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創新理論如何在全媒體時代“飛入尋常百姓家”要有真招、實招。
注重思想建黨、理論強黨,堅持理論創新和思想傳播相結合,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也是一大特色與優勢。
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思想傳播就要跟進一步。當前,中國正處於“兩個大局”同步交織、相互激盪的關鍵時期,主流意識形態建設仍面臨諸多風險,持續推動理論武裝的任務仍然艱鉅。我們要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繼承和發揚我們黨百年來開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創新和傳播的傳統優勢,切實回應社會思潮變化和媒介技術變革帶來的挑戰,不斷優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的載體、方法和路徑,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傳播水平邁上新台階。
一、着力發揮“主力軍”“主渠道”“主陣地”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主流媒體建設,先後視察多家主流媒體單位,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要求主流媒體必須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重要使命任務。當前,必須進一步加強黨對主流媒體的領導,使之切實發揮好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的主力軍主渠道主陣地作用。
理論創新先行,理論宣傳跟進。主流媒體要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堅持黨和人民的喉舌定位,做好黨的創新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闡釋。認真研究與技術相融合的內容建設之道,發揮信息渠道權威和採編人才專業的優勢,區分理論難點、宣傳重點和解讀要點,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台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創新表達方式,不斷推出反映時代風貌的宣傳報道。
“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打造一支對黨忠誠、理論水平和傳播技術能力兼具的媒體人才隊伍是優化黨的創新理論傳播,增強主流媒體傳播力的關鍵支撐。要重點培育、孵化一批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兩手硬”,具有較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具備互聯網思維的複合型人才。同時,對創新理論的學理性研究、闡釋、傳播、技術支持等相關相近領域的專才,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新聞傳播、文化藝術、數字信息等學科的交叉複合型知識建構,把握媒介技術與文化發展的內在邏輯,練就“金剛不壞之身”,為主流媒體傳播黨的創新理論提供堅實的學理支撐和人才保障。
二、善治善用全媒體技術,提升傳播能級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互聯網視作“意識形態鬥爭的主陣地、主戰場、最前沿”,社會主義建設的“最大變量”和使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的“最大增量”,直面全媒體技術發展帶來的挑戰,積極實施媒體融合戰略,着力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有效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增強創新理論傳播的覆蓋面、延伸度和到達率。
對創新理論如何在全媒體時代“飛入尋常百姓家”要有真招、實招。在發揮我們黨傳播先進文化的傳統優勢基礎上,需實現大道理和小道理的對接、大主題與小話題的銜接,解決“傳播什麼”“誰來傳播”“怎樣傳播”“在哪傳播”等實實在在的內容和形式高度契合的問題。要深入推進媒體融合,加快建設“策、採、編、發”全流程融合的新型主流媒體,建設黨的創新理論傳播的媒體矩陣,打造黨的創新理論供給“主動脈”,化主旋律洪流為奔湧在各級各類媒體血管中的正能量清流,把黨的創新理論傳得更遠、更廣、更深。
“四全”媒體是全媒體技術發展的最終形態。運用全程媒體,根據全媒體生產發佈信息速度差異的時效特性,設計多種媒體接力式運作、互補性銜接的全程傳播機制,避免理論學習短期運動“一陣風”現象;運用全息媒體,根據全媒體傳播形式多樣的表達特性,設計多種媒體全方位解析、沉浸式體驗的全息傳播機制,避免理論闡釋依樣畫瓢“一個樣”現象;運用全員媒體,根據全媒體傳播情境“人人都是麥克風”的社交特性,設計在互動中引導、在參與中發聲的全員傳播機制,避免理論宣講自上而下“一頓灌”現象;運用全效媒體,根據全媒體傳播智能化、數字化發展的功能特性,設計多種媒介精準化推送、全流程跟蹤的全效傳播機制,避免理論教育不分對象“一鍋燉”現象。
三、創新話語表達方式,增強傳播效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科學總結我們黨百年來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創新和傳播的經驗,提出“兩個結合”“講好中國故事”等重要原則,在國際國內眾多重大場合旁徵博引古文諺語,巧妙運用民俗典故,擺事實、講道理,為優化理論話語表達和敍事方式作出了率先垂範。
優化黨的創新理論話語表達,重在理論結合實際,着力推動政治話語向大眾話語轉換、學術話語向通俗話語轉換、宣傳話語向生活話語轉換、國內話語向國際話語轉換。聚焦多元思潮表明態度,突出創新理論的價值引導力;圍繞時事熱點釋疑解惑,彰顯創新理論的學理説服力;善用形象敍事凝心聚力,增強創新理論的感染親和力。在“曉之以理”時,善於運用黨的創新理論為現實問題的定性提供學理依據,為熱點事件的歸因設置觀察視角,為社情民意的評價對標價值尺度,為矛盾化解的方案明確方向原則。在“動之以情”時,常用舉例子、微表達解讀創新理論的抽象概念,巧用短句子、金句子解構複雜邏輯,善用網絡梗、大白話解析深邃學理。
總之,要積極關注和回應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惑所欲,化權威聲音為春風細雨直抵人心。要不斷創新和運用可親、可近、可感的話語形式拉近心理距離,增強人民羣眾的價值認同、理性共鳴和情感共振。
(作者單位:上海社科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上海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