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普陀曹楊“以學促行”推動成套改造 用真心敲開居民家門

由 豆更生 發佈於 綜合

東方網記者王佳燕6月16日報道:“紅瓦白牆小樓房,我家住在美曹楊”,曾經有種驕傲,叫作“我住在曹楊一村”。“當時,真的是很多人羨慕我們能住進這樣的房子。在那個上海人普遍還在使用煤球爐和馬桶的年代,我們家就已經使用上了抽水馬桶和煤氣灶。”1952年,時年兩歲跟隨勞動模範的爸爸搬進曹楊一村的楊阿姨如今回憶往昔,言語裏仍帶着自豪。

近七十年曆史的曹楊一村是第四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藴。但目前的現狀卻讓居住的百姓感到糟心,牆皮脱落、木質樓梯老化、樓道狹窄,多家合用的廚房油膩不堪,想要舒舒服服洗個熱水澡更是奢望……曾經的樣板房如今已不再宜居。如何讓這樣一個有着歷史積澱、時代特徵、傳承需要的老房重煥光彩?

在曹楊新村街道和普陀區相關部門的研究下,決定通過成套改造恢復曹楊一村的建築原貌,同時還能改變老房媒衞合用的現狀,幾經優化的改建方案將着力提升居住質量。不過,要能獲得居民們的滿意和同意,最關鍵的就是要打開這些老住户們的心扉。

曹楊一村三、四工區於今年勞動節後啓動改造簽約。其中134號樓的姜先生,因為家裏裝修不久,對於成套改造需要長期外搬、重新裝修抱有顧慮。周邊部分居民也有着相同的想法,都比較尊重姜先生的態度。負責簽約工作的原楓嶺園黨總支書記趙新蓉多次上門溝通,講解改造方案,仍難徹底打消姜先生的擔憂。

一天晚上,趙新蓉和姜先生聯繫簽約事宜時,得知他的愛人突遭車禍,正在醫院救治。街道成套辦和第三方曹楊物業領導獲悉此事,立即和趙老師一起到醫院探望並送上慰問。姜先生感動之餘,不僅當場簽下了自己房屋的改造協議,還受自己姐姐的書面委託,一併簽下其在96號樓房屋的協議。姜先生當即答應願意以志願者的身份,配合參與後續的成套改造工作,在他的幫助下,成套辦又完成了另外三名户居民的簽約。

曹楊一村96號有一户家庭,母親年近七旬先天患疾,兒子精神健康有礙;一村二工區161號一户困難家庭,丈夫身患殘疾,妻子體弱多病;二工區還有一户年近七十的樊先生和未成家的兒子,妻子兩年前大病離世……不少住户確實存在着實際困難,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對待成套改造態度也各不相同。做好羣眾工作成了街道成套辦工作人員的“必修課”,他們的“課程要點”就是走到羣眾身邊,走進羣眾心裏。

街道黨工委通過“四史”學習教育,讓工作專辦的老法師們和居委幹部們再次讀懂“村史”感同身受,以情感人用心服務,能用一村獨有的煙火氣更接地氣地敲開居民的房門、走進百姓的心門。曹楊一村舊住房成套改造工作啓動以來,二工區12幢樓已經完成9幢全部簽約。三、四工區第一期4幢樓已經全部完成簽約。剛剛啓動的三、四工區第二期4幢樓簽約率已達77.6%。

近期,曹楊新村街道深入開展“四史”學習教育,牢牢抓住新中國第一個工人新村、勞模新村的紅色基因,深入挖掘區域內的紅色資源,整合社區內各方力量,着力打造家門口的“四史”學堂,讓紅色文化勞模精神在社區裏繼續傳承發揚。以曹楊新村村史館為紅色基點,開設1個知識講堂、4個圖書借閲角、6個現場教學點,形成“1 4 6”體系。

作為普陀區首個社區“四史”學堂,街道注重對曹楊一村這個鮮活個體的微觀聚焦,敍述歷史介紹發展着眼當前,把“四史”學習教育的理論學習與懷舊啓發式的情感浸入相結合,讓黨員幹部和社區羣眾建立認知觀念上的聯繫,產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鳴。

曹楊一村舊住房成套改造工作,也是對“村史”的又一次重新詮釋。通過“四史”學習教育,曹楊一村的歷史在社區內得以更廣範圍傳播,黨員幹部在提升理論素養同時,更明確了責任擔當,激發了工作熱情,以實際行動助力街道“三舊”換“三新”重點工作有序推進。

據瞭解,圍繞將“四史”學習教育修成讓人民滿意的現實答卷為落腳點,普陀區正在建立健全學做結合的“四史”學習載體,持續深化“四史”學習教育,提出學“四史”強初心、添信心、增決心、贏民心的遞進式目標,引導全區黨員、幹部校準學習座標,努力把把學“四史”轉化為推動中心工作的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