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子開始,就進入了一年當中最為悶熱的三伏天,但你知道為啥伏天是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的嗎?
天干記日在出土的3500年前殷商時的甲骨文中就有明確記載,相傳為4600年前黃帝命大橈所做,結合地支,逐漸發展用於記年、記月、記日、記時辰,直至100多年前的滿清一直都是用於官方和民間的記年的,比如清晚的戊戌變法,辛丑條約都是用的干支記年。表面看她們更象數字,天干十進位,地支十二進位,搭配一起六十進位,輪環使用。嗯嗯!鐘錶的研製也應該是借鑑了我們的干支原理吧!實際上我們古人早就賦予了每個干支不同意義,結合五行屬性,被廣泛的用於人們的生活生產中。他們通過年復一年的觀察研究發現,每年最熱的一個多月幾乎都是從這幾天開始的,結合二十四節氣,夏至過後,日照點南移,作為北半球的我們,太陽供熱逐漸減少。雖然減少,但到地球上的熱量還是大於地表的損耗,所以每天的温度還是增加的。原來一天最多賺一百,現在每天少賺一元,但還是有存餘的,但當減少到將近一天最低消費五十元時,天氣就達到最熱的時候了。
單數屬陽,在這個陽氣最足的農曆七月裏,陽陽就見陰了,第一個庚日時陰氣太渺小,第五個庚日時就到下個月了,所以非三莫屬了。小暑過後,火不當政,未土攬權,土生金。瞭解五行的朋友都知道,木火屬陽,金水屬陰了,庚屬金,金性收斂、砍伐,得未土生養,又遇庚日子,庚在完成它的本職工作同時,它便開始生兒育女了,金生水,水為寒。故最熱的時候就從這天開始了!説到這,感覺我們祖先的智慧真的是太偉大了,無法用語言形容,就這麼一點的寒氣被逮個正着,使用傳承了幾千年,從未改變!似乎還在擔心那個入不殷出的怎麼辦了?每天少一元,沒等減到底線它就已經換工作了!夏至過後四十五天便是立秋節氣,進入申金月份,陰氣像個小公主一樣呱呱墜地,它就正經八百的為陰氣工作了!
前幾天看見一篇關於三伏天養生的文章,主要的觀點就是強調三伏天不要着涼。不着涼,那就儘量就熱唄!感覺作者很偉大,風格很像明成祖朱棣,想當年他為了應付建文帝的調查,朱棣三伏天穿着棉襖烤着火,一邊還吃着大便裝瘋賣傻,為他的造反贏取了寶貴的準備時間。小編或許不知人家朱棣吃的是大便形狀的美食,小編吃的好像是真大便了。你不着涼,如何降温解暑,難道也是穿着棉襖烤火嗎,你這樣造反恐怕也只能中暑了!
一年當中簡單分就非陰陽二氣莫屬了。陽氣從冬至開始醖釀,到立春的出生,到立夏進入中年有所作為,再到夏至一生中最為旺盛的時期,無不需要陽氣的滋養,總的來説這個半年裏我們都儘量不要着涼。但夏至過後,陰氣在孃胎中已開始醖釀,到伏天她已經有了形狀,我們要做的就是儘量照顧這個二胎的女兒,而不是去管那個中年的兒子了,所以伏天我們儘量以少量的陰氣為主,可以睡涼蓆,可以趟河洗澡,但切記過分,超出正常的涼我們儘量拒絕,低温空調,冰鎮的酒水飲料等,都是嚴重傷身的!陰氣到立秋的出生,直道冬至才完全長成自食其力了。所以這近半年的時間都是以陰氣為主的,我們儘量別太熱着。有人説夏天喝熱水可以降温呀!!的確,熱水可以助長我們的陽氣,以便阻擋外邊的陽氣,出汗後更可以排熱,但那隻適合夏至前,夏至後就立馬不一樣了。
伏天出現在未土月,未土在身體上主腸胃,所以在這個月裏,儘量不要吃變質發黴和那些不健康食品,很容易出現拉肚子,胃腸炎的現象的!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旺極,陰氣孕育卻沒出生的過度時期,把握好這個時間段,對我們一年的健康都是有很大幫助的。
中秋節月餅的來歷與傳説
(作者:武會春)
中秋節是情人風花雪月,談情賞愛的日子,也是華夏兒女的情人聖誕夜。
相傳在很久以前,在一個遙遠的小山村下,住着一個白面書生,自幼兒父母雙亡,無依無靠,被一個村上的老人收養。書生漸漸地長大了,老人也以去世,這位秀才多次赴考,都未能皇榜得中。便在家鄉種了一片中藥桂花樹,秀才每天都澆水施肥。
到了中秋節晚上,秋風爽爽,浩月當空,流星劃過長空,秀才一個人坐在亭院的小樹下,喝着麥酒賞着月色。看着天上劃過的流星,心中許下美好的心願!盼望着心上人的早日團聚!突然從桂花樹後閃出一妙齡少女,花容月貌。懷中抱着桂花酒與酥餅,説自己本是月宮中的桂花仙子,奉公主嫦娥宗旨,前來為貴郎送壼御花酒。説完對坐在秀才面前,秀才高興萬分,對酒當歌,並喝起十杯酒,一杯酒兒一點紅,桂花接酒敬新人,滿臉笑盈盈,二杯酒兒二朵梅,姐望情人中高魁,藍衫身上披……!(此秧歌在天水秦州還留傳至今),桂花並給秀才接過自己做的酥餅,説此餅內餡是用上品的大棗,花生,桂圓肉,蓮子所合成,四藥是健腦補腎的良藥,象徵着早生貴子,此餅是藥餅,因來自月宮後改為月餅!
二人情投意合,並私訂終身,寧願相守在人間,不願飛做天上仙!二人並對月結拜,插草封香,問我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青山做證花為媒,風花月夜結連理!
從今以後人們把中秋節定為華夏傳統的情人夜,吃着月餅,盼望着團團圓圓與早生貴子!
(2017-10-06)
中秋節月餅的來歷與傳説
(作者:武會春)
中秋節是情人風花雪月,談情賞愛的日子,也是華夏兒女的情人聖誕夜。
相傳在很久以前,在一個遙遠的小山村下,住着一個白面書生,自幼兒父母雙亡,無依無靠,被一個村上的老人收養。書生漸漸地長大了,老人也以去世,這位秀才多次赴考,都未能皇榜得中。便在家鄉種了一片中藥桂花樹,秀才每天都澆水施肥。
到了中秋節晚上,秋風爽爽,浩月當空,流星劃過長空,秀才一個人坐在亭院的小樹下,喝着麥酒賞着月色。看着天上劃過的流星,心中許下美好的心願!盼望着心上人的早日團聚! 突然從桂花樹後閃出一妙齡少女,花容月貌。懷中抱着桂花酒與酥餅,説自己本是月宮中的桂花仙子,奉公主嫦娥宗旨,前來為貴郎送壼御花酒。説完對坐在秀才面前,秀才高興萬分,對酒當歌,並喝起十杯酒,一杯酒兒一點紅,桂花接酒敬新人,滿臉笑盈盈,二杯酒兒二朵梅,姐望情人中高魁,藍衫身上披……!(此秧歌在天水秦州還留傳至今),桂花並給秀才接過自己做的酥餅,説此餅內餡是用上品的大棗,花生,桂圓肉,蓮子所合成,四藥是健腦補腎的良藥,象徵着早生貴子,此餅是藥餅,因來自月宮後改為月餅!
二人情投意合,並私訂終身,寧願相守在人間,不願飛做天上仙!二人並對月結拜,插草封香,問我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青山做證花為媒,風花月夜結連理!
從今以後人們把中秋節定為華夏傳統的情人夜,吃着月餅,盼望着團團圓圓與早生貴子!
(2017-10-05)
這些有關中秋的來歷和習俗,全家老小一起漲知識!
2017-10-04
三湘風紀
中秋節是怎麼來的?有什麼習俗?
有哪些優美的中秋節詩詞?
哪句最令你動容?
點擊播放
GIF/797K
中秋節來歷
中秋節來歷一
由古代祭月慢慢演變而來,我國古代曆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
農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被稱為“仲秋”,而且農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稱為“中秋”。先開始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慢慢的演變稱為“中秋節”。
中秋節來歷二
嫦娥奔月的故事演變而來,這個我們最熟悉了,先是後裔射掉了多餘的九個太陽,然後上天賞賜他一個成仙的藥,他不捨得自己的妻子(嫦娥),把藥交給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這天嫦娥吃了仙藥,然後奔月亮去了。
至於嫦娥為什麼吃藥,還有幾種説法,這裏不表,後裔對嫦娥思念,所以每年這一天,都會在園子裏擺上嫦娥最愛吃的東西,後來演變成習俗,也有説人們聽説嫦娥成仙之後,紛紛在月下設香案,向成仙的嫦娥祈求平安。
之後,年年如此,代代相傳,就演變成了節日,由於這天時值中秋,所以,人們稱“中秋節”。
中秋節來歷三
由祭祀土地神演變而來,在農耕社會,農作物的收穫對於農民至關重要,所以人們經常有祭祀土地的活動。
在以前有春播、夏收、秋獲、冬藏之説,在秋季收穫時,農民會祭祀土地神,農曆八月十五正好是農作物收穫的時節,所以可能是由這延續下來的習俗。
習 俗
賞月·拜月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之後每逢中秋,便擺出果品,賞月暢談,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此外,我國很多地方還有祭月、拜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嚮明月寄託對未來的希冀。
吃月餅
月餅原本是祭月時供品的一種,以後成了民間互相饋贈的禮品。如今,中秋吃月餅更是成了很多人必選的項目,取團圓之義。
觀潮
除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大賦名篇《七發》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中提到:“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
燃燈
點擊播放
GIF/453K
古人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在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為興盛,特別是廣東地區,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出果品、鳥獸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聞着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燒塔
南方廣泛流傳着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
玩兔兒爺
清代宮廷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祭兔兒爺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異化,中秋自從由祭月的禮俗轉化成民間節日後就淡化了禮俗色彩,而遊賞性質越來越突出,玩兔兒爺的風俗可以説是這一現象的有力佐證。
中秋節詩詞
一、最著名的中秋詩詞
《水調歌頭》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二、最多情的中秋詩詞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三、最有想象力的中秋詩詞
《木蘭花慢》
宋·辛棄疾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鈎?
四、最具親情的中秋詩詞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五、最感傷的中秋詩詞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綜合人民網、詩詞世界)
更多內容,為您推薦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2017-10-04)
中秋節為什麼吃柚子
寄託思念之情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因為柚子諧音遊子,而中秋是團圓節。在古時候,遠在他鄉的遊子,會在中秋節這天吃柚子,以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象徵團圓之意
在中國傳統觀念裏,外形渾圓象徵團圓之意,同時柚子和“佑子”諧音,藴意吉祥。在歡慶中秋佳節之餘,吃着吉祥的水果,也算是討了個彩頭,希望得到月神護佑的美好意願。
其營養豐富
中秋節前後正好是柚子最好吃的季節,吃了甜月餅,再吃點甜酸的柚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吃月餅或肉食帶來的油膩感。加上柚子營養豐富,所以柚子是中秋節必不可缺的水果之一。
寓意早生貴子
柚子在南昌的方言裏面,諧音是“有子”,因此中秋節吃柚子也有早生貴子的吉祥寓意。而且在中秋節吃柚子時,大人們經常把柚子皮剝成花瓣一樣的形狀,好給小朋友做帽子。頂着柚子帽的小朋友與家中大人一起賞月,着實一幅温馨可愛的畫面。
中秋節應該如何選柚子
一、首先,要選“不倒翁”,即上尖下寬,頸短的柚子最好,底部如果是平面的更佳。
二、同樣大小的柚子,要挑分量重的。用力按時,不易按下的,説明果實緊密,質量更好。
三、如果柚子皮細膩光潔,表面油細胞呈半透明狀態,顏色呈現淡黃或橙黃的,説明柚子的成熟度高,汁多味甜。
四、如果想放段時間再吃,最好選擇顏色黃綠的柚子,在通風處可放1個月左右。
中秋節吃柚子的注意事項
一、柚子性寒,脾虛泄瀉的人吃了柚子會腹瀉,所以脾虛泄瀉者不宜多吃。
二、柚子會抑制人體酶的代謝,其中柚子對避孕藥的影響最為突出,所以服避孕藥的女性應忌食。
三、柚子不能和一些藥品同服,與柚子產生不良作用的藥物有:環孢素、咖啡因、鈣拮抗劑、西沙必利等等。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Jessica”:醉掉!這也偷
(2017-09-22)
中秋賞月,這樣給孩子講中秋來歷和習俗
2017-10-04
微言教育
中秋來臨,全國各地人民用做月餅、扎燈籠、打餈粑、跳月等傳統習俗來慶祝這一節日。如何給孩子講中秋節的典故和習俗?下面這個視頻來告訴你↓↓↓
《傳承的力量》中秋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中秋習俗!
《傳承的力量》中秋篇節目以“中秋情.共圓中國夢”為主線,以圓作為符號貫穿全集,從月亮的具象圓到中國夢地抽象圓,將中秋節的文化內涵和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畫面精美,敍事樸實,內涵厚重,娓娓道來,給觀眾呈現一場有深度有廣度有態度的精神盛宴。
《傳承的力量》中秋篇節目涵蓋詩歌、器樂、雜技、舞蹈、舞獅、手工藝、朗誦等多種傳統體育、藝術門類。有面向人人的集體展示、也有普通學校藝術社團的優秀節目、有專業藝術院校的高水平表演,同時還有台前幕後老師和學生在傳承中華文化過程中發生的真實、感人的故事。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節寄託着中國人的團圓情。《傳承的力量》中秋篇通過短紀錄片,講述了中秋節的由來,以及這一天全國各地慶祝中秋做月餅、扎燈籠、打餈粑、跳月等多種習俗,孩子們如何從長輩那裏將中秋節的文化和習俗傳承下去。
《傳承的力量》國慶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紀念革命先烈。
《傳承的力量》國慶篇節目以“傳承中華情,共築中國夢”為主線,通過記錄微電影+節目展演的形式,在共和國68週年國慶之際,以祖國各地校園為背景,師生羣體為載體,多角度的展現新時期學生羣體們對國家的熱愛,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對民族精神的傳承。
《傳承的力量》國慶節篇以國旗元素貫穿始終,表現濃濃的慶祝祖國華誕的氛圍。在遍佈祖國大江南北的校園,尤其是全國範圍內的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和高校傳承基地,學生們用豐富多彩的藴含優秀文化內涵的體育藝術教育成果,通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來歡慶國慶節,向祖國母親68週年華誕獻禮。
《傳承的力量》國慶節篇選取在體育藝術教育成果顯著的十幾所學校作為典範,選取的展演節目呈現上更加表現出契合國慶節的歡慶氛圍,基本都是上千人的熱鬧、宏大場面,且非常符合國情氣質。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小玉。‘”:我們這裏天天下雨,恐怕是看不見月亮了
(2017-10-04)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
農曆八月十五
,傳説是為了紀念嫦娥。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農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節中秋節才成為了固定的
節日
[1]。
《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
元旦
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習俗。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
月餅
、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説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的“舉杯邀明月”,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二、中秋節的傳説:
中秋傳説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説,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枱的百寶匣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着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着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着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説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説: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説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説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温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羣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U144377483”:太多了
(2017-09-27)
中秋佳節,難得的月圓人更圓,舉杯邀月,閤家歡樂,怎少得了美食相伴?由於各地過中秋節的習俗不盡相同,吃的也五花八門,那麼中秋究竟都有哪些好吃的,長沙旅遊網小編扒一扒各地的餐桌,精心挑選了以下幾道中秋拿來共享的美食,吃貨們還不看過來!
月餅
由來:中秋節吃月餅據説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現狀:當今月餅已成為中秋美食中的主角,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風味因地各異。分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不同品種,其中還細分了五仁月餅、蛋黃蓮蓉月餅、水果月餅、冰激凌月餅等等各種不同食材,深受人們的喜愛。不僅讓人大飽口福,可觀賞性也越來越高。同時,月餅也是中秋親朋好友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推薦:食鑑家、九如齋、巢娭毑、馬復勝等月餅品牌每年中秋在長沙當地都算是小有名氣的。有興趣最好自己DIY一次,過程有趣,吃的也放心,比如可以自己報名參加一些長沙提供DIY服務的月餅店子,或者參加一些自制月餅的迎中秋的活動,都將成為一段美好的記憶。
螃蟹
由來:中秋吃螃蟹的習俗由來已久。俗語“西風響蟹腳癢”説的就是每年中秋之時,是螃蟹的最佳品嚐時機。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以宮廷最為精雅,比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將螃蟹用蒲包蒸熟後,眾人圍坐品嚐,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並用之洗手。
現狀:如今,大閘蟹是江浙地區人們中秋必不可少的助興菜餚,每人一隻,伴着姜醋,拆分食之,是最好的消磨時間的方式。同時民間還流行一句"九月團臍十月尖",是指農曆九月雌蟹最佳,到了農曆十月雄蟹當道。那麼此時大概正值雌蟹膏香肉嫩之時,甘香流油的蟹黃、白嫩鮮甜的蟹肉,絕對會讓你直流口水,食指大動。
推薦:好食上、青瓷味坊、九子香辣蟹、新長福、一品香辣蟹等餐廳都可以吃到長沙比較有名的美味大螃蟹。如果你是吃螃蟹的老饕,挑螃蟹的好手,馬王堆海鮮市場也是最適合你的選擇。
小貼士:平時脾胃虛寒、大便溏薄、腹痛隱隱、風寒感冒未愈、宿患風疾、頑固性皮膚瘙癢疾患之人忌食;月經過多、痛經、懷孕婦女忌食螃蟹,尤忌食蟹爪。
炒田螺
由來:中秋吃田螺,是流行多年的風俗,早在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誌》就有記載:“八月望日,尚芋食螺。” 據資料記載,中秋吮石螺習俗源於古代一個窮秀才,因沒錢買肉過中秋,便摸些田螺、石螺回來煮,邊賞月邊吃,田螺俗稱攀桂,後來秀才中舉,於是,每逢中秋吮石螺便成為風俗。
現狀:由於中秋前後恰好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時節。在廣東、湖南等地,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吃炒田螺的習慣。“中秋佳節近如何,餅餌家家饋贈多;拜罷嫦娥斟月下,芋頭啖過又香螺。”
推薦:映象瀟湘、大碗廚(王府井店)、何氏排骨(左家塘店)、韓大地自助燒烤城(步行街店)、海吃海喝快樂自助餐廳(旗艦店)等這幾家是長沙人氣較高的吃田螺的餐館,有空可以試一下。
桂花鴨
由來:中秋吃桂花鴨也是由來已久的地方風俗,追溯歷史,其一,主要是源於“殺韃子”的説法,即元末時期,蒙古統治者欺壓漢人,漢人決定推翻元人,但當時統治嚴厲,不便明鬥,於是就使用暗語。當時漢人稱蒙古人“韃子”,取諧音“鴨子”。大家約定中秋吃鴨子,其實就是中秋大家一起行動推翻元人統治。二來,中秋前後,鴨子正肥,恰好是吃鴨子的好時節。
現狀:中秋吃桂花鴨現在主要是江南一帶的民間習俗,尤其是南京人,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可言。
推薦:想吃最正宗的桂花鴨最好親自去一趟南京,趁熱吃更美味。韓復興的鴨子在南京很有名,是南京的老品牌了。不想麻煩的也可以選擇網購。
餈粑
由來:“八月裏,中秋到,家家户户打餈耙;快喊爹,快喊娘,燒開水,蒸糯米。蒸熟倒進碓窩裏,拿起粑捶搗糯米。”打餈粑是中秋節的一個有趣的習俗。八月中秋吃餈粑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將軍伍子胥而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八月中秋舂餈粑,吃餈粑賞月活動即喻示家家團結幸福、吉祥如意;餈粑的黏結成團,喻示着全家和睦團結;餈粑的香甜喻示着生活甜蜜幸福;餈粑成大小圓形喻示着人們“有緣”、喜慶、吉祥和團圓;因此吃着圓圓的餈粑就自然象徵全家和和氣氣、團團圓圓、平平安安了。
現狀:中秋節吃餈粑在書上極少記載,但是在廣西的許多地區,確有這樣的習俗。一些地區甚至中秋節可以沒有月餅,但是卻不能沒有餈粑。通常把新收回來的糯米淘淨,用飯甑蒸熟。放到石臼裏搗,足足要搗一個多小時才能做好,一個個圓餅被晾乾放置。到了中秋那天,就會取出幾個,放在火上烤着吃。而在四川民間一些地方,則在餈粑中加入桂花搗製成月桂餈粑,蘸上炒黃豆麪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別具一番風味。
推薦吃法:炭火烤餈粑、甜酒煮餈粑、拌蛋汁煎餈粑
藕盒子
由來:中秋吃藕的習俗一方面是據説藕斷開亦是絲連,千纏百結欲離還連,如同少女相思入骨難捨。加上藕字與“偶”同音,它也成了少女中秋時節祈禱愛情開花結果的賄賂嫦娥必備供品。中秋食藕,也是寄團圓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
現狀:由於中秋吃藕寓意好,加上又正是鮮藕應市之時,所以這一習俗在很多地方一直在延續着,尤其是江浙一帶。
推薦:藕盒是很多人愛吃的一道菜,香酥的外皮裏面裹着脆中帶糯的蓮藕,蓮藕裏夾着香香的肉餡。一口咬下去,可以體會到很多種味道和口感,絕對是大大的享受。同時做法比較簡單,建議中秋團圓宴上,和家人一起親手做一道美味的藕盒子。
材料:豬肉、藕半截、雞蛋2個,食用油、麪粉、老抽、鹽、葱、姜適量。
做法:藕削皮洗淨,從正面切片不要切斷,再切一刀切斷成為一個夾子。把葱、姜切成末,豬肉剁成末,把豬肉裏放入老抽、鹽、葱、姜、少量的蛋清,拌勻,把攪拌好的肉夾在切的藕夾子裏備用。麪粉裏放入一個雞蛋和少量的鹽,加適量的水攪拌成稀麪糊,把夾好的藕夾子均勻在裏面打滾,掛上麪糊。鍋燒熱放油,燒熱放入藕,煎至金黃色即可撈出。
芋頭
由來:中秋節吃芋頭是源遠流長的一項習俗,但各地人們在中秋節吃芋頭的含義卻各有不同。
南方不少地方,在八月十五祭神時,有一款貢品是芋頭。將整個芋頭煮熟裝在大碗裏擺在供桌上,以此來祭謝土地神的習俗。
而將芋頭剝皮之後與排骨或者鴨子一起煮,又是餐桌一道傳統美味。或是祭謝土地神,或是辟邪消災等等。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剝鬼而食之,大有鍾馗驅鬼的氣概,可敬。
現狀:芋頭性平,幾乎人人都適合食用,益胃健脾、補中益氣,能很好地緩解食慾不振、渾身無力,能增強人體免疫力,特別適合體弱者。同時,它有助於保持肌膚彈性、延緩衰老,因此頗受很多養生達人的喜愛,成為餐桌上經常出現的一道菜。
(2017-09-30)
歷史上的中秋節有着怎樣的人文情懷?
2017-10-05
時代書局
來源 | 燕趙晚報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古時,我國將每一季度三個月依次分為孟、仲、季,八月屬於仲秋月。仲、中通假,故“仲秋節”亦稱“中秋節”。中秋節由來已久,古人過中秋,並不是吃月餅、賞月那麼簡單,它所包含的節日內容極其豐富。那麼,中秋節是如何起源的,它的文化內涵是什麼呢?
中秋節的起源
“中秋”一詞最早是何時出現的呢?現存文獻中,它最早出現在《周禮》中的《春官》,文中記載:“中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其中,“中春”指春季的中間一個月,即農曆二月;“中秋”則指秋季的中間一個月,即農曆八月。大約同時期的《禮記·月令》把一年分成了四季,每季又分三個月,秋季中間的月份便是“仲秋之月”,這與後來的“中秋”特指八月十五還不完全吻合,不過有音近的聯繫。但這只是表示日期,與節日無關。
中秋節的起源,可以説是與我國古代祭月、拜月有着直接的關係。我們的祖先通過長期的生產勞動,已知秋收季節的八月中秋之夜月光分外皎潔。隨着天文學的發展,人們知道了中秋月光特別明亮的原因:這是因為秋天風勢弱,地面又覆蓋着成熟的莊稼和綠色的植被,大氣中的沙塵、水氣和雜質較少,空氣清新,月光自然比其他時候明亮得多。再者,月亮是圍繞着地球赤道運行的,中秋正好在秋分前後,太陽直射着赤道,月亮反射出來的光就強。“月到中秋分外明”,其實就包含着這個道理。
隨着歷史的發展,人們又賦予月亮許多美麗的傳説,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為月宮世界描繪出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
中秋節俗在秦漢以前已具雛形,其時在立秋日。魏晉時期有了中秋賞月的活動,但主要以貴族和文人為主體。至唐代,中秋賞月、玩月盛行。宋代以降,中秋節吃月餅、賞桂花、嚐鮮果等節慶活動蔚然成風,人們紛紛在八月十五夜焚香拜月,許下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以後,中秋節的風俗活動更為豐富多彩,也更具有娛樂性和羣眾性。中秋節發展成為了一個親人團圓、舉國歡慶的重要節日。明清以來,中秋節成了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家家户户都要準備瓜果月餅,設宴供月,寄託了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唐代:中秋賞月風俗盛行
唐朝社會安定,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思想空前開放,唐人也繼承了魏晉時的風度與瀟灑。這種盛唐氣象導致賞月活動更加風行,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唐詩中賞月的詩歌很多。
從一些詩句的描述,可以斷定八月十五賞月從初唐開始已是在文人士大夫階層廣泛流行的習俗。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説:“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今夜月明人盡望”一句,點出八月十五賞月是人人所做之事,已然成為一種深入人心的風俗。
唐代的中秋賞月帶着濃厚的思鄉、盼望團圓的感情。賞月一般是親友聚集在一起,一邊宴飲,一邊賞月聊天,文人則對月賦詩。也有人獨自賞月,獨賞明月留下的記載多為思鄉、思友之作。一般是個人離開親人,出差在外,面對圓月,想到家中親人也在欣賞明月,為月圓人不圓而傷感,並將這種遺憾寫在詩歌中。
可以説,唐朝的中秋節習俗就是親友團聚在一起賞月,其中心內容是賞月,團圓是因賞月而起的,是依附在賞月活動上的。如果不是因為賞月活動,就不會憑空生出中秋團圓的習俗。這為後世中秋節轉為團圓節打下了基礎。
從詩歌和其他文字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唐朝,中秋賞月的習俗已經確定,中秋節已經初步形成。從現有資料來看,唐朝初年主要是社會的中上層人物,如官員、文人等,在八月十五月夜與家人或朋友聚集在一起賞月、賦詩、飲酒、聊天。
一般百姓人家雖然沒有賞月、賦詩的雅興,但到了中唐時期,中上層賞月聚會的風尚還是流傳到下層社會,尋常百姓家庭也開始興起聚會、宴飲、祭月等習俗。至於中秋全家吃團圓飯、吃月餅等習俗,唐代尚無記載。
宋代:中秋節成為隆重節日
在唐代賞月風行的基礎上,宋代中秋節已經過得很熱鬧了,並且影響越來越大,主要活動是唐代賞月宴飲習俗的延續。孟元老在南宋所寫的《東京夢華錄》以回憶的方式記述北宋汴京(開封)的繁華景象,其中卷八“中秋”條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綵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是時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棗、慄、葡萄、弄色棖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
看這段描寫,可知北宋時期,中秋節的熱鬧程度已經達到極致,無論貧富、長幼,簡直是全民狂歡。中秋之前就開始準備,中秋這天中午痛飲美酒,晚上通宵賞月、遊玩。
宋代中秋節成為隆重節日,跟唐代中秋節主要有兩點不同:一是唐代主要是中秋當夜宴飲賞月,宋代則是全天都過節,甚至之前幾天就用心準備;二是唐代中秋節活動的主角是文人、中上層家庭,唐朝中後期一般百姓開始參與,到了宋代就更加踴躍、熱烈。這説明宋代的中秋節已經成為一個重大的節日了。朝廷也重視此節,給公職人員一天的假期。
宋代也有很多吟詠中秋月色的詩詞。特別是在宋詞中,寫中秋節的詞藝術成就很高。中秋詞的內容大多描寫月色、思鄉、思親,其中常提到嫦娥、玉兔、蟾蜍、桂樹、月宮等古代神話的意象;在思想格調上,“清奇高曠,感悟人生,探索宇宙是其總的趨向”。
明代:團圓成為中秋的主題
到了明朝,中秋節繼續發展演變,習俗也有了很大變化。中秋節不再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熱鬧的賞月活動雖然被保留,但是在一般的地方,民眾踴躍賞月的情景不見了,各家的中秋活動也不一定要包括賞月。在明代《帝京景物略》裏有對中秋節的大段描述,其中沒有對賞月的記載,取而代之的是對祭月的詳細記載。可以説,拜月祈福是明清時期中秋節最隆重的內容。唐宋時期有一些民間拜月的記錄,但是民間拜月並不興盛,也沒有明顯地被結合到中秋節習俗中來。到了明朝,才出現了中秋節拜月的較多記載,而且明清時期拜月基本取代賞月,成為中秋習俗的重要內容。
明清時期親人團圓成為中秋節俗的明確主題之一。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並且此時有了“團圓節”之名。《帝京景物略》中説:“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意思是,中秋節前回孃家的已婚婦女,中秋節這天必須返回公婆家,因為這是團圓節。同時,重視親友之間的人情往來。親友之間要互送月餅、瓜果等過節的東西。
明代有大量關於月餅的記載。開始月餅是作為祭祀月神的供品出現在節俗之中的,祭祀儀式完成後人們吃掉它,它也就成為人們過節時的食品,後來成為獨立於祭月之外的節令食品。祭月之風衰退之後,月餅在節俗之中的地位反而提高了。
總體來看,明清之後中秋節俗的功利性內容顯著增強了,貴人倫、重親情的主題逐漸突出,而唐宋時期那種賞月的浪漫抒情氛圍、痛飲美酒的狂歡精神減弱了。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2017-10-05)
傳國玉璽作為歷代中原王朝皇位正統的象徵,關於傳國玉璽的流傳和丟失還要先從和氏璧説起,和氏璧大家都很熟悉,在中學課文中我們都學過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而傳國玉璽就是由和氏璧鐫刻而成,下面我們就具體介紹一下和氏璧和傳國玉璽的故事。
和氏璧
和氏璧在是春秋戰國時期有個楚國的玉器高手叫卞和人發現的,開始卞和得到了一塊璞玉,外面看和普通石頭差不多,但是卞和一眼能看出這是一塊價值連城的美玉,於是卞和就把這璞玉獻給楚厲王,楚厲王就讓玉石工匠查看,然而厲王找的玉工並沒有看出這是一塊美玉就和厲王説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楚厲王於是大怒,以欺君之罪把卞和的左腳給砍了。厲王去世之後武王繼位,於是卞和又去獻玉,事情的經過和之前一樣,玉工仍然説這是一塊石頭,卞和的右腳又被砍下了。
武王死後文王繼位,卞和抱着這塊璞玉在楚山下哭了三天,眼淚都苦幹了,於是文王就派人去詢問,卞和説他哭的不是被砍掉的雙腳,而是這個價值連城的寶玉沒有人識得,文王此時也被卞和感動於是下令叫人把這塊璞玉破開,果真是一塊世間罕見的美玉,這塊玉就被命名為“和氏璧”。
歷史來到了戰國時期,和氏璧轉轉來到了趙國,趙惠文王得到了這塊楚國遺失的和氏璧,秦昭襄王知道以後就想得到和氏璧,這就發送了歷史上有名的以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及“完璧歸趙”的故事,這裏就不多贅述。
傳國玉璽
秦國統一天下以後得到了和氏璧,於是秦始皇命李斯用小篆雕刻和氏璧做成傳國玉璽,刻有“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字大字,作為皇位正統的象徵傳至後代。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之後傳國玉璽就歸了大漢;西漢末年王莽篡政,王莽就叫人去索取傳國玉璽,而西漢太后不予並把玉璽擲於地,被摔破了一角,王莽令工匠用黃金修補了那一角,所以後面玉璽就變成有一角是黃金做的,於是得名“金鑲玉璽”;劉秀建立東漢之後傳國玉璽又重新到了大漢皇帝手中。
東漢末年,羣雄割據,董卓亂京,十八路諸侯討董卓,董卓被殺,玉璽被孫堅在一口井中獲得,之後,孫策為了和袁術借兵於是把玉璽給了袁術,孫策也憑藉這些兵馬開創了東吳江山;袁術死後,曹操挾獻帝而令諸侯,至此,傳國璽得重歸漢室。
司馬炎統一三國建立晉,玉璽又歸於晉。之後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五胡亂華”,傳國玉璽幾經轉轉,隨着隋朝統一全國,玉璽又來到了隋朝皇帝手中。公元618,,李淵父子起兵反隋,推翻了隋朝建立大唐,而隋煬帝楊廣被殺,蕭後攜隋煬帝孫楊政道及傳國玉璽遁入漠北突厥。大唐王朝沒有了傳國玉璽只能自己雕刻了一方聊以慰藉,公元630,李靖率軍討伐突厥,蕭後與隋煬帝孫楊政道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玉璽又被李世民得到。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朱温代唐自立,建立後梁,玉璽歸於梁。五代十國時期改朝換代、皇位更替成了家常便飯,傳國玉璽幾經易手,之後在石敬瑭手中丟殺了。大宋王朝也沒有了傳國玉璽,據説後來被遼朝皇帝得到。
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去世。傳國玉璽竟然在此時出現在大都,後來就一直在元朝手中,朱元璋起兵滅了元朝,一直打到了元朝老窩漠北,派人四處尋找傳國玉璽也沒有找到。明清2代都沒有了玉璽,都是自己雕刻的玉璽,後世也有傳聞傳國玉璽在清朝時期蒙古林丹汗手上,不過據説是假的,這以後坊間不時有傳國玉璽出現的傳聞,但是都沒有得到印證,從此傳國玉璽就消失在了歷史中再無蹤跡。
(2017-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