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母打過的孩子跟沒被父母打過的孩子,有很明顯的差距,這個差距會讓身為父母的他們後悔。打孩子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會讓孩子對於父母覺得恐懼,心裏產生陰影。
做錯了事就被父母打的孩子,孩子就不會再犯錯了嗎?一味的打罵並不是最佳的解決方法。
被父母打過的小樂,跟從小沒被打過的小凱,長大後不一樣的他們
小樂跟小凱來自於不同的兩個家庭,小樂的父母性格暴躁,一旦小樂做錯了事情,爸爸就會打小樂,覺得他不爭氣。相反,小凱的父母從來沒打過他,他的父母比較和善。小樂跟小凱剛上初一,是學習的關鍵時刻。他們兩個都是男生,對於學習會比較想偷懶,一讀書就犯困,不喜歡學習。一個多月過去了,迎來了他們的第一次階段考試,小樂跟小凱上課並不認真,很明顯他們倆的成績都考的不好。
回到家中告訴父母成績,他們倆面臨着不同的兩種情況。當小樂爸爸拿到小樂的成績單,他非常生氣,自己花錢供孩子上學,孩子卻一點不傷心。他拿起家中的棍子,打着小樂。""這還只是初中,就考成這樣了,那以後你要怎麼辦,怎麼有出息?""樂樂爸邊打小樂,邊説小樂的學習。可是小樂完全聽不進去,打在身上的疼痛讓他的淚水止不住的流。
回到家中的小凱,父母看着手中的成績單,也是不開心的。但是小凱的父母很耐心,坐在沙發上跟小凱説話,詢問小凱是學習遇到了什麼問題嗎?是剛到新環境適應不了嗎?小凱跟父母説出了自己的想法,父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開導小凱。給小凱合理安排時間去學習,一整天會有空出的時間給玩,但前提是作業要做完,上課也要認真聽。父母的反應讓小凱得到了欣慰,他也聽父母的話學習。
長大後的小樂跟小凱都找到了工作,小凱仍然與父母在一起幸福的生活,身邊也有很多好朋友,小樂自己一個人在外面租房,身邊沒有特別親近的人,因為他容易因為一點矛盾就變得很暴力,也不會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讓一開始靠近他的同學離他越來越遠。
被父母打過,和從小沒被打過的孩子的差距
性格會叛逆,變得暴力
父母就是孩子的鏡子,父母因為孩子做錯事而對孩子動手,日漸一日的打罵灌輸在孩子的心中。孩子會變得叛逆,不聽勸。當他跟同學相處發生矛盾衝突時,他不懂得冷靜下來去解決這次的衝突,而會變得暴力,認為自己就是對的那一個。
性格急躁,不考慮他人感受
父母打孩子,不懂得先靜下心來之後處理。
一昧的動手,讓孩子的性格也變得急躁,不考慮他人的感受。父母怎麼對待孩子,相對應的孩子也會怎麼去對待同學。
跟父母的關係不親近
父母打在孩子身上,孩子會感到無比的疼痛,可也只能忍耐着。隨着打罵的次數增加,父母跟孩子之間越來越疏遠,孩子害怕父母,生怕又做錯事情惹父母不開心,那遭殃的還是自己。等到孩子到了離開父母生活的那一刻,他與父母之間的聯繫也越來越少了。
孩子該不該打?
孩子不該打,打孩子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誰都會犯錯,假如你是犯錯的那一個,你會希望別人打你嗎?何況還只是個孩子,他們來到這個世界才多久時間,有那麼多需要學習的東西。孩子多少都會犯錯,但誰想犯錯呢?所以對於孩子的教育,不應該是打。任何事情都要先了解清楚,孩子做錯了,父母是孩子的避風港,更應該耐心開導孩子,心平氣和的坐下來跟孩子好好談談,讓他改正過來。父母的鼓勵是給孩子的動力,也是幫助孩子在成長路上走得越來越好的支柱。
孩子是父母的寶貝,沒有哪個父母不喜歡自己的孩子。當孩子惹父母生氣的時候,父母應該冷靜下來,而不是立馬發火,先要搞清楚事情的緣由,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問題,耐心開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