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董秘現離職潮離奇現象
上市公司現董秘離職潮 業績披露前後成高峯期
最近一週共有8家上市公司發佈了董事會秘書辭職或變更的公告。而據記者昨天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至上週末,滬深兩市共有180家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一職出現了變動。記者查詢公司資料發現,多數董秘離職原因為“個人原因”,離職後通常任其他上市公司董秘或繼續擔任本公司其他職務。
2015年還剩下三分之一的時光,董秘離職數量就已經與前幾年全年相仿。那麼,身處離職潮當中的董秘是如何看待這一現象的呢?對於董秘這份工作,他們又有怎樣的認識?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了多位在職及離職董秘,力圖為讀者還原董秘這個職業的生態現狀。
工作壓力越來越大
“董秘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了,趨勢是這樣的。現在監管越來越嚴,大眾關注程度也高。”一位剛剛離職的上市公司董秘如是看待董秘這份工作。
上述離職董秘進一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董秘的工作壓力來自很多方面。比如説定期報告,100多頁的東西,出一點錯誤,輕的讓你做個書面報告,重的就要通報批評。由於這些報告涉及到大量數據和邏輯關係,即便反覆校對也很難避免一些小錯誤的出現,在這個時候就會覺得壓力很大。另外,有時候公司公告特別集中且數量很多,稍不留意有些該發的公告就會漏發。在和投資者交流時,一個很隨意的回答,可能就會被人家抓住把柄。
某上市公司在職董秘也告訴記者,“除了日常工作,董秘在應對股價問題時也是很麻煩的。一旦遇到暴跌,對外,投資者在網上投訴,謾罵,你得把投資者情緒穩定住;對內,如果老總、大股東不太懂股價,就會問你為什麼公司股價不漲,怎麼才能穩住股價,這個時候壓力就會很大。”“董秘現在的壓力的確很大,一旦出什麼問題,或者受到處罰,就沒辦法在這個圈子待了,神經隨時緊繃。”上述在職董秘如是表述。
“這行風險挺大”
待遇方面,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今年以來(截至8月20日)離職董秘去年平均年薪為41萬元,但仍有不少董秘年薪低於20萬元甚至是10萬元。
上述離職董秘告訴記者,“其實我沒太關注薪酬這個事情。一般大一點的公司董秘薪酬高一些,創業板公司董秘年薪30萬左右算正常。如果低於20萬元,那真的太少了,不過也存在地域差異。”
該董秘補充道,“最重要的是,薪酬應該和董秘所承受的壓力和風險成正比。其實這行風險挺大,監管層現在動不動就要查。”西部一上市公司在職董秘也表示,“就薪酬而言,我覺得從壓力來看,是不匹配的。大企業的董秘是中層,拿不到高層薪酬。有些民企董秘收入確實比較高,但也要看行業,比如房地產行業董秘收入比較高,製造業董秘收入就比較一般。”
對於當前這波離職潮,上述西部地區上市公司在職董秘認為,“我覺得很多董秘選擇離職大概都是在30歲左右,可能有更好的地方去,很多企業給的待遇更好,機會也更多。事情做得都是一樣的,只是薪酬不一樣。有很多董秘離職後專職去做私募,也是一個出路。不過,我瞭解的專職去做私募的不多,畢竟沒有那種名氣,要搞得到錢還是很難的。從董秘圈混出來成為大私募的還是不多的。可能跳槽(繼續做董秘)的比較多,因為還是對這一塊最熟悉。”
不少董秘玩閃電辭職
有不少上市公司董秘今年玩起了閃電辭職,例如華昌達前董秘彭濤今年1月7日上任,2月26日便離職;奇正藏藥前董秘曹煥麗2月10日開始兼任董秘一職,5月13日便同時辭任副總裁、董事會辦公室主任和董秘;空降在四海股份前董秘曾滔2月24日開始任職,屬於外部空降型,6月13日便從公司離開了。
今年新上市的公司中,如東易日盛、嶺南園林等11家上市公司董秘出現了變動,大部分上市公司在前董秘離職的同時會任命新董秘,但好董秘可謂是A股市場的“稀缺品”,在找不到合適董秘前,上市公司往往會尋找代董秘。樂普醫療前董秘王建輝今年1月離職,該公司副總經理和董事長均成為了公司代理董秘。還有一種情況是任職人員不具備董秘資格,如鄧曉力在5月30日開始任招商證券董秘一職,但鄧曉力當時還不具備當董秘的資格,3個月後獲得董秘資格證書才正式上崗。
有些上市公司董秘更換頻繁,有些上市公司自上市以來就從來沒有更換過董秘。據記者統計,滬深兩市共有780家上市公司從未更換過董秘,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95家上市公司在21世紀前就登陸了A股市場,如寶利來董秘邱大慶從1997年就開始任職,擔任董秘時間已經超過了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