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湘村”振興丨綠水青山帶笑顏 瀟湘村貌換新篇

由 藍樹芬 發佈於 綜合

長沙望城區湘江村的鐘玉德老人站在寶豐湖面前遠眺。

編者按: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部署,這是黨中央着眼於推進“四化同步”、城鄉一體化發展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同時也是推進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提高廣大農民獲得感和幸福感、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和實現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兩年多來,湖南緊密圍繞中央決策部署,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全力打造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新時代“魚米之鄉”。

湘江村:臭水塘變身旅遊景點

走在長沙望城區湘江村寶豐湖(原苦竹湖),空氣清新、綠意盎然,村民屋前屋後都有花園、菜園,仿若置身生態公園中。

湘江村,因湘江而得名,位於長沙市望城區大眾垸片區湘江大堤沿線,擁有936畝水域面積。近年來,湘江村寶豐湖、彭家湖納入“五結合”工程項目,通過集中綜合整治,已完成湖面水體整治、農户生活污水治理提標改造。

寶豐湖一隅。

整治前的寶豐湖。

“寶豐湖是村裏改造的第一個淤塞的臭水塘,以前水都是黑的、臭的。”湘江村黨總支書記鄧志平介紹,早幾年寶豐湖展開清淤工程,還用淤泥就近堆砌了小山,建起了亭樓、小橋、噴泉,修好了沿湖景觀道。

兩年多下來,寶豐湖的水質已由劣V類提升至III至IV類,部分水域已達到了II類。

環境變好了,煥然一新的村容村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觀光。

人工小型濕地池。

一直以來,村內小微水體主要污染源為村民生活污水以及農田農藥化肥使用不當造成的水污染,因此治髒治廁,也是湘江村把控水質的重要手段。

在湘江村村民家屋後,隔油池和三級化糞池的標牌映入眼簾。“我們通過把隔油池和三級化糞池的水再排入人工小型濕地池,經過初步淨化再排放,能很大程度地降低污染。”鄧志平説。

家住寶豐湖附近的鐘玉德老人,今年80歲,樂呵呵地説,“我在湖邊生活了一輩子,以前這個湖很臭,很髒,村民走路都繞着走。現在村裏的環境越來越好,兒子叫我去城裏住,我覺得住在這裏就很不錯。”

大西港村:創新四格過濾模式 減排“截污”

大通湖區創新採用三格化糞池 人工小微濕地(四格式)模式,村容村貌有了新變化。

“廁所革命”關係廣大羣眾生活品質的提升,與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傳統農村居民的素質提升息息相關,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

記者一行來到大通湖區千山紅鎮大西港村,大通湖區委副書記、區長鬍國文説,近幾年來,大通湖區把農村改廁與大通湖流域水環境治理緊密融合起來抓,科學謀劃,創新採用三格化糞池 人工小微濕地(四格式)模式,讓新型衞生廁所成為“截污”的重要手段。

大通湖區改廁的主體工程採用玻璃鋼三格化糞池方式建設,通過三格化糞池,其他指標都大幅度降低,符合農田灌溉排放標準;但是其出水的磷、氮指標濃度還是沒達到標準排放。

而作為大通湖流域水環境治理重點區域,大通湖區尾水排放的磷、氮含量控管必須更加嚴格。

辦法總比問題多。“基於此,我們結合實際,在化糞池的出水口,增設了一個投入僅200元的‘第四格’,即增加一個長80釐米、寬60釐米、深60釐米的小型人工微濕地,從下至上鋪設礫石層、細砂層、覆土層,利用美人蕉、銅錢草、香蕉等挺水植物,通過水生植物的根系,吸收部分磷、氮元素後再次沉澱過濾,可以有效減少氮、磷的排放。”胡國文説。

通過“加欄過濾”,達到了“小成本投入、辦出大成效”的效果。

2019年,大通湖全區完成農村廁所改造3967户,有效助力了大通湖水環境持續改善。目前全區已有90%以上農村改廁採用四格模式。值得欣慰的是,2019年1—10月,大通湖國控斷面水質監測均為V類(其中2019年5月份水質總體評價為Ⅳ類),總磷濃度比上年同期明顯下降,其他指標均值在Ⅲ類水以上。

在“三市一區”,2018-2019年已有222個村實施農村生態環境整治“五結合”項目。今年,湖南省發改委還將再投入1億元,用於在144個村、4個集中連片示範區繼續開展“五結合”整治。

排頭鄉:環境整治新機制 刷新鄉村“新顏值”

俯拍排頭鄉。

初夏時節,走在湘潭縣排頭鄉的村組院落,處處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有人拿着掃把打掃庭院,有人手持火鉗撿拾垃圾,還有人拿着編織袋清理雜草雜物……清爽整潔的庭院,錯落有致的綠植,蜿蜒的鄉間柏油路,交織出一副怡人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為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打好鄉村振興戰略第一仗,排頭鄉創新基層治理機制,通過多級聯動、健全機制、信息共享等系列“妙方”,打響了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攻堅戰,實現農村人居環境“內外兼修”。

為了開展美麗鄉村創建工作,排頭鄉充分利用了自然風貌、建設基礎、建築佈局,通過適當景觀設計,以修整為主、建設為輔打造3個美麗示範村、30個美麗示範組、300個美麗示範點、3000個美麗庭院,並使其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起到“可複製、可示範、可推廣”的效果。

為健全農村環境整治長效機制,排頭鄉村民也要交“物業費”。

排頭鄉各村成立了環保理事會,由環保理事會按照村民每户每年60-120元、商店每處每年100-200元的標準,逐户收繳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費用。為了實現行政村全覆蓋,排頭鄉採用“以獎代投”的方式激勵各村開展收費工作,對規定時間內收繳率達到100%且制度健全、工作開展卓有成效的村給予一定的獎補。

完善建設與管護機制、加強村莊規劃管理,建立“一村一檔”亮點工程,是排頭鄉使出的妙招。

“一村一檔”亮點工程包含各村基本衞生情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公共環境維護,美麗庭院打造等。建立健全一套完整、詳實、實用的村級人居環境信息檔案,可以規範村級環境整治工作的開展,更有利於對各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進行分類施策、分類指導,實現規範化、信息化、常態化、動態化管理,全面提升排頭鄉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水平。

無論是生態修復,“廁所革命”,還是常態化管理機制創新,都是為了讓農村人居環境更美,更宜居。綠水青山帶笑顏,瀟湘大地的農村將會越來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