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這些行為,在家長眼裏就是不好的行為,其實是高智商的表現

由 秋長紅 發佈於 綜合

説到閨蜜的孩子彬彬,閨蜜頭都大了,因為彬彬特別的好動,特別的頑皮,尤其是問問題,什麼都要帶個為什麼。

“為什麼不能很穿馬路,不是更近一點嗎?”

“為什麼不能看手機,你們大人不也是天天看嗎?”

“為什麼吃飯不能用手,手不是還拿筷子嗎,還不是用手吃飯的?”

“為什麼要讀書,你們大人也不讀書啊?”

剛開始閨蜜還覺得孩子好問是好事,後來就慢慢覺得煩人了。尺寸之外,孩子還愛翻箱倒櫃,把所有的玩具都倒出來,弄得乒乒乓乓的。

閨蜜説她自己都儘量的控制自己的脾氣,但當孩子把玩具強制拆開時,閨蜜的“小火山”終於噴發了。彬彬少不了挨責備,甚至是挨小手板。

甚至家裏脾氣好的爺爺,也對彬彬頭痛不已,不知道該怎麼去教了。

在孩子這些表現下,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是不聽話的表現,是壞毛病,所以孩子捱打捱罵也是應該的。其實,這恰恰是孩子聰明的表現,腦袋靈活的表現。

具體表現在:

1、“多動症”

這是很多家長頭痛的事情,只要一放手,孩子就像脱繮的野馬,朝着自己的目標而去。什麼東西都想去摸一下,看一下,經常教育孩子不要亂摸,但孩子就控制不住自己。

做事熱情,但就是毛手毛腳的,看上去就像是來搗亂的。很多家長看到這樣的情況,直接叫孩子一邊去玩了。因為孩子的精力就想一句廣告詞:“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所以家長經常問孩子是不是有多動症。

真相:孩子好動,就是精力好,也體現出了身體好。拆東西也體現出了好奇心強,愛懂腦筋的特徵,簡單的説就是求知慾強。、

而多動症表現為:不能集中精力,坐不住,愛發脾氣,丟三落四,自控力差。如果孩子在看電視,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時能安靜下來,那就不是多動症,而是一個高智商,一個聰明的孩子。

2、易哭

小孩子愛哭,也是常見的事情,遇到困難,受到委屈,內心害怕,受到驚嚇等,都容易一起小孩子哭,家長可能就覺得孩子脆弱,尤其是男孩子哭的時候。

不少家長看不得孩子哭,一次兩次還哄着,次數多了,就容易感到煩躁,可能就會兇孩子,甚至是打孩子。這其實就是家長不正確表達威嚴感,想要強制控制孩子的情緒。

正解:每個人都有情緒,只不過大人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懂得偽裝自己的情緒,而孩子小,沒那麼複雜的心思,心靈比較脆弱,受傷了,受委屈了都容易引起孩子哭。因為他需要釋放心中的壓力,心中才不容易積怨。

小孩子受委屈了,或者和其他小孩子發生了爭執而哭,又或者捱打了等, 哭一會兒就好了,就又開始有説有説笑的了。那都是孩子成長的過程,一種處理情緒的方式。

3、“話多”

有不少孩子,真的是話非常多。就如有此和五歲的明明去買冰粉,因為明明單獨去過那家店買過,孩子本來也話多。就説:阿姨,你以前先放冰粉,然後放的紅豆、山楂、葡萄乾、花生。西瓜然後是芝麻,再然後是紅糖水。為什麼今天放了冰粉後,先放的山楂和花生、葡萄乾,和紅豆?順序不一樣了,會影響味道嗎?

一連串的問題,開始小姐姐還樂意有一個問題就回答一個問題,後來就等問了好幾個才回答一個,看上去有點煩了。

家有“十萬個為什麼”的孩子,家長多半也有點煩孩子,甚至孩子剛要開口就知道要問問題了,就立馬讓孩子閉嘴,實在有點煩人。

正解:孩子話多,表現出孩子一般不會膽怯,很容易合羣。話多也表示了孩子的語言能力比較好,尤其是在自己受到了委屈或不公平對待時,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知道孩子真實內心世界。孩子愛問問題,也表現出了孩子的求知慾,也代表了孩子腦袋聰明。

就如明明,看上去話真的很多,但也體現出了孩子注意細節的方面,比如對小姐姐的配料習慣和順序都能記住,甚至還説出了那些順序不一樣。

4、“破壞王”

孩子的舅舅開了一家修理店,手機,電腦,吹風,錄音機,收音機等,都能修,甚至對農村用的抽水機,打米機都能修。他説他小時候就喜歡拆東西玩,覺得很有意思。

小的時候,孩子的舅舅,因為受“欠”,沒少捱打,以為不管是什麼東西,新的或是舊的,他都要拆開看一看,然後再組裝。當然,那時候大部分東西都是復不了原的。

因此被叫做“敗家子”“破壞王”,甚至鄰居都經常拿他做反面教材,讓自己孩子不要學他。孩子舅舅雖然成績不怎麼好,但是因為喜歡做那些事情,所以外出打工的時候,也再繼續做哪方面的工作,現在有房有車,鄰居都説他的好話了,還説讓他們的孩子跟着他學。

真相:看上去孩子在把玩具弄破,但也要注意孩子把玩具弄破之後,他做了什麼。是不是在看裏面有些什麼東西引起孩子好奇?

孩子可能會試着取了又插上,動一動裏面的零件,看看是什麼工作原理。孩子有探索的心,家長應該支持,畢竟一般的小玩具也花不了多少錢。

還有不少科學家,像牛頓、愛因斯坦、奧本海默、愛迪生等,都有一些缺陷,在現代的人們看來就一種“不正常”的情況。然而,他們卻獲得了很大的成就。

這與他們的家長教育方式有莫大的關係,如果不是家長的支持與教育,可能就沒有我們所知道的科學家、教育學家了。所以,在家長眼中的這些“問題”小孩,其實是有着自己的優勢,只需要家長合理支持和培養,孩子定能在某方面有特別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