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誇孩子常常會説:“你最懂事了。”可是懂事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想吃的東西,卻説不要;想買的東西,卻説太貴;想做的事情,卻説不去。在該瘋狂的年紀,總是思前想後,最終不捨地放棄。
其實,懂事的孩子最可憐。誰不想做那個會撒嬌,被人捧在手心的寵兒呢?
01
“我其實不想懂事”
“別人家的孩子”,聽上去就和懂事密不可分,他們是父母眼中的驕傲,是同齡人嚮往的目標。卻鮮有人問,他們願不願意懂事,是否覺得那是一種誇獎。
小魚兒記得在《少年説》裏的楊栩楠,站在台上對弟弟説:“希望你不那麼懂事,不那麼乖。”姐姐深知,懂事不過是善於隱藏自己的小情緒。
楊栩楠説:“我從小都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因為懂事,所以在住校期間怕爸爸媽媽擔心,很少主動打電話給他們。”
但是自己每天都在經歷學業壓力,同學之間的各種摩擦,哪可能沒有情緒呢?
自己從小感受到的就是,懂事才會被誇獎,一旦犯錯,就會被認為退步,甚至被批評。
所以他們常常不敢拒絕,不敢表達自己的訴求。為了不被拋棄,他們一步步讓出自己的利益,壓抑自己的情緒,默默承受內心的委屈和無助。
壓抑久了,也會爆發。還記得紀錄片《鏡子》中,有一位叛逆男孩引發許多人共鳴,從小到大,自己的意見從來不被採納,什麼事都要按父母的想法來做。
他心有不甘,總想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活一次,哪怕是壞的,錯誤地成為了一個網癮少年。
懂事的背後,或許除了壓抑,其實還有滿滿的辛酸。
02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
我們總是一遍遍地説“懂事才是好孩子”,可是似乎很少人看到,與年齡不相稱懂事的背後,還有“委屈”和“不快樂”。
説到這裏,小魚兒不禁想到《請回答1988》。懂事的德善,在父母面前,遠遠不如姐弟受寵。甚至還要用自己的懂事,去照顧家人的情緒。
和姐姐生日相隔幾天,於是每次都要提前合在一起過;早上雞蛋只剩兩個,她懂事地説着自己可以不吃。
德善在家中不被偏愛,或許你就能理解她為何最終會嫁給阿澤,而不是狗煥。
阿澤明目張膽的偏愛,恰好是德善最需要的。
雖然狗煥總是默默站在背後保護,但他卻沒有阿澤敢於表達。決定他與德善結果的,本就不是最後的幾個紅綠燈,或者觀眾編劇口中的時機、運氣。
因為德善找到了一個自己可以變得任性的人,那對於很多人來説,都是一件極其幸福的事。
03
你可以任性一點
在很多時候,你也可以不用那麼刻意地去隱藏自己的情緒,哪怕你是一個成年人,其實也可以偶爾任性一回。
不想做的事可以拒絕,做不到的事不用勉強,委曲求全從不會帶來快樂。對於小孩子來説,他們去學習跳舞、唱歌,最好也能問問他們的意見。
關於興趣愛好,他們應該擁有一些選擇的權利,至少願不願意,他們是能夠知道的。
對於成年人來説,你不化妝,你穿什麼樣式的衣服,偶爾在家的邋遢,都是可以理解的。
我想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需要旁人來告訴他們,“不管你是什麼樣子,我都會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