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杜玉婷 通訊員 全靚 田紅英 田海華
工作人員採集水樣。
工作人員在實驗室中測定水樣指標。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近年來,“恩施藍”成為靚麗底色,州城空氣環境質量逐年提升,優良率由2016年的85.4%提高到2021年的95.9%,人民期盼的“藍天白雲常駐”美好景象成為現實。
優異的成績背後,是環保工作者的勠力同心,是環境監測人員的辛勤付出。
2022年,恩施市環境監測站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紮實開展各類環境監測工作,水泥廠、污水處理廠等重點企業遍佈他們的足跡,筆直的煙囱排氣筒成為他們的主戰場。
攀煙囱 戰酷暑
身着採樣專用馬甲,手提沉重監測設備,頂着高温炙烤,攀爬上高60多米的窯頭窯尾排氣筒監測平台,幾個小時的監測,只為獲取真實準確的數據。
汗流浹背的工作人員灰塵佈滿全身,週而復始,次次都是“灰頭土臉”。
“考驗企業的我們,經受不住太陽的‘烤’驗怎麼行?”汗水滴落,監測人員笑着説。
正是一次次這樣艱辛的付出,才倒逼企業達標排放,持續保證轄區良好的環境質量。
恩施市境內以山地為主,地形複雜、落差較大,鄉鎮多、雨季長、路途遠等因素讓採樣變得異常困難。
近日,該站工作人員來到沐撫集鎮水源所在地--母豬籠進行採樣,到達該地後發現車輛無法進入,只能每人揹着10多公斤重的採樣瓶和設備,拄着木棍攀爬。
“當時蚊蟲就在身旁嗡嗡響,但是沒辦法,只能任由它們咬。”工作人員回憶道。
今年以來,全市22個飲用水源地採樣工作共出動200人次。他們感受過夏日毒辣的陽光、汛期兇猛的洪水、冬日呼嘯的寒風,但始終任勞任怨,用一副“鐵肩膀”勇擔使命。
守底線 嚴分析
地表水常規監測項目除現場測定項目外,需實驗室測定的項目就有26項,每次監測前期準備工作就要1天,監測站人手雖少,但分工明確,忙而不亂,大家都嚴格按照技術規範和監測方案團結協作,齊心協力推動監測工作有序有效開展。
在實驗過程中,監測指標多、任務重,其中BOD5監測需耗時5天,進入實驗室做樣便是一整天,幾乎每次實驗結束都有星星相隨、月光相伴。
實驗室分析後便要出具報告,而全站儀器設備自動化程度低,部分分析項目仍依靠傳統的手工分析方法,如此“窘迫”的環境下,工作人員依舊保持高度專業性、嚴謹性,精準分析確保監測數據的準確性,這不僅需要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更需要毅力。
目前,恩施市環境監測站持證項目共61項,2021年出具監測報告90份,監測數據4500餘個,數據的背後是監測人員的無悔付出和使命擔當。
他們以一份堅守和敬業,彰顯出吃苦耐勞、嚴謹專業的監測“鐵軍”風範。
常監測 速行動
為進一步核查恩施市聲功能區環境監測點位,分析城市環境狀況的年度變化規律和趨勢,有針對性地加強主要噪聲源監管,保證城區居民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恩施市啓動2022年噪聲功能區點位核查工作,按要求對7個功能區聲環境24小時噪聲監測點進行監測。
兩個監測小組嚴格按照監測方案開展行動,每個點位監測完畢後,馬不停蹄趕往下一處,一個星期時間完成了功能區聲環境監測點位核查工作。
儘管白天監測工作順利完成,夜間還經常收到各類應急信訪投訴。在收到投訴後,監測人員迅速響應,組織人員趕赴現場進行處理,對於監測站工作人員來説,“5+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是常態。
若想知曉什麼時候的夜色最美,他們倒能説出一二。
他們用自己的默默堅守獲取第一手數據,為城市環境治理、決策管理提供真實準確的數據支撐,以自身堅守換得羣眾安穩,展示出敢為、善為、能為的生態環境監測“鐵軍”風采。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基礎,作為環境監測人員,我們要全力守護恩施的綠水青山,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迎接新的趕考之路,為恩施‘兩山’實踐創新示範區建設展現監測擔當。”恩施市環境監測站負責人説道。
【來源:恩施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