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王國軍5歲女兒被拐”系謠言 警方正查找謠言來源

由 司馬盼香 發佈於 綜合

  “王國軍5歲的女兒被一個三十多歲的女人抱走,小女孩家人都急瘋了,請求公眾轉發消息。”近日,北京、上海等地均出現了這樣一條尋人啓事,文中還留有“王國軍”的電話號碼,引得不少人在朋友圈及微博上轉發。然而昨日,北京青年報記者撥打“王國軍”電話發現,該號碼歸屬地為浙江舟山,且一直處於來電提示狀態。之後,北京警方、上海警方相繼闢謠,稱警方未接到此類報警,此謠言在全國多地出現,目前正在查找消息來源。

  網絡熱傳5歲小女孩被拐

  昨日,在北京多位市民朋友圈中流傳着一條關於“王國軍5歲女兒被拐”的尋人啓事。該尋人啓事內容是王國軍5歲的女兒在北京望京雙語小學附近被人拐走,配圖是一個穿粉色連衣裙的長髮女孩。啓事上寫道,“女兒能説出她媽媽的手機號碼。從監控視頻上看,小女孩是被一個三十多歲女人抱走的。”啓事上還稱小女孩家人都急瘋了,請求公眾轉發消息,找到孩子後可酬謝50萬元。同時,還留下了小女孩父親“王國軍”的手機號碼。

  這條尋人啓事的最後一句是“如果看一眼懶得轉的冷漠人也請你伸出手指轉一下吧,我們都會有孩子,謝謝你”。

  尋人啓事中的電話無法接通

  北青報記者發現,同樣的“尋人啓事”也在上海流傳,只不過地點有改變,換成了“上海市閔行區虹泉路一所雙語學校附近”。

  為進一步瞭解情況,北青報記者撥打了尋人啓事中的電話,但是多次撥打該電話號碼,電話均無人接聽,一直提示“開通了來電提醒業務”,同時北青報記者注意到,此號碼的歸屬地為浙江舟山,並非北京或者上海。

  警方正在查找謠言來源

  對於“王國軍5歲女兒被拐走”這一尋人啓事,公安部刑偵局副局長陳世渠已在其認證微博上進行了闢謠。陳世渠稱,近期朋友圈熱傳此兒童失蹤信息,緊急提示:此類發案時間地點不明,電話打不通的兒童失蹤信息均為謠言。

  上海閔行警方表示,警方未接到過此類報警,此消息系謠言,目前正在查找謠言來源。謠言中所提及的女孩父親“王國軍”,經警方證實為浙江舟山人,他有一個20歲的兒子,並無女兒。目前王國軍已向浙江舟山警方報案。

  北京警方也對此事進行闢謠稱,“王國軍5歲女兒被拐走”的謠言近期頻繁出現在全國多地,內容基本一致,謠言中無“王國軍”具體身份信息,所留聯繫方式皆為王國軍的手機號碼。

  文/本報記者 匡小穎 見習記者 劉婧

  網絡熱傳的“男童乞討”照片

  相關

  男童被拐在地鐵乞討? 實為舊照

  近日,一位在地鐵乞討男童的照片在網絡流傳,網友稱男童疑似被拐賣強制乞討。北京青年報記者查證後發現,圖片實為舊照,去年已有媒體報道稱警方闢謠,男童並非被拐賣,與乞討男子實為叔侄關係。昨天,北青報記者從北京交通執法總隊獲悉,經過軌道大隊各個中隊的查詢和排查,今年沒有發現照片上的人員在北京地鐵乞討的行為,也沒有處罰記錄。

  “男童強制乞討”實為舊照

  北青報記者在網友發佈的圖片上看到,一名身着藍色短袖的男童跪在地鐵車廂內,其身後跟着一個帶着擴音器和耳麥的殘疾男子,抓着男童的衣領在車廂內乞討。網友表示自己是在北京地鐵十號線上遇到的這對“父子”,而當該網友追問男童後面跟隨的男子是不是他爸爸時,男童搖頭表示不是。此組圖片在網絡上廣泛流傳,眾網友紛紛轉發擴散信息。

  近日北京氣温驟降,包括男童在內的一車廂人為何還都身着短袖短褲?昨天,北青報記者搜索發現,網上流傳的被拐男童照片實為舊照。2016年7月,就有網友稱在地鐵上看到這對“乞討父子”。

  今年未發現男童乞討行為

  北青報記者搜索發現,該男童在網絡上曾“被拐賣”多次。除了今年這次和去年一次,早在2015年,就有網友稱看到他手拿紙袋,“他要錢時很勉強,眼淚在眼眶裏轉,不像是專業乞討者”。

  而去年這張照片在網上熱傳後,就有媒體報道稱兩人在地鐵潘家園站被民警帶走。經過警方核實,該男童並非被拐兒童,與殘疾男子為叔侄關係。

  昨天,北青報記者從北京交通執法總隊獲悉,經過軌道大隊各個中隊的查詢和排查,今年沒有發現照片上的人員在北京地鐵乞討的行為,也沒有處罰記錄。一直以來,執法隊對童乞乞討的行為非常重視,長期以來聯合公安機關打擊。同時,地鐵1號線、2號線、4號線等核心線路已經配置了乘務管理員,有效地遏制了地鐵乞討現象。

  律師:散佈謠言或被追責

  昨天,北青報記者諮詢了京都律師事務所的常莎律師。常莎表示,這條已經被闢謠的消息再次流傳屬於傳播謠言的行為。

  常莎稱,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散佈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並處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常莎同時提醒廣大網友,互聯網的發展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但也帶來了更多真假難辨的信息,於信息的傳播者,更應該謹慎地傳播手上的信息,因為每一次看上去微不足道的轉發,都有可能助長了謠言傳播者獲取違法目的的氣焰。

  文/見習記者 張月朦 本報記者 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