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建設韌性城市 為應對突發公共衞生事件預留空間

中新網北京8月30日電 (陳杭)30日,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下稱核心區控規)正式公佈。文本共五章76條,是首都功能核心區發展、建設、管理的基本依據與具體要求。核心區控規提出,建設韌性城市,降低人口與建築密度,為應對突發公共衞生事件預留空間。

建設韌性城市

韌性是目前國際社會在防災減災領域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概念。韌性城市則是在面對風險時能夠展現較強的快速應對能力、適應能力和恢復能力的城市,韌性城市也是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對於北京來説,要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長期來看,就是要提升城市韌性、建設韌性城市,使城市在災害發生時,能通過一定的方式抵禦、吸收和化解外界對其產生的影響,從而保障自身功能正常運行。可以説,韌性城市建設對北京,尤其對核心區意義重大。

本次核心區控規提出建設韌性城市的幾個策略具體包括:降低人口與建築密度,為應對突發公共衞生事件預留空間。注重留白增綠,增加小微綠地、口袋公園,提升公共開放空間覆蓋率,加強城市通風廊道建設。堅持平戰結合,統籌好應急救災物資的運輸和儲備,建設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庫。體育場館等大型公共設施建立平疫轉換預案,必要時作為應急醫療救治設施使用。全面提升老舊小區健康安全標準,在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過程中補齊公共設施和管理維護短板。設置居住區入口多功能公共空間,做到平疫結合。

街區保護更新

街區保護更新是城市更新在首都功能核心區裏的特定説法。街區保護更新的主要目標是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優化提升首都功能;保護古都風貌,傳承歷史文脈;改善人居環境,補充和完善城市基本服務功能。以節約、高效為原則,通過政策設計、規劃設計、建築設計等更新手段提升存量空間利用效率與利用水平,促進核心區高質量保護與發展。

街區保護更新的對象主要包括建築物、公共空間、公服設施、城市部件等內容。建築物的更新包括外立面、建築屋頂整治更新,也包括建築內部使用功能的改造提升,如果是文物、歷史建築等保護類建築,更新方式需要按照保護要求進行保護、修繕以及調整不合理使用功能。公共空間的更新主要包括對街道、廣場、綠地的人性化、精細化改造,清理佔用公共空間、影響通行安全、影響城市景觀的各種設施,美化環境、提升品質。

建設健步悦騎城區

建設健步悦騎城區是核心區控規提出的關鍵交通發展目標,即打造健康街道,優化步騎環境,提升綠色出行品質與服務水平,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綜合交通體系,創造宜居宜業、幸福安康、精緻友好、穩健可靠和人民滿意的出行環境。

核心區控規提出,應依託濱水空間與綠化空間拓展健步悦騎空間,結合歷史文化街區、重點功能區劃定步行街區、無車街區,形成活力交往、安寧居住、文化傳承的特色街區環境。強化交通空間的無障礙設計、全齡友好設計和場所營造設計,結合社區服務設施、沿街外擺空間、異型交叉口及轉角廣場,營造魅力交往場所。分階段實施禁鳴區、低排放區、超低排放區、零排放區管控措施,提高安全水平、安全意識與安全感,倡導文明出行、禮讓行人,持續開展交通安全專項行動。

實施安寧交通建設

核心區控規提出的安寧交通,是要通過各種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小汽車交通對居住區、學校、醫院以及中央黨政機關集中辦公區等區域的噪聲干擾或安全影響等。實現安寧交通的主要措施是實施小汽車行駛速度管制,通過劃定限速區範圍,讓區域內所有道路都實施同一限速規定,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狀況,有效抑制機動車交通過度發展,鼓勵非機動交通出行,提升宜居水平,從而實現讓老城慢下來、靜下來的規劃目標。

除了最基本的限速措施外,安寧交通設計還可通過優化交通組織流線、控制機動車交通流量、調整停車場佈局、縮減機動車車道數量及寬度等多種方式,並配合對沿街綠化景觀、城市傢俱、夜間照明等多方面的綜合整治,實現城市整體交通環境的改善。(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75 字。

轉載請註明: 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建設韌性城市 為應對突發公共衞生事件預留空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