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政府從去年11月下旬開始逐步放寬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措施。截至目前,韓國已將新冠肺炎從一級傳染病目錄中刪除;5月2日開始,韓國民眾在室外已無需佩戴口罩。然而,這種“躺平”式防疫在韓國國內仍存在一定爭議,甚至現政府與5月10日即將上台的後任政府間也未達成一致看法。受此影響,韓國經濟在復甦態勢中不時暴露出一些不穩定因素,呈現出波動中前行的態勢。
韓國經濟的波動性在內需方面體現得尤為明顯。根據韓國統計廳數據,受防疫措施放寬刺激,反映國民消費動向的零售銷售額指數在去年12月環比漲幅超過2%(以下無特殊説明均為環比),達到去年的最高水平。然而隨着確診人數的爆炸式增長,該指數在今年1月份轉頭向下,跌幅達2%;在2月份勉強維持與上月同等水平後,3月份該指數再次下探0.5%。與之相對應,韓國3月17日單日確診人數達到創紀錄的62萬餘例。
反映投資者信心的設備投資指數也呈現大幅波動。受去年韓國經濟復甦態勢激勵,今年1月份韓國設備投資指數環比增幅達到2.1%。然而在疫情形勢惡化的拖累下,該指數在2月份暴跌5.6%,3月份儘管降幅收窄,但仍下滑2.9%。
令韓國政府略感安慰的是,全產業生產指數在1月份和2月份連續出現0.3%的負增長之後,在3月份出現了1.5%的反彈。具體來看,服務業生產增長率為1.5%,這是該統計值近9個月的最大增幅。統計廳方面認為,服務業生產最大的推動因素是社會隔離措施放寬帶來的民眾外出活動的增加。同時,方便麪、火腿、泡菜等家用食材生產3月份環比增長也達到7.1%,創下1989年8月份以來近33年的最大增幅。此外,工礦業生產3月份漲幅為1.3%,該數值自2010年7月份以來已保持11年零8個月的連續增長。
今年以來,韓國經濟最大的好消息是出口連續創新高。根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最新數據,韓國今年4月份出口額為576.9億美元,是歷年同月出口額的最高值;同比漲幅也達到12.6%,這已是連續第4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然而,在如此佳績之下,韓國經濟界對出口的評價卻是憂慮大於期待。究其原因,是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持續走高帶偏了韓國出口的節奏。
受大宗商品價格猛漲影響,韓國4月份原油、天然氣、煤炭等能源商品進口額高達148.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0.9億美元,增幅高達91.8%。與此同時,在俄烏衝突、美洲乾旱的共同作用下,國際市場小麥、玉米等糧食價格暴漲,韓國農產品進口額出現大幅上升。在這些因素影響下,韓國4月份進口額達到603.5億美元,貿易收支出現26.6億美元逆差。韓國外貿出現了出口佳績與貿易逆差並存的奇怪現象,而且今年除2月份外,其他3個月貿易收支均為逆差,總額累計已達66.2億美元。
另一方面,出口量下降和出口價格上漲帶來的錯覺效應正日益明顯。據統計,韓國4月份出口商品平均價格同比增幅高達19.8%,出口商品數量則出現了5.6%的同比下滑。在刷新出口額歷史紀錄的半導體、石油化學、鋼鐵、石油製品、計算機和生物醫藥6類主要出口商品中,出口額分別排名第2、第3、第6位的石油製品、鋼鐵和石油化學類商品的出口增長均源自價格上漲。也就是説,韓國一部分出口增速並非來自競爭力提升,更多是高油價的反射效應。
相關專家認為,5月10日之後,如何制定適度的防疫措施穩定經濟增長,如何採取合理的財政政策拉動消費和投資,如何主動調節貨幣政策迎擊通脹,將是擺在尹錫悦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 (經濟日報駐首爾記者 楊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