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入非遺 究竟是怎麼回事

  二十四節氣入非遺,究竟是怎麼回事。11月30日,正進行第十一屆常會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宣佈,經過評審,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出席本屆常會的中國政府代表團表示,“二十四節氣”成功入選代表作名錄,既是教科文組織對該遺產項目有助於在整體上提高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重要性認知的一致認可,也體現出國際社會對保護傳統知識與實踐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將文化融入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視,但“二十四節氣”的傳承和保護依然任重道遠。

  為保護“二十四節氣”並實現傳承,目前“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組”已於2014年5月成立,且是在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的直接領導下,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作為協調單位,中國農業博物館作為牽頭單位,協同相關社區、羣體共同成立,並聯合制定了《二十四節氣五年保護計劃(2017—2021)》,共同約定了彼此的責任和義務。此外,河南省登封市文化館、內鄉縣衙博物館等相關社區,也將建立並依託“二十四節氣”傳習基地,開展相關調查、傳承和宣傳活動。而以中國農業博物館和中國民俗學會為代表的社團羣體則長期從事“二十四節氣”的相關文獻、傳統知識及民俗實踐的保存和研究工作,將為該遺產項目的保護提供智力支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33 字。

轉載請註明: 二十四節氣入非遺 究竟是怎麼回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