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批電視劇買收視率,內幕被揭讓人驚呆,一方面,《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 等過去一段時間不被重視的慢綜藝受到了交口稱讚,大量低俗、搞笑、博眼球的真人秀節目退出電視熒屏;一方面,花錢買點擊量、票房的作假現象卻有愈演愈烈之勢。
全國人大代表、著名主持人曹可凡表示:虛假的數據不能成為衡量文化項目成功的標尺,文藝創作更不能誤入假數據營造的“假潮流”之中,應該建立公正客觀的文藝評價體系。
代表批電視劇買收視率 內幕被揭讓人驚呆
獲利的只有造假公司
在電影市場,從早期的手寫電影票、“一票兩賣”開始,最近幾年,種種票房造假、注水的現象一再被媒體披露。
在電視行業,唯收視率論讓收視率造假成了多年痼疾。無論是劣作還是良品,只要掌握了收視率,就能決定節目的排期、廣告的利潤、電視台的收益,因此,集體合力“造”收視率的惡性循環時有發生。
曹可凡認為,如果任由這樣買賣收視率的行為形成風氣,電視台、製作方、廣告主、觀眾,每一方都將受累,唯一的獲利者只有操控收視率的造假公司。購買一集電視劇收視率的花費在30萬-50萬元不等,也就是説,一部電視劇需要的“造假成本”可能高達幾千萬元,整個造假產業鏈的容量更高達40億。
代表批電視劇買收視率 內幕被揭讓人驚呆
類似的現象,還發生在視頻網站上。部分電視劇、綜藝節目的播放量動輒幾十億次甚至上百億次,但背後的水分不少。有的節目一天的播放量就高達五六億次,實際上貢獻點擊率的全是“機器人”。在互聯網平台上,造假的成本變得更低,很多網店專門為“刷視頻點擊量”服務,幾百元就能換取幾千萬的點擊量。
多管齊下完善評價體系
其實,對於假票房、假收視率、假點擊量,這幾年國家也很重視,也出台了相關法規和政策。去年10月底通過的《電影產業促進法》,對電影票房造假有明確的規定與處罰。而在電視行業,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多次表態嚴懲收視率亂象,2014年還出台了國內首個電視收視率調查國家標準,去年也有相關的行業自律公約出台。
“隨着立法的不斷完善,掐滅不良行為指日可待。”曹可凡提出,但為了進一步完善健全現有的文藝評價體系,建議多管齊下:電影方面,針對票房造假的手段可能不斷更新的現象,應當在《電影產業促進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執法、從嚴懲處。對於違規操作的相關公司,應及時公佈“黑名單”,吊銷從業許可。對於部分將虛假票房與二級市場聯動以不正當獲利的公司,更應該向司法機關報案或提起訴訟。同時,管理部門應繼續升級票務銷售的管理系統,進一步公開票房實時數據,甚至引入第三方審計機構。
代表批電視劇買收視率 內幕被揭讓人驚呆
電視領域,應儘快就此立法,給查處收視率造假提供執法依據; 相關行業協會則應起到自律作用,一旦發現涉嫌造假,應立刻進行調查取證,並向司法部門報案。另一方面,目前相關技術早已成熟,應由廣電總局等部門牽頭,在現有的城市網、全國網等收視率統計體系之外,再引入實時收視率等新的數據統計方法,實現多種收視率調查模式並存並立的科學體系。
網絡視聽節目方面,雖然目前此類節目眾多,數據也掌握在不同的視頻網站手中,但建議可以由廣電總局等相關部門成立專門的監督小組,定期對數據走向進行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