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網建設啓動 將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朱子榮、陳惠婷):日前,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將在繼續實施並優化原珠三角地區城際軌道交通網規劃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城際鐵路建設力度,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
構築快速交通網絡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至關重要。根據國家發改委的批覆,通過有序實施一批城際鐵路項目,粵港澳大灣區將構建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主要城市至廣東省內地級城市2小時通達、主要城市至相鄰省會城市3小時通達的交通圈。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研究員鄧江年在接受本台記者專訪時肯定了規劃出台的及時性。“我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在交通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軌道交通。所以這一次城際鐵路規劃要打造‘軌道上的灣區’,那是最貼合大灣區發展當前的需要。所以,我們認為規劃出台恰逢其時,而且是一定能夠解決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的一些痛點和堵點問題。”
與傳統鐵路客運相比,城際軌道交通具有快速安檢進站、車站間距較小、班次較密等特點,民眾可便捷地在城際鐵路網通行。剛出台的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中提出,建設13個城際鐵路和5個樞紐工程項目,形成主軸強化、區域覆蓋、樞紐銜接的城際鐵路網絡。
對此,鄧江年認為,這將有效解決粵港澳大灣區內部發展不平衡問題。“多點樞紐鐵路網絡的建設,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這種發展的不平衡,讓內部更均衡的發展,也可以讓珠江西岸的土地空間得到更加充分的釋放。第二,會進一步強化大灣區的多中心城市羣結構。多點樞紐會形成多中心輻射,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由過去的省港結構走向深莞惠、廣佛肇、珠中江三個都市圈的圈層結構。各樞紐之間的軌道連接,能夠構築大灣區的動脈系統,樞紐與它周邊的地鐵、電車、公交體系的連接構建大灣區的靜脈系統。這種動靜結合可以進一步暢通灣區內部的循環。”
此前,珠三角鐵路網以廣州為中心佈局,而在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中,深圳、廣州同為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凸顯。規劃明確提出廣州打造五站為主、三站為輔的樞紐佈局,深圳也要打造“三主四輔”樞紐,部分專家認為,此舉強調了大灣區城際鐵路網“雙中心”的作用。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鬍剛認為,深圳的交通樞紐位置確立體現了國家意志,也反應了周邊城市渴望深圳輻射帶動發展的客觀需求。隨着發展的進一步深入,將“以點帶面”實現大灣區城市間的互聯互通。“大灣區城際軌道的規劃,實際上跟原來廣東省的城際鐵路規劃有比較大的調整。原來珠三角主要是以廣州為中心,這次國家發改委公佈的是雙中心,深圳一箇中心,廣州一箇中心。對於深圳的支持力度超前,體現了國家的意志。深圳創新型產業發展比較快,大灣區一些城市都希望能夠跟深圳有一個便捷聯繫。這樣,大灣區幾個主要城市都能夠互聯互通,逐步地向一個方格形的城際軌道交通線去發展。”
自去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來,大灣區建設不斷加快。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與美國紐約灣區旗鼓相當。隨着產業的加速發展,人口也在加速向大灣區集聚。
中山大學粵港澳研究院首席專家陳廣漢指出,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城際交通網越來越發達,人才流動越來越頻繁,必然會推動城市治理方方面面的改革,最終在大灣區形成一個開放、創新、優質的生活圈。“城際軌道交通建設完全可以帶來城市結構的根本性變化。比方説廣州它(會)向北邊的清遠,向周邊地區擴展。將來廣州地鐵還要到東莞,將來也會到中山。我們傳統的城市行政的概念就會越來越弱化。特別是我們説,跟香港澳門地區打通之後,香港澳門居民也可以在整個大灣區工作生活。這樣就必然會帶來人才、教育、醫療、社保這樣一些改革,讓這個地區之內資金、人員便捷地流動,產業社會均衡發展,真正實現我們大灣區提出的共建一個優質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