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節,伴隨着初升的陽光,我的朋友圈被《後浪》刷屏了,裏面金句頻出,讀起來確實讓人熱血沸騰。
“你所熱愛的就是你的生活,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
“因為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
“奔湧吧,後浪,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
……
我本人是小破站的老用户了,於是第一時間就轉給了一個朋友。
過了許久,他説:“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可能視頻裏這些人是後浪,而我只是浪中的一粒沙。”
唏噓不已,回頭看看自己,好像,也確實那麼一回事。
《後浪》刷屏的背後,是付不起房租的90後
《後浪》刷屏之後,評論兩極分化,積極樂觀向上隨處可見,質疑批評也並不在少數。
有人説那些批評《後浪》的年輕人,是在仇富。
可是,他們真的是在仇富嗎?絕對不是!
《後浪》在知乎的點贊率,只有區區29%,這意味着即使號稱精英雲集的知乎,大多數人都對視頻內容不滿,甚至反感。
有個鄉村老師説得很好,大意是何冰老師的演講詞很勵志,表現力也很強,但是看到頭部UP主們那種熱情洋溢、優渥的生活,第一眼就感覺到,還是不要刺激孩子們了,因為視頻裏的內容和他們沒有半毛錢關係。
後面央視播出時,那段跳傘、滑雪、巴黎旅遊、南極冒險,被IPad Pro和單反佔據的場景,被剪掉了。
確實,這不是一般的“後浪”能夠體驗的,而央視也意識到了這點。
而在開頭我提到的那個朋友,他爸媽只是普通工廠職員,因為疫情影響只能拿着最低工資,和失業沒有什麼區別,他剛工作不久,上個月還在為房租發愁。
大海那麼深,能翻起浪的只是上層
確實,視頻裏展現的諸如出國旅遊、高空跳傘、昂貴手辦、漂流潛水、穿着漢服在鬧市中舞蹈等美好生活,
全需要金錢來支撐,僅有極少部分的年輕人才能擁有。
而更多的年輕人,只能像我那位朋友一樣,揹負着生活的壓力,每天考慮的都是如何精打細算、斤斤計較。
一天飯錢必須控制在30塊錢以內,如果超標了,第二天就少吃點。
不敢去醫院體檢,一旦發現身體有問題,是自己和家庭不能承受的。
幹着996的工作,拿着三千塊錢的工資,卻還異常珍惜。
《後浪》只是一種理想,並不是大眾青年的點滴日常。
是啊,畢竟大海那麼深,能翻起浪花的,不過也只有最上層的。
先能夠生存,才能去享受生活;無須為柴米油鹽擔憂,才能讓精神建設走得更長遠。
因此,值得稱讚的,並不是家境寬厚,可以隨意去追逐自己喜歡的事情,而是那些
即使身處泥潭,遍體鱗傷,也保持希望的普通人。
把夢想換成柴米油鹽,也是一種偉大
當然,我相信,《後浪》的初衷絕不是劃分對立面,這個視頻本身也並沒有錯,體現了老一輩對年輕人的鼓勵、認可和期待,只是不夠接地氣,一味地雞湯鼓勵而已。
視頻裏的攝影、國外旅遊、極限運動等等,對於每天為房租發愁,跨越半個城市去上班的普通年輕人來説,確實在心中激不起波瀾。
為了能不遲到拿到全勤獎,即使手指被車門夾住也要擠上去。
外賣小哥吃着顧客送的生日蛋糕,熱淚盈眶。
案板上的柴米油鹽,案板下來之不易的網課。
對現狀不甘心、不滿足是真的,但想要奔湧的心也是真的。
因此,我們需要永遠相信,即使平凡的生活,也一定會因為一些嚮往而變得更加純粹美好。
正如魯迅先生説的:
願中國青年都擺脱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