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今日話題第3995期:中國遠洋漁船為何頻繁遭扣留?只因海盜式捕撈

由 時愛蘭 發佈於 綜合

  導語

  厄瓜多爾環境部近日發佈消息稱,一艘中國籍船隻8月13日在加拉帕戈斯海洋保護區內被當地執法人員扣押。原因是在船內發現了重約300噸的海產,其中包括瀕危動物雙髻鯊。最近幾年,中國遠洋漁船常常在海外被扣,甚至有的漁船還曾被擊沉。這些漁船到底做了什麼?它們又為何不遠萬里去西非、南美捕魚?…[詳細]

  要點速讀

  1

  中國四大漁場早已是名存實亡。

  2

  “海盜式捕撈”不僅破壞了生態,也讓中國遠洋漁船頻頻惹上麻煩。

  3

  必須重視“海盜式捕撈”,否則漁民生命安全無法得到保障,中國的國際形象、海外利益也會遭遇嚴重損失。

  因為過度捕撈,中國近海漁業資源已經進入嚴重衰退期

  再過一週,中國黃海和渤海海域的休漁期就將結束。2017年,黃渤海休漁期長達四個月,比往年長了一個月。除此之外,南海和東海的休漁期也都延長了至少一個月。而有史以來最長休漁期的背後,是中國近海的大魚越來越少了。

  很多人在中學課本上都學過,中國有四大漁場(渤海漁場、舟山漁場、南海沿岸漁場和北部灣漁場)。但是現在,四大漁場早已是名存實亡,像是舟山海域原來有四大漁汛,但上世紀80年代就一個個的消失了。有漁民抱怨:“沒有魚,出海要虧本。休漁也就開頭幾天好,轉眼就捕沒了。”

  中國近海漁業資源越來越接近枯竭,過度捕撈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圖:《南方週末》)

  漁業資源的快速衰退,與中國沿海海岸線的人工化和近海環境污染都有關係,但最重要的還是過去幾十年來的過度捕撈。

  根據《中國漁業年鑑》公佈的數據,從1986年到1996年,近海捕撈量從430萬噸增長至1153萬噸,平均每年增長10.4%。在這種形勢下,海洋捕撈強度很快超過了漁業資源的承受範圍。

  《中國海洋發展報告》稱,渤海和黃海有記錄生物物種原本有300種,東海有760種。然而1997年至2000年專項調查結果顯示,渤海和黃海的生物僅剩180種,東海也只剩620種,海洋生物物種的種類分別減少40%和30%。

  大黃魚就是典型案例。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對大黃魚的過度捕撈,使得野生大黃魚越來越罕見。《中國海洋發展報告》的數據顯示,大黃魚在經歷了70年代的高產量後,進入80年代產量驟減,到2010年產量已由產量峯值的19.7萬噸下降到6.3萬噸。

  上世紀90年代,中國變成全球首屈一指的漁業大國,近海漁業資源卻面臨枯竭

  浙江海洋水產研究所資源室主任周永東在接受《中國國家地理》採訪時説:“想一想當年,每斤大黃魚只有一角四分錢,最低7分錢。那時沒冰庫,無法保存,政府號召大家買愛國黃魚。”而如今,野生大黃魚的價格高達每斤2000元左右。

  大黃魚、小黃魚、墨魚和帶魚,號稱中國的“四大漁產”,根據《東黃海漁業資源利用》一書統計,在東海區的所有漁獲物中,20世紀50年代,四大漁產佔63.7%;70年代下降到47.4%;90年代下降到18.8%,僅剩年幼的帶魚和小黃魚。

  中國將魚槍“瞄準”遠洋漁業,如今已成為海洋漁業第一大國

  中國近海漁業資源越來越接近枯竭,這是必須要面對的現實。然而,中國人對水產品的消費熱情卻沒有絲毫下降。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2013年中國人均水產品(包括河鮮和海鮮)佔有量高達37.9公斤,比1993年時的14.4公斤增長了150%,相當於每年平均增長5%左右。相比之下,北美和歐洲等發達國家2013年人均水產品消費量為26.8公斤,比中國少十幾公斤;發展中國家這個數字為18.8公斤,只是中國的一半。

  如果不算中國的話,2013年世界人均魚類消耗量為15.3公斤,算上中國則為19.7公斤

  人均消耗量大,再加上中國人口多,使得中國的水產品總消費量高居世界第一位。全球四分之一的魚都是被中國人吃掉的,總的消耗量比排名第二到第十名的國家加起來都要多。

  但是中國近海漁場捕撈上來的海鮮品種越來越少,個頭也越來越小,真正好吃而且個頭大的海鮮,除了養殖的,幾乎都是從別國海域或者公海捕撈來的。

  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崔利鋒曾表示,中國已成為全球海洋漁業第一大國。目前,中國遠洋漁業作業海域已擴展到40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屬經濟區,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公海和南極海域。

  中國遠洋捕撈主要活動區域示意圖

  中國還通過燃油補貼、船舶更新改造補貼,以及免除進口税、增值税等措施鼓勵捕魚企業“走出去”。例如,山東省2015年提出 “海上糧倉”戰略,設立了3.2億引導基金,並透露該省遠洋漁船已達434艘,在建遠洋漁船36艘,已批待建遠洋漁船44艘。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大躍進下,目前中國遠洋捕魚船隊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一。根據中國漁業互保協會的數據,2014年全國遠洋漁業總產量和總產值分別達203萬噸和185億元,作業遠洋漁船達到2460艘。與之相對應的歐盟數量是335艘,美國是225艘。

  “海盜式捕撈”不僅破壞生態,也讓中國遠洋漁船頻頻惹上麻煩

  中國遠洋漁業擴張的同時,衝突和矛盾也隨之而來。2016年3月14日,中國漁船“魯煙遠漁010”因在阿根廷專屬經濟區內捕魚,被阿根廷海岸警衞隊擊沉。除此之外,中國漁船在韓國、印尼、菲律賓、科特迪瓦等國海域附近也曾與當地海警發生衝突。

  頻繁出現衝突的原因是,當地政府認為中國漁船存在非法捕撈行為。2012年6月,歐盟公佈了一份名為《中國在世界漁業中的角色》的報告。報告顯示,2000-2011年間,中國漁船光在西非北部海域的IUU(非法、未報告、不受規範)行為就有2648起。

  “海盜式捕撈”行為,給當地生態環境和漁業造成不可逆的破壞

  較於世界聞名的北海漁場(英國)、北海道漁場(日本)、紐芬蘭漁場(加拿大)和秘魯漁場(秘魯)四大漁場,西非漁場沿岸非洲國家海軍和漁政執法力量普遍薄弱、裝備簡陋,因而常常遭到國外漁船“海盜式捕撈”。

  去西非漁場捕撈的中國漁船,除了中國水產總公司等早期的開拓者,後來者很多漁船來源複雜、裝備精良,它們通常以兩艘船為一隊或若干對船為一組,經常偷偷進入對方專屬經濟區甚至領海內從事非法捕撈,還將許多捕撈陋習帶出國門,使用網眼極小的“斷子絕孫網”和大功率漁燈等爭議性捕撈設備,如果對方執法力量出動,便藉助漁船所配備的大馬力發動機逃之夭夭,倘無法擺脱,有時還會暴力抗拒執法。

  斷子絕孫網

  比如浙江廣源漁業老闆方盛華2015年5月在接受浙江在線採訪時地説,他們赴安哥拉的五艘漁船“都是大型圍網船,捕撈方式對海洋殺傷性較大,因此圍網船已被列入一打三整治範圍,要求三年內必須進行更換。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把國內過剩產能轉出去”。

  很多西非國家將這樣的捕撈行為稱作是“海盜式捕撈”。據法國《回聲報》援引一些非政府組織和漁業機構人事稱,由於幾內亞灣沿岸“海盜式捕撈”猖獗,當地若干生物物種已瀕臨滅絕。

  “海盜式捕撈”會吃光海洋,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國家財政預算補貼漁企――遠洋捕魚是‘轉移對海洋殺傷性較大的過剩產能’――虧錢的買賣由財政補貼填平――系統性監管缺乏――到別國專屬經濟區違法捕魚出事――國家墊底和負責”。專欄作家陳振鐸將這總結成為目前中國遠洋捕魚問題生成鏈。

  有很多人覺得無所謂,撈外國人的魚,中國人不僅能吃上更多的魚,吃不了還能出口賺錢。但是,“海盜式捕撈”對生態和魚汛的破壞是毀滅性的。

  印尼海軍在2015年5月20日炸沉在印尼海域非法捕魚的41艘外國漁船,這些漁船來自中國、越南、菲律賓、泰國等國

  聯合國糧農組織每兩年出版一份《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2016年7月出版的報告顯示,全球海洋漁場有20%已經徹底崩潰,幾乎打不出魚了;20%的漁場嚴重退化,幾近崩潰,必須立即停產才有可能挽救;另有40%的海洋漁場已經達到了捕撈上限,再也無法增加產量了;剩下的20%漁場要麼因為各種原因尚未遭到破壞,要麼正處於修復階段,必須假以時日才能重新被開發。

  對於漁業的這一現狀,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已一致同意有必要推動“減少漁業補貼”,從而在全球範圍內進一步增強對漁業資源的保護工作。

  對於中國來説,很多新成立的遠洋漁業公司就是奔着補貼來的,國內不讓捕了,就把落後的捕撈運作及管理模式直接輸出到其他相對落後的國家中去。減少補貼是阻止進一步破壞的有效方法。

  非法捕魚船僅銷售價格較高的魚,而把不值錢的魚拋回海里,這對於缺少技術和設備的非洲漁民來説是一場災難

  除此之外,中國對遠洋漁船非法捕撈的監控也應該加強。例如,2013年農業部因IUU捕撈處罰了大連連潤遠洋漁業公司,這起案件最早由幾內亞漁業主管部門發現並向歐盟委員會報告後,由歐盟委員會告知中國主管部門。農業部現行的監測、管制、偵查和執行機制與中國遠洋漁業企業的非法行為相比有明顯的滯後,因而中國方應進一步有效管理,加強監管。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倘中國有關方面對這種“遠洋海盜捕撈”的做法仍不能引起必要重視,不僅會破壞海洋生態,在發生衝突時,漁民生命安全無法得到保障,中國的國際形象、海外利益也會遭遇嚴重損失。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