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社會時事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全國各地社會新聞,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今日(10月15日),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國務院老幹部活動中心主任王立連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相比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更加體現了節儉辦會的特點。
據瞭解,這次代表駐地院子裏、樓前沒有歡迎的標語和花壇一類烘托氣氛的東西,並且房間內不再擺放水果,餐廳裏也全部都是家常菜。大白新聞注意到,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中央八項規定”後,節儉辦會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對此,人民網發表評論文章稱,好的會風體現好的工作作風。
十九大節儉辦會:房間無水果,餐廳家常菜
據悉,從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到本屆大會,王立連一直負責中央國家機關代表團相關工作。他介紹,以往的代表駐地裏會有大標語、綵球、橫幅、花壇等等,這次駐地院子裏、樓前都沒有了歡迎的標語,也沒有了花壇一類烘托氣氛的東西。
圖自“中國之聲”
報道稱,餐廳和房間準備和以往也有很大不同,“房間裏沒有再擺任何水果,往屆的代表和工作人員房間還有水果等,這屆就完全沒有了。另外,餐廳裏全部都是家常的菜,級別降低,沒有了小海蔘、大蝦等,都是自助餐,但是味道還是符合大家的口味,照顧南北差異,八個熱菜、八個涼菜和幾種主食。第三,往屆大會,走廊裏有很多為代表提供的個性服務,包括定製衣服啊,免費理髮、美容,還有小賣鋪提供的商品的購買,這次一律都沒有這些方面的服務”。
王立連説,從中可以看出,中央八項規定落實的非常到位,雖然沒有了這些服務,但是整體上工作人員的精神面貌比往屆有明顯改進,心氣比較足,都寄希望於這次十九大確定我們黨新的大政方針政策,帶領全國人民實現我們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媒體:好的會風體現好的工作作風
大白新聞注意到,黨的十八大召開期間,媒體就曾廣泛報道過節儉辦會的多個點滴細節。
有報道稱,(十八大)會場佈置簡潔、大方,沒添置新的辦公設備,照明採用節能燈;代表桌面上擺放的是環保筆、再生紙;從人民大會堂到駐地,代表乘坐的是國產車,活動安排通知用短信提醒。
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羣眾的八項規定,即“中央八項規定”。短短600多字,從調查研究、會議活動、文件簡報、出訪活動、警衞工作、新聞報道、文稿發表、勤儉節約等8個方面對加強作風建設立下規矩,提出具體要求。
中央八項規定出台的3個月後,全國兩會拉開帷幕,據報道,代表委員的大巴車隊和社會車輛一起按照交通指示燈行駛。代表的房間也有了變化,一位全國人大代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前幾年,這個桌子上擺着手工藝品,特產也有。今年就一個代表證、一個筆、一個筆記本、一個削筆刀。”代表團駐地的餐廳裏寫着“提倡光盤,厲行勤儉節約”。
在2015年兩會期間,人民網發表評論文章稱,自中央“八項規定”出台以來,全國上下嚴格執行落實,務實、節儉的陣陣清風撲面而來:開會不擺鮮花,沒有紅地毯;桌上不見礦泉水,只有清茶一杯;會場沒有會標,流程簡化務實;參會人員在駐地吃自助餐,而且是 “光盤行動”……這些新的變化,贏得了人民羣眾堅決擁護的掌聲。毋庸置疑,好的會風體現好的工作作風。
文章稱,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無論是開展“光盤行動”杜絕“舌尖上的浪費”,還是轉會風營造節儉辦會新風,無一不是在喚醒公民的節約意識。提倡節儉對於一個社會而言,不光是一種“正風氣”,更應當是一種“正能量”,需每個人從內心長出厲行節儉的“種子”。黨員幹部要牢固樹立勤儉節約意識,帶頭倡導節儉,不僅是在食堂裏,還要在“三公經費”開支上切實做到從儉;對於每一個公民而言,要從一點一滴做起,自覺傳承勤儉節約美德,以自覺節儉來推動整個社會節儉風氣的進一步形成。
2017年的兩會期間,媒體報道稱,相比往年兩會,今年兩會節儉會風更加突出,會場入口處桌子上擺放了鉛筆、橡皮、信封、膠水、針線包等物品,可隨時取用。小組討論的會場裏,只有姓名牌和茶杯,沒有為每一位代表委員提供其他會務用品。而這些鉛筆、信紙、信封等都是回收材料製成的。
對於2017年兩會的會風,《中國紀檢監察報》發文,作者稱“參與兩會工作有十幾年了,對今年會風改進感觸尤深。”還記得當年的一些情形——有的代表團下了車就走上紅毯,有標語歡迎,有鮮花陪伴;有的團進了房間還有些許土特產,有吃的、有用的;休會時有的還搞專場文藝演出,蹦蹦跳跳;有些新聞媒體熱衷追星,報道多是“娛樂範兒”。當然,最為火爆的還是各種交際和各色聯誼,“一起坐坐”“吃個便飯”“認識認識”……相當時尚,相當普遍。
文章稱,從某種意義上説,全面從嚴治黨、營造良好政治生態,恰應更加關注會風、文風、幹部作風,並從這些方面做起、改起。“八項規定”是什麼?是領導幹部的行為規範,但其有着更深思想涵義,那就是人們都清楚地意識到,幹部作風不良,政治生態肯定糟糕。
新聞鏈接——黨的會議中會場佈置有何講究?
1959年,為迎接新中國成立十週年而建的人民大會堂落成使用。其中,在為大型會議召開而設計的大禮堂中,出現了一個嶄新的會場佈置式樣:會場中央懸掛國徽,兩側各布五面紅旗(共十面紅旗)。在經過多次黨政會議的檢驗後,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這一佈置特別是十面紅旗的設計評價極高。
此後特別是1966年後,黨的多次中央全會及九大、十大和十一大等全國代表大會都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上述會議借用了之前的會場佈置式樣,保留了兩側的十面紅旗,只是把會場中央的國徽換成了毛澤東等領袖的畫像。這一時期,領袖畫像加十面紅旗的搭配逐漸成為黨的會議普遍的會場佈置要素,一直延續到1978年。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沒有選擇之前常用的懷仁堂和人民大會堂,而是選擇了京西賓館作為會場。在會場的佈置上,此次會議一改常態,沒有對會場進行任何佈置。
在經歷了幾次沒有會場佈置的會議後,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在會場佈置上,十二大撤掉了會場中央的領袖畫像,改掛鐮刀錘頭組成的巨大黨徽,但兩側的十面紅旗仍然保留。這一佈置使十二大成為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懸掛正式黨徽的全國代表大會,同時使其成為黨的歷史上第一次使用黨徽與十面紅旗的搭配佈置會場的全國代表大會。在此之後,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及代表會議都沿用了這一佈置式樣,從未改變。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