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第3992期:面對“奇葩共享項目”,人們需要足夠寬容

  導語

  最近一段時間,共享經濟這一曾經的明星概念日子不太好過。原因無他,太多看起來很奇葩的共享項目密集被媒體報道,如共享睡眠艙、共享書店、共享雨傘、共享溜娃車等,讓人感覺非常不靠譜。而前幾天刷屏的“共享馬紮”,因“不用掃碼也能坐”讓人啼笑皆非,都不知該稱為黑色幽默還是行為藝術。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人覺得共享經濟這一概念是炒作,甚至斥之為“共亂經濟”,要求管起來。這種想法,有道理嗎?…[詳細]

  要點速讀

  1

  對共享經濟的詬病越來越多,要求“管起來”的聲音自然就此起彼伏。

  2

  很多對奇葩共享項目的質疑其實並不成立,一眼看上去偽需求的東西,未必真的那麼偽。

  3

  中國共享經濟的成就,與中國當下這個舞台有關,監管部門要講究智慧,扶持中國共享經濟的發展。

  對“共享經濟”,目前有很多批評:“偽需求”“詐騙圈錢”“浪費公共資源”……

  共享經濟不算一個很新的概念,國外的代表是Uber和Airbnb,都已經有將近十年的歷史,而順風車、拼車等典型的共享經濟業務,在國內也有好幾年的歷史。但中國人對共享經濟的認知,很大程度上是由共享單車所帶來的,因為這一概念明確無誤地使用了“共享”二字,所以,國人對共享經濟的認知,也避不開共享單車引發的一些負面印象,比如“亂”、“無秩序”、“佔用公地”,等等。

  而近來不斷引發爭議的各種“奇葩共享項目”,遭遇的批評就更多了――“偽需求”、“商業模式不成立”、“圈錢”、“盲目投放浪費資源”、“騙子項目盜取數據”……不一而足。人們最不滿意的一點可能是“吸睛炒作”,認為很多所謂共享項目本質上都是新瓶裝舊酒。有媒體批評道――“共享充電寶”如果叫“公用充電寶”就沒那麼火了吧,但實際上和過去雜貨店門口的公用電話沒區別啊;膠囊酒店一樣的牀鋪出租可以算作“共享經濟”的話,那全世界的酒店也都可以算共享卧室了吧?

  “共享馬紮”這樣的“奇葩共享項目”引發對共享經濟的空前質疑

  在這種情況下,要求“管起來”的聲音自然就此起彼伏了。有“網友”提議,職能部門要進行適當的監管,及時制定各項規章制度,完善市場機制,將監管端口前移,防範並遏制偽共享、“共享氾濫”的亂象。這種聲音甚至在海外也可以找到共鳴――國內不少共享單車出海,都遭遇了監管麻煩。比如今年年初,小藍車打算在美國舊金山投放上萬輛無樁單車,當地市政部門就給小藍車CEO寫信,反覆提及“公共路權”,還有一大堆相關規定,後來還頒佈了禁令。

  在這樣的形勢下,很多共享項目自然難以做下去。共享睡眠艙,查封了;共享雨傘,城管收了;而最被人們認可的共享單車,在一些城市已不被允許增加投放。

  很多對共享經濟的唱衰其實不成立

  共享經濟的項目,真的有這麼奇葩嗎?恐怕未必。這並不是隨便一個“鍵盤CEO”看個新聞就能下斷語的,畢竟很多項目的確是付出了創始人的時間、智慧、精力,以及投資人的真金白銀才能夠出現的,能不能成立,要通過市場檢驗才知道。

  也許有人會對“鍵盤CEO”的説法不服,要引用投資界人士的説法反駁,比如最近名氣很大的投資人朱嘯虎,他曾經表示,“聽説創業者為我們量身定製了一系列共享經濟項目,共享雨傘,共享籃球,還要到我們辦公室來堵我們的門。所以在此分享一下我們投資共享經濟的基本邏輯。堵門的就不必來了我在辦公室的時間也很少。”

  看起來創投界也會對一些項目很不買賬,但這也不代表具體到某種想法就一定是對的。不妨就拿共享雨傘來説吧,這是許多網友都不看好的一個項目,認為傘這種東西人們通常會自備,就算臨時要用到“共享雨傘”,也面臨着還傘的難題,這種情況下,交押金就等於買傘,“這還算什麼共享雨傘!”一些新聞,比如“共享雨傘被曝在上海不到1天消失,商家表示丟失量大”,似乎也驗證着網友們的判斷。

  共享雨傘也許不像想象得那麼不靠譜

  但問題真像網友們腦內推演的那麼簡單嗎,並不是這樣。有媒體整理了共享雨傘項目的創業情況,公開報道的至少有5家以上,有些獲得了五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天使輪投資。有一家企業今年4月下旬開始在深圳投入運營,第一批投放了超過 3000 把晴雨傘。根據官方提供的數據,使用人次在15000次以上,第一批投放雨傘的平均使用頻次為 2.6 次/天――看起來也不像人們想的那麼糟糕。至於變現的方式,按創業者的説法包括租金、廣告、流量等等,雖然這種模式到底成立不成立還難説,但歸根到底是由市場給出答案。

  事實上,很多一眼看上去偽需求的東西,未必真的那麼偽。比如無法單個物品鎖定的共享冰箱,聽起來裏面放置的食品很快就會被搶光,但只要共享冰箱放置在相對高素質人羣聚集的地方,如寫字樓,商家的反饋是絕大部分人都會很自覺掃碼付錢,不會多拿;再比如共享購物車,很多人覺得從超市推到小區裏之後,不會有人還回來,但創始人卻相信通過返券鼓勵和信用扣分等方式,有可能會對用户產生激勵,培養出好的使用習慣。這些都是不實際嘗試一下,無法知道答案的。

今日話題第3992期:面對“奇葩共享項目”,人們需要足夠寬容

  需要“靠自覺”的共享冰箱,看起來很不靠譜,但在一些寫字樓人們的確會自覺付款

  當然,也不排除一些項目就不是奔着持續經營而去的,其實是廣告、是營銷、是噱頭,但那也沒什麼害處嘛。

  至於有人詬病説,國內所謂的共享經濟是掛羊頭賣狗肉,不是閒置資源存量共享,而是生造新事物進行分時租賃,這其實也沒有關係。就像朱嘯虎説的那樣,創業項目是叫“共享”,亦或是叫“分時租賃”,根本不重要,“用户喜歡用,單位模型算出來能夠掙錢,關鍵是這兩點。至於它叫什麼名字,我們並不關心。”能找到商業模式,就是本事,就是創新。

  中國共享經濟的成就與國情有關,當下正是施展身手的好時機

  對於當下的中國來説,共享經濟領域的各種“奇葩項目”,也許還正是中國當下新經濟活力的代表。無樁共享單車已經成為中國創新的一大招牌,不僅在向海外輸出,也有很多國際媒體報道和關注。而這一項目在最初,並不是那麼多人看好,很多經驗豐富的投資人也看走眼,認為是“偽需求”。但如今共享單車在國內的規模,已經是現象級的了。

  這一成就,以及共享經濟領域大大小小已成或將成的其他成就,除了要歸功於創業者飛黃騰達的夢想和決心,以及一二線城市較為寬鬆的市場經濟環境外,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中國當下的國情。

  首先,相比起創造出世界領先的技術或打造出改變世界的產品,尋找到好的商業模式,也許是當下中國人更加擅長的東西。因為技術門檻較低,參與者較多,充分的競爭能夠誕生出好的想法,事實也證明,好的想法加好的執行,也能夠產生了不起的事業。共享經濟這波創業大潮就是挺適合中國人。

  其次,相比起發達國家各方面的成熟和秩序,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多年來各方面的欠缺,給很多創新項目有了最好的施展舞台。典型如網購,移動支付,共享單車,在一些發達國家做不到中國這麼大,是因為原有的模式或工具已經比較方便,相對難以替代。而中國有後發優勢,所以在很多創新項目尤其是共享經濟領域,中國是有可能做到世界領先的。像“共享健身倉”也許就是一個很不錯的想法,因為相比起發達國家,中國體育設施相對不足,所以這方面創業者完全可以嘗試大顯身手。

今日話題第3992期:面對“奇葩共享項目”,人們需要足夠寬容

  共享健身倉,在中國體育設施資源不足的條件下,也許有前景

  共享經濟的監管需要智慧

  關於共享經濟,真正的問題還是在於,很多項目的確會有“負外部性”,比如佔道經營,妨礙原有的道路安排,或佔據其他公共資源,又或者一些項目的確在公共安全或健康方面考慮得不周到。所以,監管方面的確是不該缺位的。

  但關鍵在於,監管是否有足夠的智慧。這種智慧體現在對奇葩共享項目的足夠寬容,等待市場自身發揮作用解決問題,也體現在監管部門主動去學習去理解各種新事物,而不是抱着陳舊的觀念啥都管起來,然後“一管就死”。目前,中國的共享經濟在世界上已經闖下不少名頭,比如“共享經濟之家”(世界經濟論壇語),希望這張中國經濟和創新的名片能夠有更好的發展。

  結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02 字。

轉載請註明: 今日話題第3992期:面對“奇葩共享項目”,人們需要足夠寬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