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三次探測“天情”,揭秘氣候站那些放大氣球的人
現代快報訊(記者 徐岑/文 徐洋 蘇蕊/攝)“一、二、放!”早晨7時15分,在南京國家基準氣候站的草坪上,觀測員葉興榮手一鬆,一個碩大的白色氣球瞬間升向天空,越飛越遠……這可不是簡單的放氣球,現代快報記者瞭解到,葉興榮正在執行高空氣象探測業務。探空氣球放飛的同時,氣球搭載的探空儀也實時傳回氣象數據,不停在電腦上刷新。每天放氣球,這樣的工作是不是很有意思?其實不然。一年365天,每天3次,不管是颳風下雨,還是打雷閃電,都要保證氣球準時準點成功上天。
9月2日6時30分,迎着清晨的陽光,42歲的葉興榮從宿舍起牀,開始準備探空氣球的放飛任務。距離他上一次入睡,剛過去不到5個小時。
“夜裏1點15分那次氣球放飛後,我就做了一些準備工作,所以今天早上相對輕鬆一點。”葉興榮穿上藍色的防靜電服、防靜電鞋,戴上帽子,套上手套,全副武裝。在辦公室和搭檔吳宜對接後,他領着記者穿過草坪,踏着晨露,前往氫氣室。
等到充氣完畢,一個碩大的白色橡膠氣球就懸浮在了我們眼前。
什麼是探空氣球?很多人對此不瞭解。實際上單看外形,這就是一個超大號的白色橡膠氣球。除了大,並不覺得有什麼特殊。
7時左右,將充好的氣球綁在門口的升球點上。氣球下繫着放飛使用的繩子,大概30米。氣球升空後,探空儀就係在繩子末尾。“30米的距離是要保證探空儀不受氣球的干擾,能獲取準確的氣象資料。”他説。
放氣球簡單嗎?現代快報記者現場感受了一下。在風力的加持下,氣球浮力非常大,必須使出吃奶的力氣才能拽住。
7時15分,通過對講機與吳宜溝通後,葉興榮手一鬆放飛氣球。雷達也同時轉動起來,對着探空儀的方向接收數據。
1時15分、7時15分、19時15分……現代快報記者瞭解到,一年365天,氣候站每天都要準時放飛三隻探空氣球。“時間有要求,比如早晨不能早於7時15分,不能晚於8時30分,否則就是探空事故。”放了7年氣球,葉興榮表示,雷暴、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是他們最害怕遇到的天氣情況。
從事高空觀測12年的吳宜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她也曾遇到過“雷電四濺”的情況。“當時是凌晨,外面電閃雷鳴,我就看到腳下的草地在冒火花,發出噼裏啪啦的聲音。”
大風天對他們來説,更是對臂力的考驗。只要風力超過5級,氣球就會拽着人跑。氣球升空後也會被風吹平,容易着地爆破,對觀測員的放球技術要求非常高。“即使戴着手套,我們也都被繩子刮過。繩子一刮就是一道痕。”葉興榮説。
“其實這些都是正常工作,全國各地所有的高空氣象站都會在同一時段放飛探空氣球,我們也不能掉鏈子。”他表示,所有氣球同時升空探測“天情”,收集每個等壓面的温度、濕度、風向等天氣情況,最終彙總成一張張天氣圖,用來分析預報未來的天氣情況。
(編輯 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