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2015年07月29日訊】“農村教育現代化,最大的難題就是課程結構的現代化”。按黨中央部署,2020年要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目前已進入攻堅階段。要完成這一目標,短板在鄉村,而鄉村學校的短板則在課程和師資。四川,彭州,龍門山脈深處,26名老師,224名學生。這是一所汶川大地震後重建的農村小學。
農村教育現代化改革難度大 大山裏的白鹿小學勤改革促改變
龍門山裏的孩子在這裏學習鋼琴、非洲鼓、法語,課堂上小組合作探究、質疑展示,曾讓前來參觀的法國駐成都總領事魏雅樹驚歎着伸出大拇指。
“我有一個夢想,要把白鹿小學建成一所現代化學校,把山裏孩子培養成具有健全人格的現代公民。”校長劉華興説,自己愛做夢,也帶領着白鹿小學全體師生去圓一個教育的“現代夢”。
農村教育現代化改革難度大 大山裏的白鹿小學勤改革促改變
農村教育現代化,最大難題是課程結構的現代化
走進白鹿小學,悠揚的鋼琴聲傳了出來。
“我是三年級的王太輝,曾在彭州市舉辦的鋼琴大賽上獲二等獎。”端坐在鋼琴前的男孩子落落大方地介紹着自己。他的老師説,學鋼琴之前,王太輝還是一個流着鼻涕、説話唯唯諾諾的孩子,“一年多的鋼琴學習經歷,讓他獲得了自信,養成了良好的禮儀”。
白鹿小學是彭州市教育局授予的“鋼琴藝術特色學校”。在課程表上,除了國家規定的音樂課外,學校每週還專設一節鋼琴新授課、一節鋼琴練習課,這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每天下午4點30分到5點30分,是鋼琴社團雷打不動的活動時間;對於有鋼琴天賦的孩子,學校還請了老師專門進行一對一輔導。
在白鹿小學,有多達十幾門的社團課程,大都與音、體、美和綜合實踐類活動相關。為什麼重視音、體、美這些“小學科”?劉華興説,以前我們只重視考試和知識技能方面的科目,使校園缺少生機與活力,孩子們也不快樂。
“人的現代化,關鍵是人的素養的現代化。農村孩子最常見的是視野窄、與人交往能力差,這些都是人的現代化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素養從何而來,從課程給予的營養中生長出來。
然而,“農村教育現代化,最大的難題就是課程結構的現代化”。按黨中央部署,2020年要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目前已進入攻堅階段。要完成這一目標,短板在鄉村,而鄉村學校的短板則在課程和師資。彭州市教育局局長高顯忠曾做過調查,農村學校往往開不齊國家規定的課程,音、體、美最受忽視,社團活動更是相當於“零”。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彭州市教育局特別提出,要重視農村學校的音、體、美,老師必須是專職專業。
抓住這個時機,劉華興跑到市教育局申請專項資金,為學校購買了20多台鋼琴,達到了每10名學生一台鋼琴的比例。“就是城裏學校,也達不到這種條件啊!”説到這裏,一向沉穩的劉華興,聲音不禁高了起來。
硬件有了,軟件怎麼辦?劉華興不犯愁。因為彭州市教育局有傾斜政策:一是農村學校不足500名學生的,按500名撥付教育經費;二是可以採用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彌補師資不足。
2014年,彭州市舉辦“中法古典音樂節”,白鹿小學是分會場。前來參加音樂節的法國友人走進白鹿小學,震撼不已:大山裏的孩子彬彬有禮,用簡單的法語與客人聊天、向客人介紹學校。最後,30多個孩子齊奏《歡樂頌》,全場沸騰了。
沸騰的還有白鹿小學老師的心。過去,白鹿小學是一所全彭州市排倒數的小學,老師感到很自卑。
音樂節後,劉華興對老師們説:“誰説偏遠的農村小學不能成為一所優質的現代學校?誰説農村孩子比不過城裏孩子?搏一搏、拼一拼,我們不比城裏學校差。”
教學改革實現教育重心的轉移
劉華興把“拼搏”的戰場延伸到了課堂。
在彭州,白鹿小學是率先進行教學方式改革的學校之一。一位市教研員曾在白鹿小學隨機聽了十多節課,孩子們學習的參與度和自主性,讓這位剛從美國學習回來的教研員大吃一驚。
二年級學習《曹衝稱象》,一個孩子提問:“曹衝為什麼能想到這麼巧妙的辦法?”
“因為他很聰明!”一個同學脱口而出。
“我不太贊成。別人就不聰明嗎?關鍵是曹衝愛動腦筋。”
“我覺得這位同學還是沒有説到點上。曹衝能想到辦法,是因為他善於觀察。我有證據,請大家看課文……”
“沒想到,白鹿小學的課堂這麼精彩。”該教研員説,學生的質疑一定是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批判性思考的結果。而這些現代化素養,正是我國學生所普遍缺乏的。
劉華興曾聽到這樣一個故事:中國學生説“1+1=3”,中國老師立即告訴他,“你錯了,答案應該是2”。而英國老師聽到同樣的話,卻會問學生“為什麼”,鼓勵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
“我們過去太樂於尋找標準答案了,教學就是圍繞標準答案‘打轉轉’。但真實的世界,又怎麼會存在標準答案?”
“特別是現代社會,我們不可能依靠背誦和記憶標準答案去創造、去發明。”
在劉華興的帶領下,白鹿小學的教學改革強調“個性展示,相互質疑”。一年後,白鹿小學迎來了市教育局的檢查。
全新的課堂吸引了專家:自主學習時,學生鴉雀無聲;小組合作時,交流熱烈;個性展示時,淋漓盡致;相互質疑時,針鋒相對。
他們評價,在白鹿小學的課堂上,切切實實看到了教育“重心”從教師到學生的轉移。而這,正是當下這一輪教育現代化的焦點之一。
隨着改革的深入,劉華興的認識漸漸深化。他對老師説:“我們進行教改的最終目的不是成績的提升,而是學生素養的提升。”
僅僅在教改一年之後,白鹿小學的學生學業水平測試成績,就從原來的倒數第三名,飛速進步到全市第四名。
教育現代化不是離開傳統和鄉土
在努力追尋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劉華興也有很多困惑。比如説,他常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教育現代化,是不是意味着去除傳統、遠離鄉土?
思索良久,他得出的結論是:現代化不是“空中樓閣”,是建立在本土傳統之上的現代化。
“我們要從傳統、鄉土中尋找教育的智慧,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會有家國情懷、鄉土認同。我們要讓‘現代人’有根。”
白鹿小學地處大山深處,為了讓孩子瞭解家鄉、熱愛家鄉,語文老師用7年時間開發出“習作實踐活動”這一教育方法。
“山裏孩子寫作文,最大問題是找不到素材,無話可説。可我們在大山裏,多麼豐富的資源啊,孩子們卻看不到,因為他們沒有了感受生活和自然的能力。”語文老師楊春平在白鹿小學工作了10多年,對這一弊端看得很清楚。
在“習作實踐活動”中,她帶領學生登上家鄉最出名的“白鹿頂”放聲高歌。她給孩子們佈置的家庭作業是,上山掰玉米棒子,下地挖土豆。她帶着孩子們上網,讓他們到網絡世界搜索、瞭解家鄉的悠久歷史。在孩子們的筆下,開始出現家鄉的美麗、對家長的理解以及對改變生活的嚮往。在一篇作文裏,孩子寫道:“誰説咱大山裏的人窮!我的家鄉處處都是寶,我愛我的家鄉!”
楊春平常常被孩子作文裏的質樸打動。她説,所有孩子都是一塊璞玉,我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打磨它,它就會散發出什麼樣的光彩。
而辦學和教學都立足於鄉土的白鹿小學,也漸漸散發出自己的特色和吸引力。近年來,不僅學生的流失率為零,就連一些外出務工人員子女也回來就讀。
看到這些變化,劉華興很感慨:“教育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可改變性’,師生可以改變,學校也可以改變。這種特性,讓我們這些後發地區、後發學校,也有了儘快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雄心壯志!”(騰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