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媽媽”到改叫“媽”,一字之差,卻藴含孩子3個內心變化

有這麼一個字,沒有地區之分,在大部分的地區發音都是一樣的,而這個字便是"媽",不管是那裏的方言或者是什麼語言,母親的稱呼都有"ma"這個發音,而這個發音也是大多數孩子所發出的第一句發音,勉強算得上是孩子所説的第一句話,而這句話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身份,還是責任、母愛等象徵。

孩子從“媽媽”到改叫“媽”,一字之差,卻藴含孩子3個內心變化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孩子小時候,孩子從來都是叫"媽媽"的,但是當孩子稍大一些,大概10歲左右,就開始慢慢的轉變,從"媽媽"這個疊詞漸漸的到"媽"單字發音,雖然説只有一字之差吧,意思也很相同,但是相信許多寶媽對於這點細節還是很在意的。

前兩天就有朋友跟我説過這件事,朋友説突然發現,孩子居然叫自己"媽",剛開始我還很奇怪,不然該叫什麼?但是朋友仔細説來,我便懂朋友的意思了。

孩子從“媽媽”到改叫“媽”,一字之差,卻藴含孩子3個內心變化

原來朋友的孩子一直都是叫"媽媽"的,突然孩子在早上着急的時候,喊了一句"媽"便上學去了,朋友剛開始還沒反應過來,但是當她回想起時,第一時間就是孩子是不是哪裏生自己的氣了。

思考一番之後,我問朋友,你怎麼稱呼你母親呢?朋友反應了過來,因為她自己也是稱呼母親為"媽",而不是"媽媽",而且她已經想不起來是從何時開始從媽媽改叫媽的了。

孩子從“媽媽”到改叫“媽”,一字之差,卻藴含孩子3個內心變化

"媽"和"媽媽",一字之差,區別在哪呢?

兩個稱呼意思相近,如果非要説其中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我想大概就是親密度略顯不同吧,畢竟,媽媽兩個字連起來都是多麼温柔,同時也顯得很親密。而稱呼"媽"的人,和父母的關係或是顯得生疏了些。

孩子從“媽媽”到改叫“媽”,一字之差,卻藴含孩子3個內心變化

孩子從"媽媽"改叫"媽",藴含着孩子的3個內心變化

1.孩子內心逐漸成熟

孩子終究會慢慢長大,稱呼媽媽顯得太親密了或許會讓孩子被嘲笑,內心成熟的孩子會在意他人的看法,同時,強烈的自尊心會促使孩子改變稱呼。

特別是男孩子,為了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提醒父母不要再把自己當作小孩子了,孩子的稱呼便會發現一些細微的改變。現實也是如此,孩子到十幾歲時,跟寶媽溝通時就沒那麼親密了, 有了自己想法的孩子,渴望獨立和受到尊重。

孩子從“媽媽”到改叫“媽”,一字之差,卻藴含孩子3個內心變化

2.孩子的叛逆心理

每個孩子都有叛逆期,打心底的會認為父母的話和行為存在問題,也開始變得不那麼尊重父母了,叛逆心理讓孩子不願意在和父母保持一個親暱的稱呼。還記得孩子小時候,需要寶媽的保護和照顧,總是會説"媽媽,我要那個""媽媽,我不想",但是當孩子到了叛逆期後,孩子便不會尋求父母的幫助和建議了。

孩子從“媽媽”到改叫“媽”,一字之差,卻藴含孩子3個內心變化

3.和父母之間有矛盾

當然,也不排除孩子和父母之間出現矛盾的情況,有時候父母可能冤枉了孩子,孩子心中有氣,自然不會叫出一個親暱的稱呼。這時的父母需要反思自己,或者是和孩子交流溝通,找出問題的所在,讓親子關係更為和諧親密。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是怎麼稱呼你的呢?你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稱呼自己的媽媽為"媽"的呢?歡迎下方留言討論。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64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從“媽媽”到改叫“媽”,一字之差,卻藴含孩子3個內心變化 - 楠木軒