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面積僅有中國三分之一,為啥能養活13.9億人?專家:5點原因
印度是英國女王王冠上的寶石。——佚名
從古羅馬帝國分裂之後,歐洲便出現了兩頂王冠,分別歸屬於東西兩個羅馬帝國。後來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佔領,東羅馬帝國宣告覆滅,整個歐洲大陸便只留下了一頂王冠,便就是西羅馬帝國的王冠,後來決定王冠落到了法蘭克王國國王的頭上。
再到後來,這頂王冠又傳承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王冠,被戴在了德意志君主的頭頂上。國王與皇帝之間,可是有非常大的不同。國王只是皇帝手下的一位領主而已,而皇帝對國王有着名義上的宗主權。法國國王只能稱之為國王,而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卻可以稱之為皇帝。
再後來,拿破崙加冕稱帝,於是歐洲大陸便出現了第二頂皇冠。不過這些都與英國女王無關。英國女王既沒有西羅馬帝國皇室的血統,也不是其正統繼承人,因此根本沒有皇帝這一稱號。
不過,英國通過海外殖民掠奪,佔領了印度,由於英國在佔領印度之前,印度正值莫窟爾王朝時期,其存在一個國王。因此當英國人佔領印度之後,便順理成章的將印度的這一頂王冠戴在了英國女王的頭上,自此英國女王便成為英國國王,印度皇帝。而印度也因為其財富和重要地位,被稱之為英國女王王冠上的寶石。
印度地處東亞地形狹窄,整個印度國家的面積才只有中國的1/3而已,中國在雜交水稻開始之前經歷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糧食危機。那麼印度又是怎樣依靠如此少的土地,來供養13.9億人口的呢?實際上,根據有關專家們的研究,印度能夠以如此少的土地養活如此大的人口,主要原因有五點。
一、印度可耕種土地面積十分廣闊
雖然印度的總體面積較之於中國比較少,但是這並不妨礙印度的可耕種土地面積廣闊。
要知道,中國的這些廣袤的土地,並不是全都能夠用來作為耕地的。山地高原丘陵都不能用來耕種。
印度的地理位置可謂是得天獨厚,在整個印度境內大概有40%的土地處於熱帶平原之上,黃河流域和南部沿海的地區土壤肥沃,土層深厚,温度適宜,降水充沛,非常適宜農作物的生長。
除此以外,在印度境內幾乎沒有什麼特別複雜的地形,因此其可以用來耕地的面積非常的多,在如此之多耕地面積的加持之下,印度人能夠養活那麼多的人口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印度適宜的氣候
中國主要沿秦嶺淮河一線分為南方與北方,北方地區的氣温比較低,年降水量低於400毫米。由於光熱水條條件的不足,在北方地區種植的莊稼,一年僅能在夏季有一次的收成。只有在海南和廣西福建的靠近赤道的地方,中國的農作物才能達到一年三熟。
可是印度做不同,印度與中國海南的好皮樣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季風將充滿濕氣的。空氣吹到了印度半島之上,從而使得這裏的降水量及其分配,尤其是在雨季的時候,甚至可以接連下雨一個多月,我們現在看見印度有時會爆發一些洪水,正是由於這樣的氣候。印度的熱量條件也十分充足,這裏靠近赤道地區,太陽高度角比較大,陽光充足,熱量較多。
有了耕地和適宜的氣候,要想生長出足夠讓人飽腹的糧食,自然不是什麼大問題。中國在袁隆平研究出雜交水稻之後,糧食問題這才逐漸得到了解決,不過主糧雖然沒有問題,但是油料作物之類還是需要大量進口。而印度的話,同樣是將口耕種土地的生產力發揮到了極致,從而解決人們的口糧問題。
三、發達的灌溉系統
再來説印度的灌溉系統,以農業作為主要產業的國家,一般都會有着極其發達的灌溉系統,這是由農業依靠氣候條件這一不穩定因素造成的,成熟且充足的灌溉系統,能夠用來對抗惡劣的天氣,比如當旱災來臨時,便可以通過及時的灌溉,讓農作物保持生長狀態。
在中國古代社會就對灌溉系統非常的重視。幾乎只要有時間,每年都會在農閒之時派出一部分人修理農田水利設施,而且這已經成為官員政績考核的一個標準。如果農田水利設施修整的不行,那麼極有可能會對農民農業的生產產生一定的影響。
印度境內有一條恆河,大家都知道恆河是印度的聖河,許多人在印度河中洗澡,認為這樣可以淨化肉體和靈魂,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恆河其實也是印度的灌溉水源之一。在夏季的時候,由恆河當中的水便開始向農業地區輸送,讓這裏的土地不受旱災的影響。
而且,印度當地也非常重視對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雖然不像中國那般早就開始了系統化的修建,但他們的水利設施也頗有一番特色。而且他們成功的依靠這些水利設施,保證了農作物的生長。
四、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
從自然到水源,接下來要想促進農業的發展,便就是提高相應的生產技術了。在1966年的時候,印度的東部地區發生過非常嚴重的旱災。在那之後印度人痛定思痛,開始進行農業技術方面的革新,大力發展現代所看見的現代農業。
通過對水源,土壤,農藥,化肥等的綜合應用,印度的現代農業產量非常的高。
而且印度這塊地方,人們也願意在農業生產上花費時間鞭策,這些農業技術的推廣得到了人們的認可,相應的產量也在處於逐年上升的過程當中,中國也將雜交水稻技術交給了印度,在各種農業技術的加持之下,印度的農業產量有了非常大的提高,這才使得它能夠養活與中國接近的人口。
五、節儉主義和禁慾主義
在用盡了一切提高農業產量的方法之後,接下來便就是從需求方面入手了,只要削減了人的需求,農業產量便可以解決印度人的温飽問題。在印度,人們遵從節儉和素食這一傳統。節儉是大部分國家都會有的美德,但素食卻與印度的特殊國情分不開。
印度是一個多神論存在的國家,各種各樣的神每天都在教導着印度人做各種各樣的事情。正是因為如此,那些信奉多神論的人,為了儘量不傷害到他們心中的神明,於是便選擇了素食,同時採取比較簡單的生活方式,降低他們在食物方面的需求。
需求減少了,印度的農業產量又在提高,這一噸一減之間,印度能夠養活的人口自然也在不斷的增長。而且從印度現在的落後狀況來看,印度的農業產量還有提升的巨大空間,説不定將來有一天中國就能夠吃到從印度進口的大米。到那個時候,中國的土地可能將被用作更加高級的產業。
小結
雖然在中國大部分網民的眼中,印度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國度,整天載歌載舞不説,即使面對各種的壓迫,他們也能的平心靜氣的生活。可是説到底,哪個國家的農民又不是在為自身的幸福而努力奮鬥呢?
印度人同樣有一顆爭強好勝之心,他們頻繁的與中國進行對比,渴望超越中國就是這樣一種進取心的表現。在目前人口已經普遍被認為是一個國家的資源而非負擔,印度有着人口這一不斷增長的資源,説不定將來有一天真的能夠邁入世界大國的行列。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