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本週觀影|《何以為家》:生活的苦難沒什麼大不了

由 沈建伏 發佈於 綜合

簡介:《何以為家》一部講述貧民窟真實生活、以“邊緣底層”為視角類型的影片,連續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第71屆戛納電影節、第76屆金球獎等提名,2019年4月在中國大陸上映,獲得豆瓣9.1的熱評。

01

小時候,和鄰家孩子一起玩鬧,一到飯點,小夥伴們就會像約定俗成似的:“我媽喊我回家吃飯了!”然後,所有的小夥伴“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也許那時候媽媽的催促讓我們因為要結束遊戲而煩躁,但是對於此影片的主人公來説,這就是一種奢望......

人們常説“只要有爸爸媽媽在,哪裏都是家”,可是,遇到“生而不養”甚至拿自己親生女兒賣錢的父母,何談家的温馨。

12歲的贊恩既是這部影片的主人公,又是故事的真實經歷者。他的父母一共生育了六七個孩子,贊恩是長子。

一家人擠在租來的破舊小閣樓裏,對於他們的宗教觀念,也許生孩子就是一種投資,萬一哪個“成才”了吶!寄希望於孩子,而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讓家庭更好,甚至在法庭上把自己無力撫養孩子的怨念怪責到政府頭上。

是的,戰亂的黎巴嫩不僅讓難民們無法安穩度日,而且階級觀念更是隨處可在,但是這些真的可以成為夫婦兩人推脱對五六個孩子“生而不養”的藉口嗎?

02

在贊恩為了給薩哈(被父母賣出去的妹妹)報仇入獄後,媽媽來看他,竟然不知廉恥的對他説,上帝拿走你一樣東西,他會給你另外一樣東西,做為回報,告訴贊恩自己又懷孕了,而且準備給她起名叫薩哈。

這樣的父母多麼令人氣憤!隨後贊恩在監獄打電話給電視台,並説出了本片最令人心碎的一句話: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影片中的拉希爾母女的人物形象可以説是為了與贊恩和其父母進行鮮明對比而設立。

拉希爾,一位就算自己沒錢換取新的假證件,時刻因偷渡而處於危險之中也不會賣了女兒、就算生活艱苦也會撿來客人吃剩的蛋糕為女兒過生日的母親。小黑寶寶, 一個在影片中第一次出現,就會讓人聯想到南非攝影師凱文·卡特拍攝的“飢餓的女孩”的可憐寶寶;一個雖然身邊有人販子的覬覦、缺少食物的飢餓、以及路人的欺負與無視,卻一直笑眯眯,時刻處於童真世界的可愛寶寶。

贊恩和小黑寶寶都是可憐的孩子,但卻遇到了截然不同的父母,一個枉為人父,一個愛子如命。

全影片贊恩僅僅笑了兩次。第一次是拉希爾給小黑寶寶過生日,這一笑,也許是看見了內心渴望的母愛,儘管那並不屬於他。

第二次是大結局民警給贊恩拍身份證證件照,這一笑,是看見了希望的笑、是對過往辛酸日子劃的句號。

03

周敦頤的《愛蓮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能描述的就是贊恩這樣的人吧。雖然自己的家庭生活貧困不堪,但他仍會阻止妹妹接受那個起色心最後害死她的壞男人給的零食;

在流浪街頭沒有飯吃,沒有水喝的情況下,他仍然沒有接受路人施捨的一小塊麪包,也許是出於防備、也許是出於尊嚴,都沒有讓贊恩為五斗米折腰;

在自己走投無路還要養着小黑寶寶的情況下,他仍然時刻像對待親妹妹一樣護着小黑寶寶。這才是真正活出了蓮花的高潔,不被世俗的黑暗所同化。

影片原名《迦百農》,意思是“物品雜亂無章地堆積”,非常貼切的形容了難民們的生活。贊恩是可憐的,但也是幸運的,最後他如願的去了心心念唸的挪威。

但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的“贊恩”等着救贖,並不是每個與贊恩有着相同經歷的孩子都能夠有這麼好的結局,在戰亂的國家,人權就是天方夜譚,安居樂業就是空中樓閣。

然而,在曾經被説是“弱國無外交”,而今天卻是“睡獅覺醒”的祖國,有疫情,我們有醫護人員衝鋒陷陣;有戰爭,我們有中國軍人守護四方。

“無論身處何地,遭遇何種危險,祖國都能帶你安全回家”,一句大國的霸氣與擔當令中華兒女多麼安心與驕傲。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內得到了很大的控制,但它帶來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停學停工,對人民生活還是有一定影響,想一想,如果發生戰爭,那影響比疫情嚴重的多,想想贊恩的生活,我們比他幸運很多很多,我們生活在最安全的國度,沒有戰爭,沒有流離失所,還有父母的疼愛。

贊恩遇到的是戰爭,他沒有辦法阻止,但是我們遇到的問題,基本上都是有解決之道的,所以,在自己抱怨生活的時候,想想贊恩對生活的不放棄,對生活的不屈服,還有什麼坎過不去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