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由上萬島嶼組成,為何很少出現分裂現象?
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地區的一個島國,有17500多個島嶼組成。在明朝的時候,鄭和的團隊曾多次到達印度尼西亞地區,並且在當地留下了一定的歷史足跡。雖説印度尼西亞距離我國很近,但由於並非是陸地直接交接,所以與我國的淵源並不算太深。
到了近現代,印度尼西亞更是與我國關係極度緊張,甚至一度對華人擁有非常強烈的敵視態度——比如在印度尼西亞本土發生過多次排華事件,在排華事件中有大量的華人被印度尼西亞的當地居民惡意屠殺搶奪,造成華人大量的傷亡。即便是現在,印度尼西亞對待華人的態度仍然不是那麼友好,甚至將鬥爭華人當成了他們人生的一種“事業”。雖説近些年當地的政府在表面上進行了一定的管控,但取得的效果依舊並不好。
言歸正傳,看過印度尼西亞的地圖的朋友心中可能會有一個疑問,印度尼西亞的國土非常的零散,而且是由諸多的島嶼構成。而各大島嶼之間甚至也沒有修一些跨海大橋或者説海底隧道,按道理聯繫少,彼此關係定會是相當冷淡,但令人意外的是這個國家居然沒有出現分裂問題呢?這到底是為何呢?
想必很多人都聽過一個理論,那就是“自古熱帶無強國”,這個觀點有一定的可取之處,熱帶國家受制於地理因素,受其影響很難成為大國。而因為“熱帶”與“弱國”搭邊,所以這兩個名次加起來似乎沒好事。但正所謂禍福相依,印度尼西亞能夠在如此不利於統治的局面下,仍然保持着未分裂狀態,與它生長在熱帶並且不是強國,卻是休慼相關。
熱帶環境造就了人口的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
一、人口生活方式:集聚
首先,熱帶的環境容易導致一個現象,那就是人口集聚。為何呢?這是因為熱帶的氣候異常的温暖濕潤,特別適合一些細菌、病毒滋長,而在早期當地仍屬土著文明,顯然是沒有相應的醫療技術對其加以治療,而這種情況下,自然很容易產生大規模的瘟疫,比如吸血蟲病什麼的。
而在面對滅頂之災的時候,當地土著居民雖無法制止,但也並不會就此坐以待斃,他們往往會選擇遷徙的方式規避瘟疫,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最後各島人民也就集聚到了幾個瘟疫低發區域。所以,印度尼西亞雖然有很多島嶼,但不少是無人島,人口主要集聚到幾個重要的島上。
事實也確實如此,根據目前官方所通報的數據——印度尼西亞一共有2.6億的人口。但是這2.6億人口主要集中在爪哇、蘇門答臘、加里曼丹、伊裏安這四個島嶼中,這四個島嶼幾乎佔據了整個印度尼西亞90%的人口。而其他的大多無人,只有駐紮的一些常務機構。所以印度尼西亞只要是管好自己主要人口所在的四大島,基本上也就相當於統治了印度尼西亞的全部人口。管一萬多個島嶼確實難,但管好四個島嶼就沒那麼艱難了。
退一步講,其實我們甚至還可以説的再大膽一些,只要是管好國家首都所在的島嶼,那麼其他的三個島嶼也就自然好管理。為何這樣説呢?印度尼西亞的首都所在的爪哇島雖然面積只有13.87萬平方公里,但是卻擁有1.45億的人口,僅這個首府所在的爪哇島已經佔據了整個國家的一半人口。就算其他三個島嶼想發生叛亂,從人力還有物力資源上也沒辦法和爪哇島的所屬相抗衡。
二、人口生活態度:佛系
熱帶温和舒適的環境,帶給農耕文明巨大的好處,他們的農作物多種多樣,連咖啡、橡膠等經濟作物也是應有盡有。再者,我們中國大多數地方是一年兩熟,但印度尼西亞卻能夠做到一年三熟,諸多天然優勢讓他們即便不是太努力也能夠收穫頗多。除此之外,由於充沛的降雨,他們也從來不用在水源上發愁,生活相當的無憂無慮。
這種無憂無慮的生活,慢慢就會形成一種消極、懶散的生活態度,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説,就是相當“佛系”。而這樣的人一多了,這種態度自然會轉變成為一種氛圍,在這種氛圍下,很少人會有衝勁,想問題也不會經過太多的思考。
個人雖然未曾去過印度尼西亞,但有幸去過一趟毗鄰的馬來西亞,那裏的人們大多是比較滿足與自給自足,不會追求過多,大多數地方晚上很早就會關門。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尼西亞人們普遍沉浸在一種無慾無求、安於現狀的環境裏,只要不涉及到他們的利益,基本不會吃了沒事去搞事情。
弱國形象曾遭受殖民,殖民化卻促進了其統一
一、在殖民過程中,歸屬感不斷增強
在早期的印尼歷史中,其實仍舊出現過不少分散的小王國,它們彼此之間相互不對付,也正是如此,在後來也就是1596年,荷蘭才能夠利用矛盾,漁翁得利,相當容易就佔領了整個印度尼西亞。而在佔領印度尼西亞之後,荷蘭不斷的向印尼灌輸近代化理念,建設近代化基礎設施,並且在第六個年頭,成立了東印度公司,之後索性開始殖民。而在殖民的同時,也整合了整個印度尼西亞勢力,助力了印度尼西亞統一與印尼人民的歸屬感。
其實荷蘭之於印度尼西亞,與英國之於印度類似。印度在歷史上幾乎未曾統一過,強如阿育王的孔雀王朝也沒有,但英國卻幫助印度整合了各方勢力,最終統一。即便是到了如今,印度擁有如此多的城邦,但依舊沒有分裂。荷蘭對於印度尼西亞,亦是如此。
而到了二戰時期,整個東南亞都未曾脱離日本法西斯的魔爪,印度尼西亞也不例外。當時日軍在印尼地區進行殘酷的統治,被危及到利益的印度尼西亞不再佛系,終於是起來反抗了,他們要趕走日本殖民者。
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印度尼西亞人在一起並肩戰鬥,就慢慢的互相產生了認同感。在這些印度尼西亞的人們的認知中有共同的敵人,所以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印度因此印度尼西亞人從來不相互排斥,反而彼此之間感覺到最為親切。
經過殖民和侵略之後,印度尼西亞人也就凝成了很團結的一股繩,包括當前印度尼西亞的軍隊,也是各地方各不同的民族所組織起來的共同軍隊,各民族的軍隊都是混在一起的自然也就不會再分裂各自為戰。就算各族不同的人來領導,這些曾經在一起的戰友也很難會刀劍相向。
二、殖民過程中,也淡化了其思想差異
印度尼西亞是個多民族的國家組成,民族有上百個之多,民族語言更是有兩百多種,民族眾多很可能會產生民族衝突,這會是導致一個國家最終分裂的主要原因。但好在印度尼西亞的民族慾望並不是特別強烈,在前文中咱們已經介紹受到侵略還有殖民的影響,受到了長期近代化影響後,民族意識雖然仍舊存在,但顯然不會太過於極端。
除了民族,還有宗教,宗教的意識差異也容易造就分裂。但在殖民過程中,隨着殖民化的深入,除了在本土立足已久的伊斯蘭教,其他小宗教基本都消亡殆盡了。但人們在受到壓迫的時候,依舊需要一些寄託,於是信奉伊斯蘭教的越來越多,如今在印度尼西亞有90%的人信仰的都是伊斯蘭教,信仰相同,何來衝突一説呢?
當然也有人會覺得,西方殖民很多時候就是為了傳教,難道本土就沒有受到基督教的影響造成分裂嗎?我的回答是有,至今仍舊還有9%的印度尼西亞人信仰的基督教。但比例如此之小,基督教影響力又何來形成宗教矛盾一説呢?
而在宗族概念淡化的同時,印度尼西亞的民眾宗教信仰又趨於相同,如此此消彼長也就徹底將分裂的因子扼殺在搖籃了。
總結
熱帶環境發展受限,國家弱小受到侵略,在我們很多人的潛意識裏似乎都不是什麼好現象,但凡事其實都是有兩面性的,印度尼西亞同時佔據這兩點,卻依仗於這兩點,促進了國家的統一,遏制了分裂因素。若是沒有這兩點“瑕疵”,民族眾多,島嶼上萬的印度尼西亞又該何去何從呢?相必現在或許還在為了統一而做奮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