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方一些國家的政要和媒體頻頻發出“與中國關係回不到從前”的聲音,英國外交大臣稱中英關係不可能再照舊繼續,美國一些官員稱中美關係不會像從前,澳大利亞媒體對中澳關係也有相似評論。這些説法背後有什麼樣的弦外之音?
的確,西方一些國家與中國的關係再也回不到從前了。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新冠疫情蔓延更是引發人們對後疫情時代世界秩序的思考。面對一個變化更為激烈的世界,各國都在根據現實情況調整對外關係。在這種大背景下,如果還期待各國間關係與從前一樣,無異於刻舟求劍。中國同樣也在思考未來世界秩序的可能發展,積極調整外交政策。
儘管在世界形勢鉅變之下各國關係都回不到從前,但是西方一些人士發出對華關係再也回不到從前的感嘆,其指向卻似乎不是對世界秩序演化的客觀思考,而是認為以前的對華關係體現了對中國的單方包容,而回不到從前則意味着以後對中國要更為嚴厲。
如果對華關係“再也回不到從前”是這樣一種思考方向,那麼這些人士恐怕還只是停留在臆想中的從前。現實中這些國家的對華關係從來沒有建立在所謂寬容的基礎上,中國也不需要這些國家的“寬容”。中國與這些國家關係的核心是互利共贏。通過發展正常的對華關係,這些國家都實現了自身利益。
與中國交往實現了本國利益,也沒有損害所謂的原則。中國踐行“不干涉內政”原則,無論這些國家內部如何,中國尊重他們,不指手畫腳、説三道四。現在的問題是,一些人士不想繼續以往基於互利共贏的對華交往模式,要用自身“原則”來要求中國,向中國單向地擴張意識形態。在這種邏輯之下,如果中國沒有遵守他們的標準,就變成了損害他們的“原則”。這不是原則,這是赤裸裸的意識形態霸權,是莫名其妙的價值觀在作祟。
事實上,就以應對新冠疫情的實踐看,中國行勝於言。在維護人權上,中國犧牲了經濟發展的“利益”來切實維護人民的健康權;在有效問責上,中國處理了抗疫不力的政府官員;在信息透明度上,中國真實嚴格地對內對外報告疫情等相關信息。而反觀一些國家,為了經濟和選票忽視疫情發展規律,不惜犧牲人民生命健康;各個層面的官員爭相作秀,卻很少認真反思施政不足。哪怕疫情處理再差,也沒有高級官員因此辭職;在信息透明度上,一些國家的新冠“零號病人”何時出現至今仍撲朔迷離。當然,這絕不是説中國表現完美,在抗疫過程中,中國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以應對疫情看,一些政客從狹隘的意識形態出發,本能地排斥中國的抗疫行動,擔心客觀評估中國的表現會損害其高調宣揚的“原則”,甚至空洞地拿某些原則來指責中國,更不願意承認自己糟糕的應對措施已經摧毀了“原則”的實質意義。
有趣的是,喜歡用對華關係“回不到過去”字眼的人士目前都來自“五眼聯盟”成員國,不由得令人懷疑他們是不是待在封閉的小圈子裏,“分享”着同質化的情報,使用着類似的語言,協調着彼此對華的外交。
世界變化如此之大,某些人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自身的表現及與中國的關係,不要一直沉浸在道德優越感的幻覺當中。如果他們眼中的對華關係應該是沒有成本地指責中國,居高臨下地教訓中國,這樣的狀態不是“回不去”,而是“不存在”。一直從後視鏡裏看對華關係,是看不清未來的,希望相關人士平心靜氣地正視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作者是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