗室被稱為“車間”,他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工人師傅”。55年來,他始終從事測繪儀器的研發,用百折不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量尺”做到了極致,將中國測繪儀器的水平推進到國際領先地位。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劉先林帶領團隊研發的SSW車載激光建模測量系統

  具有世界先進水平

  他曾用很少的科研經費,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填補多項國內空白,為國家節省資金2億多元,創匯1000多萬元。

  一張書桌是他半生寫照

  “時間都用在發明創造上卻沒有論文”

  作為測繪人,結合生產搞裝備研發是劉先林的原則。

  劉先林不看重論文、不關注專利,不單純追求填補行業空白,他所有的創新成果沒有一個躺在文件櫃,全部在實際中得到了應用,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一點,從劉先林的書桌中就可見一斑。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而一説起這些“寶貝”,劉先林也立時神采奕奕,就連接受採訪時,手還不時地摸一下辦公桌上的剪刀。

  一位中國測繪科學院工作人士對記者表示,劉先林的動手習慣由來已久,“原來他這一層辦公室經常掉閘,只要是掉閘了不用問,肯定是劉先林又在搗鼓什麼物件,用電超負荷了。”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工作人員介紹SSW車載激光建模測量系統

  幾十年如一日,劉先林牽頭的幾個重大項目,從開始到成功,幾乎每次都要經歷10年磨礪、上百次的失敗、無數次的起起落落。

  甚至,他曾為了解決空中測量程序的一個難點問題,在機房整整待了3天3夜。1987年,為了推廣應用JX-3解析測圖儀,他把單板機上面的驅動軟件,一個個移植到系統機裏面。

  恰逢春節,劉先林的助手們回家探親,他覺得時間不等人,就拉着10歲的兒子幫忙。爺兒倆整個春節期間在實驗室連續苦幹,一共焊接了幾百個焊點。就在這一年,JX-3解析測圖儀實現了批量生產,並出口國際市場。

  “既要動腦,也要動手,要做到實實在在的貢獻,做有用的科研,把艱苦奮鬥、不怕苦不怕累、敢於創新的精神傳遞給年輕人。”劉先林表示,這既是自己從事科研工作的感悟,也是自己對大國工匠精神的理解。

  唯有平凡最動人!

  除劉先林外還有很多"樸實先生"

  在我國的各個領域中,都有一些對自己的生活要求很低,卻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傾盡心血的“樸實先生”。

  退而不休的陸樑老先生

  這是一位已退休20幾年的94高齡的老先生。但陸老似乎並沒有閒下來,自1994年來到中山市板芙鎮敬老院以來到現在,陸老每天一大早鍛鍊完後就回到門衞室拿報紙,把所有報紙看一遍後再夾到報夾上供大家取閲。他的衣物被子也都自己整理得井井有條。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94歲的陸樑老先生

  最令人驚訝的是,這位常年穿着一件一件褪色的棉質T恤和一條銀灰色長褲的老人,從每個月20多元到退休前200多元,卻為他供職的板芙中學捐贈了25.8萬元,這25.8萬元是他畢生的積蓄。

  1990年至1993年期間,陸樑老先生是中山市板芙中學的英語英語老師,也是這所學校年紀最大的教師。一生未娶的他,無兒無女卻桃李滿天下。與陸樑老先生共事三年的黃炳培院長説:“因退休後仍有學生向他請教英語方面的問題,他也爽快答應從不拒絕……人多的時候他的房間有七八個學生。直到去年他的耳朵基本聽不見,視力也下降好多,才拒絕接受學生輔導。”

  陸老説,當時工資雖然不高,但很開心,是黨給了他機會,他要回報學校、感恩師生。“其間,校長也跟我説,給我評高級教師,我説不要了,自己都快60歲了,把機會留給年輕人。”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的屠呦呦

  今年01月09日,剛剛過完86歲生日的屠呦呦獲得了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500萬。2015年10月5日,她因為發現青蒿素,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而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屠呦呦(圖片來源於網絡)

  為了確定青蒿素對人類的有效性,屠呦呦和研究組的成員整天泡在實驗室,甚至以身試藥。她還曾因乙醚得了中毒型肝炎,而她團隊中的鐘裕榮,則切除了部分氣管和肺葉,另一位研究人員崔淑蓮,則很早就過世了。

  然而她並沒有放棄,在經歷191次試驗後,屠呦呦課題組終於發現了抗瘧效果為100%的青蒿提取物。目前,中國中醫科學院已經將青蒿素系列研究列入中藥所發展的重點任務,將闡明青蒿素類藥物的耐藥機制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臨牀應用。

  若不是因為這些獎項,以及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諾貝爾大廳發表的主題演講,這位常年身着白大褂的老人,可能我們到現在也不認識。

  而在生活上從不講究的屠呦呦還在86歲生日那天捐資100萬元人民幣設立了“北京大學屠呦呦醫藥人才獎勵基金”。屠呦呦説,自己有今天的成績,要感謝母校的培養,自己還有很多研究沒有完成,希望北大、北醫的年輕人能夠接過接力棒。

  高而不冷的許淵衝老先生

  央視的一檔文藝氣息濃厚的節目《朗讀者》在第一期,讓一位96歲的翻譯界泰斗許淵衝瞬間上了熱搜榜。他和主持人的對話,感動了無數人。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而這位從事文學翻譯長達六十餘年,譯作涵蓋中、英、法等語種,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的北京大學教授,翻譯家,此前幾乎鮮為人知。

  而就是這樣一位96高齡的老人,直到現在還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點,對於“熬夜”,他貢獻了一版頗文藝的説法,“從夜裏偷點時間。”一生翻譯了無數譯詩譯文的他,自己生活卻過的十分簡陋,有網友曬出曾與許老的一段往事: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2007年,許先生得了直腸癌, 醫生説他最多隻有7年生命。但就在2014年,醫生説的那個生命的終點,許先生獲得了世界最高翻譯獎項“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 96歲的翻譯家許淵衝在《朗讀者》舞台上説:“讓中國文化得到認可,我要走也沒有什麼遺憾了。”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孔子學會常務副會長幹春松對許淵衝記憶深刻:“他不僅翻譯了《牡丹亭》,還把《詩經》《楚辭》《宋詞》等翻譯成英語和法語,將許多中國古代的典籍以一種十分優美的方式呈現在世界面前。同時,他也積極介紹西方的經典作品給中國的讀者。這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迴歸有着重要意義。”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這種“穿戴樸素而有聲譽,勝於自詡富有而默默無聞”的人還有很多很多。他們的名字和穿着都不起眼,或是對我們來説很陌生,甚至到如今幾乎無人知曉,卻在各自的領域裏,默默的打拼着,永不倦怠的為自身、為自己的領域、為國家創造價值。

  可能他也是某位老學者,抑或只是個普普通通的老先生,但讓我們敬佩和感動的,並不是他們身上的光環,而是他們樸實無華、淡泊明志的精神,不是嗎?

  ◇ 編輯:小燕

  綜合中國新聞網等

  (2017-09-21)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劉先林院士為湖南省第一測繪院幹部職工授課。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劉先林院士依舊穿着標誌性的舊皮鞋。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劉先林院士因6月份穿舊皮鞋坐高鐵二等座筆耕不輟的照片走紅網絡。

  紅網衡陽8月31日訊(通訊員 郭靜 記者 周海波)曾因一張穿舊皮鞋坐高鐵二等座筆耕不輟的照片走紅網絡的院士劉先林來衡陽授課了。8月3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第一屆“感動測繪”人物之首劉先林研究員應邀來到湖南省第一測繪院測繪地理信息大講堂,為該院幹部職工講授《車載移動測量及其應用》。

  劉先林院士分析了其自主研發的“SSW車載激光建模測量系統”的“硬件優勢、精度優勢、軟件優勢、數據優勢、軟件優勢”等幾大特點,介紹了車載移動測量系統在雲計算的技術背景下,構建全息三維模型,應用於不動產測繪、測繪成果質量檢查,公路綠化與路燈調查、高精度導航,公路病害調查、地鐵(巷道)變形與監測、水路測量、智慧城市應用等多個方面的廣闊前景。報告還採用大量實例展示了基於地標點的自動點雲糾正技術、高可靠性自動提取技術等技術突破後,車載激光建模測量系統研究的最新進展。

  劉先林院士深入淺出、圖文並茂、生動詳實的報告讓現場學員受益匪淺,學員們紛紛表示這次報告會既開拓了視野,瞭解了行業前沿動態,又感受到一心攀登科技高峯、生活質樸的“院士風采”。

  報告結束後,劉先林院士又與該院研發骨幹開展座談,就測繪工作中的技術問題與地理信息應用進行了廣泛探討。

  劉先林院士簡介:1939年4月19日出生於廣西桂林,我國著名攝影測量與遙感專家、測繪專家,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博士生導師。1962年畢業於武漢測繪學院。他曾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一次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先後三次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央國家機關優秀共產黨員、測繪系統勞動模範等多項榮譽稱號。曾當選1983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92年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代表。

  上世紀60年代,年輕的劉先林急國家所急,研究出的“座標解析輻射三角測量”法,成為航測規範中第一個中國人自己創立的方法。70年代,他研製的“數控測圖儀”、“ZS-1”正射投影儀及配套軟件成功問世,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生產該類儀器的國家。1985年,集光機電計算機技術於一體的解析測圖儀的推出,填補了國內空白,獲得國家科學進步一等獎。1999年, 他領導研製的“數字化測繪技術體系關鍵技術集成及其產業化”,將我國的數據採集技術由解析帶入到數字時代,並再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7年,他帶頭研製的SWDC系列數字航空攝影儀歷時五年,成功問世,該設備將國家的航空攝影技術由膠片帶入到數字時代,再次填補了國內空白,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設備在汶川地震時發揮了巨大作用,大量的災區影像如“千里眼”般,為指揮抗震救災提供了科學依據。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是國家對科研工作者科研水平的至高褒獎,建國以來幾十萬人的中國測繪界一共只得過四次,而其中的兩次得主都是——劉先林。如今,這位測繪屆的先鋒“駕駛”着“車載激光建模測量系統”奮進在測繪儀器國產化的道路上。

  (2017-08-31)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C919,中國終於有了自己的大飛機了。這則消息從2017年5月5日起始終鼓舞着國人。那天,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中國人自己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大型商用飛機C919在萬眾矚目之下騰空而起,成功首飛。3個多月後的上海書展,《探秘國產大飛機的創新“進化史”》的話題,被列為上海科協大講壇暨科技前沿大師談“暑期院士專家系列科普講壇”內容後,幾日內報名爆滿。

  8月20日下午的科學會堂現場,記者看到聽眾羣中從小學生到中學生,擠擠挨挨,眼神中充滿期待和好奇,這讓台上主題發言的發動機專家劉大響院士、材料學專家曹春曉院士、C919常務副總設計師陳迎春信心大增,而隨後的C919首飛五人組的觀察員錢進、試飛工程師馬菲共同問答時,全場的好奇心更為中國努力跨入航空大國的愛國心所淹沒:中國人該早日有“中國心”的發動機,中國造飛機應早日飛遍全球。

  發動機的未來:北京到紐約只要3-4小時

  航空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也是飛機飛行的動力源泉,中國工程院劉大響院士將其稱為“國之重器”。

  由美國研發的第四代發動機是當前主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劉大響目前擔任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高級顧問,兼任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科技委委員,航空動力技術專業組組長,中國空軍科技顧問,他在主題為《國之重器 跨越發展》演講中介紹,從20世紀40年代末以來,世界上軍用航空發動機噴氣發動機和民用發動機都已經發展了四代,而C919用的正是這一代。這一代是由美國研發的,而中國目前也在加緊研究。尚未研發出來的第五代是中國下一個研發目標。

  他介紹,目前發動機有多種類型,火箭、渦旋、衝壓等,渦旋型是當前的主流。

  各國研發超聲速民用機,時速5000公里

  “目前世界各國都在研發新一代超聲速民機,其目標是在常規機場實現水平起降,實現低噪音、零排放,屆時,一小時大概要飛行將近5000公里。到那時候北京到紐約的飛行時間可能縮短到3到4個小時。其中的關鍵就在於發動機。”劉大響説,“這對於人類將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一代的發動機,我相信會在下一代的年輕人手中創造出來。”他介紹,美國的NASA,歐洲的LAPCAT計劃,俄羅斯的Transport2011,都在着力研發這類超聲速飛機。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美國的NASA,從今年8月開始設計製造新一代超聲速客機的原型機

  空天飛機動力如成功,普通人可結伴上太空旅遊

  目前單一的發動機都不可能直接飛行到太空,但組合動力就可以把Ma數增加到5-8,而民用飛機只有4。劉大響介紹了渦輪加衝壓加火箭的動力組合而成的空天飛機的動力,人類可以在普通機場起飛,飛到一定高度,另外一種發動機啓動,最後到了接近地心引力的邊界,時速為800到1000公里左右,火箭開動,一個小火箭再推一把,飛機就進入低軌道運行了。“將來飛機到太空去不是一個人的事,也用不着像楊利偉那樣受嚴格訓練,普通人心臟就可坐這個飛機到太空去旅遊。而且可以幾十個人一起去,一起回來。”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劉大響介紹,將來普通人心臟就可坐飛機到太空去旅遊。而且可以幾十個人一起去,一起回來

  白銀價的發動機研發耗資巨大,但能以1:80帶動產業

  然而,發動機的研發有很高的要求,劉大響至少例舉了六大難點。要保證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飛行之前,必須要做大量實驗,劉大響就此舉例,“20萬小時的零部件實驗,3萬小時整機地面實驗,要3000到6000小時高空台實驗,5000到10000小時飛行實驗,這就是為什麼發動機研發週期那麼長。在設計定型後,還要10到20萬飛行小時的成熟性飛機試驗。”

  而所需的巨大的投資數字也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劉大響做了通俗的比喻,將單位重量的小汽車的價格比作一個麪包,價格和漢堡相當,那麼發動機就是白銀價格,渦輪葉片相當於黃金的價值。

  儘管如此,對於航空發動機的投入卻是值得的。航空發動機能夠以1:80的效率帶動國家產業的發展,投入1以後,10年以後帶動的產業和本身的產業能夠達到80倍的效率。

  何日自主化?2030年,中國目標研發出第五代發動機

  發動機何日能國產化是每個國人所關心。劉大響介紹,在美國國防部,把航空發動機列為第二,雷達是第一,核武器第三位。十八屆五中全會上,黨中央在原來16個科技重大專項基礎上,以2030年為時間節點,再選擇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力爭有所突破。明確將航空發動及燃氣輪機,列為國家重大科技專項,2016年8月28又單獨成立了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

  這樣的佈局下,“我們通過20年左右,我們提高三種能力,第一是自主創新研發能力,第二材料和製造支撐能力,第三試驗的保障能力。跨上三個台階,三代發動機、四代發動機、五代發動機,三個台階。實現兩個戰略轉變,到2030年左右,我們國家要躋身於世界航空動力強國之列。”劉大響的憧憬感染了在場所有的聽眾:“第五代發動機就會在你們手上產生。”他的目光停留在現場的小學生和中學生身上。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聽眾中有小學生、中學生,第五代發動機就會在他們手上產生,他們會成為大飛機夢的下一代繼承者

  堅定的信心,同時要百折不撓的鋼鐵意志

  我國從1970年就開始提出設計大飛機,經歷了“三上三下“的坎坷,但目前的兩大重要專項成果產生了諸多成績:2013年1月26號,我國自主研究大型運輸機Y20實現首飛,用了5.5年;2016年7月6號,2架Y20飛機交付部隊使用;2015年11月2日,C919大型客機總裝下線,用了7年半時間,今年5月5號,C919實現首飛。儘管如此,劉大響依然向在場的聽眾尤其年輕人説,研發路上,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心,同時依然需要“百折不撓的鋼鐵般的意志”。

  材料與飛機的辯證:從木、布到複合材料五階段

  當中氣十足的中科院院士曹春曉上台主講《一代材料 一代飛機》時,誰也想不到這位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員、國家大型飛機材料研製專家諮詢組組長已是83歲高齡,主持人趣稱他的身體就是用“鈦合金”所構成,曹春曉院士在結語中道出了這個秘密:搞了61年材料學,儘管世界有時充滿無奈,但他認為,“為材料和航空的進步而奮鬥,讓我擁有了精彩的一生。”

  作為中國鈦合金研究和應用的創始人之一,曹春曉認為,材料是所有設計和製造工作的基礎,在飛機的研製當中,原材料它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材料與飛機是一個辯證的關係。他將這種關係總結為“一代材料,一代飛機”,這也是世界航空發展史的真實寫照。自飛機發明的一百多年來,材料與飛機一直在相互依賴、相互推動下不斷髮展。航空結構材料技術含量之高和技術難度之大,使其通常處於材料領域最前沿。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曹春曉認為,材料是所有設計和製造工作的基礎,在飛機的研製當中,原材料它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曹春曉將航空結構材料一百年來的宏觀變化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到20世紀10年代,飛機機體的結構主要是木、布;到了20年代,飛機速度變快了,鋁合金跟鋼成為主要的材料;至五六十年代,鈦合金登上舞台;70年代出現了複合材料,其強度更好,因此逐漸進入到飛機的結構材料裏;從21世紀,這個世紀初到現在,原來的以鋁合金為主已轉為以複合材料為主。

  “之所以有這些變化,很重要的原因是比強度,比強度指的是單位密度的強度,鈦合金的比強度是最高的。”曹春曉解釋,“不過鈦合金價格高昂。現在複合材料越用越多,不僅價格便宜下來,更重要是性能也越來越好,容易結構整體化,可以減少很多零件,特別受到設計師的歡迎。”

  學習波音和空客:將來世界日產三架飛機,第三架是中國造

  “商用飛機以前叫作民用飛機,之所以叫‘商用’,是因為我們首先將它看作是一個商品,以商業為目標。經過100多年的發展,飛機已成為人類社會工作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而中國是目前全球第二大民用航空市場,每天有300多萬人在上空飛行。”

  在對發動力和材料有了詳盡瞭解後,聽眾們的視線終於被拉到了大飛機這個整體,中國商飛公司科技委常委、C919飛機常務副總設計師陳迎春做了第三個報告,介紹了商用飛機的發展和我國的位置。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現場慕名而來聽眾為國產大飛機的發展感到自豪

  商用飛機內的G7,中日俄屬於第三層

  陳迎春是國家973項目的首席科學家,也是世界國際航空科學理事會程序委員會的委員,同時還擔任着我們中國航空學會總體專業委員會的副主任和空氣動力學專業委員會的副主任。為我們國家民用飛機設計學科的健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買飛機耗資巨大,每年花費幾百億用於進口商用飛機。所以如果我們自己能造,就能為國家掙很多錢,也會有很好的社會影響。美國總統出訪各國坐的都是波音747,歐洲領導人坐的都是空客,我國的領導人目前坐的是波音,但如果是自己造的專機,那無疑將成為一張大國名片。”

  陳迎春預測,中國未來20年的航空運輸量將達到現在狀態的三倍以上,需要增加六七千架飛機,而世界範圍內,則需要增加四萬多架,造出中國自主研發的商用飛機可謂當務之急。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陳迎春認為,中國未來20年的航空運輸量將達到現在的三倍以上,造出中國自主研發的商用飛機可謂當務之急

  “目前能夠製造大型商用飛機國家目前有七家,我們叫G7,美國、加拿大、巴西、歐洲的空客、俄羅斯、中國,還有日本。這七家大概可以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歐洲空客和美國波音,在商用飛機領域內,這兩家佔據產值多達90%以上;第二層次是巴西和加拿大,他們賣了幾千架直線飛機,佔到商用飛機產值8%左右;而中國、俄羅斯、日本三家飛機還沒有怎麼賺錢,屬於第三層次。”他同時指出,空客和波音不生產小型機,只有中國和俄羅斯對大中小三個類型都在研究製造。

  空客一半成功一半失敗的教訓:中國急但要穩

  據統計,波音公司從1957年造出第一架707,至今共生產並銷售了2萬多架飛機,空客迄今則生產了不到1.5萬架。波音公司平均每年生產380多架飛機,空客則是350架,基本上一天差不多一架飛機。“以前的市場就這麼大,但隨着航空市場越來越大,中國和俄羅斯的公司也發展起來,我相信,可能以後一天需要三架飛機,而這第三架飛機就很有可能是中國造的。”陳迎春表示。

  作為後起之秀的中國商飛能從波音和空客這兩家霸主學到什麼呢?“波音公司發展這麼多年,每一型飛機都生產了超過一千架,他們的飛機每款都是成功的,無一失敗。但空客目前只有320、420是成功的,所以它是一半成功一半失敗。我們要研究為什麼波音會型型成功,而空客居然是一半成功一半失敗。我認為空客是有點着急,但中國人不能這樣着急。因為我們走得晚,我們要保證每一款都要成功,失敗要耽誤很多時間,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1980年2月29日,中國民航花費巨資,向美國訂購的首架波音747SP(註冊號B-2442)飛機交付,3月24日首飛

  “其實從20世紀50年代到現在,在歷史上每一個時代,我們都嘗試研製商用飛機,但是限於國家經濟實力,我們的技術水平、工業基礎不具備那個條件,當時都沒有成功。今天我們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了,我們有這個實力和能力造自己的飛機。”

  商飛九年跨三大步,正研製的300座飛機是世界主流

  中國第一款商用飛機ARJ21於2002年啓動,2008年首飛,2014年取證,2016年交付;C919於2008年啓動,到2017年首飛;現在啓動了雙通道。商飛成立這麼多年,九年來跨了三大步。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今年5月5日,中國首款國際主流水準的幹線客機C919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成功首飛

  “ARJ21成功了,已交付航空公司運營,但是它是支線飛機,只有90個座位,航程3700多公里。C919是幹線飛機,是150座的,航程是5550公里。C919首飛以後,黨中央國務院發來賀電。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發賀電的事件一共有八項,前面六項全是航天,第七項是大飛機首飛,還有一項是可燃冰。可見,這項成就在我國曆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陳迎春自豪地説。

  目前啓動的300座級雙通道寬體客機是和俄羅斯聯合研發,其航程將要達到12000公里。“300座飛機是目前世界的主流。要走好這第三步,我們總的指導思想是:總體有創新,這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握的;機體有發展,我們用複合材料結構優化發展;系統跟着走,指的是系統跟着我們自己的C919走;動力有突破,就是做好發動機。”

  C919研製過程中的16個合資企業將在C929中發力

  對於劉大響院士提出的業界的普遍期盼,即C919機身是完全自主外,其餘引入的國際設備何時有自主時間表,陳迎春做了詳盡的回答。他分析,作為飛機的四個關鍵部位,C919已經做到總體氣動完全自主創新;同時我國已經基本掌握機體結構;在目前研製的C929中,將花大力氣攻克複合材料;“同時,也將在C919和C929研製中,帶動國產發動機的研發。”他打了個比喻,飛機和發動機的關係,如同婚姻,跨國婚姻總有些磨合成本,而青梅竹馬的本國產或許會更為默契合拍。但是,在C919研製過程中,引進了16個合資企業,極大地帶動了國內相關係統的發展,“在C929研製中,我想,這些合資公司會大大發力,將各個零件和組成做極大的優化。”

  在陳迎春看來,大型客機建設不僅是創新型國家、新時期改革開放、中國製造2025的標誌性工程,也是國家意志、民族夢想、人民期盼、歷史責任。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講座結束後,現場大飛機小“粉絲”向院士提問

  聽眾提問前,錢進和馬菲無不激動地分享了自己的試飛體驗,整整一年的準備,半年的實地飛行,訓練了所有可能的意外,“我們深知其後的艱辛”。劉大響院士點評,大飛機研製太複雜了,C919試飛成功在政治上和國際影響上不亞於當年的兩彈一星,中國人幾十年的飛機夢終於實現了。陳迎春告訴大家,之所以以C開頭,指的就是中國(China),表明這個飛機是中國人自己的飛機。“好像我們自己的孩子跟自己的姓。”他解釋,“前面一個9後面一個9,表示中國人長久圓滿的期望,1表示這是我們第一款飛機,也是100座以上的飛機,所以叫C919。”將來,還將會有C929、C939、C949……或許,現場的這些年輕人中將湧現出大飛機夢的下一代繼承者。

  (2017-08-23)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353 字。

轉載請註明: “高鐵院士”劉先林 我們太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